然而,魯道夫並不是這些諸侯所想的那麼軟弱。
魯道夫本人掌權期間,降服了反對他的波希米亞王奧特卡二世,並與之聯姻,當這一王室男係絕後,迅速將它列入奧地利,開始了這一家族百試不爽的聯姻之路。
1477年,魯道夫的重孫與勃根第公爵之女瑪麗亞結婚,進而獲得了尼德蘭和勃根第的領地。後來他繼承王位即為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與瑪利的兒子菲利普與西班牙的胡安娜公主結婚,菲力普的兒子卡洛斯成年後又取得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由此又進一步擴大了。
1562年,匈牙利的波希米亞王拉猶二世在戰爭中陣亡,菲利普的皇弟斐迪南(後來的皇帝斐迪南一世)與拉猶二世的妹妹安娜結婚,繼承了匈牙利及波西米亞。
經過這樣的代代積累與傳遞,到了16世紀末,哈布斯堡家族達到權力的頂峰,擁有德國東半部、匈牙利、波西米亞、西班牙、保加利亞、尼德蘭、南意大利、西西裏亞、薩丁尼亞等土地,約占歐洲大陸的一大半,同時,還擁有了西班西人在美洲的大片領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人們稱哈布斯堡家族的興隆為“幸福的奧地利”,別人用瑪爾斯(戰神)得到的東西,他們卻以維娜斯(愛神)得到。而這不正與孫子兵法中的名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相合嗎?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政治上成功往往不如軍事中的那樣明顯,但它的威力是巨大的。哈布斯堡家族從一個微不足道的諸侯,通過幾代的聯姻,最後發展成擁有大片洲際領土,並建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皇室,在歐洲及美洲的地位舉足輕重,雖然並未進行任何流血戰爭(這當然也是它初期實力不允許的),但他們通過聯姻所取得的統治卻比運用鐵血手段更加鞏固,這一點,哈布斯堡家族的人非常明白,因此,這一王室才避免了戰爭,並逐漸走向強大。
4.知己知彼,方能占盡先機
【原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大意】了解自己又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
將孫子這句名言用在外交上,相對於“知己”“知彼”這兩方麵而言知彼尤為重要,洞悉對方的意圖與最終目的,才會使己方占盡先機,最低限度是不使己方利益受損,因為外交上的交戰更加變幻莫測,平靜中蘊含更大的殺機。
板門店談判,即著名的朝鮮停戰談判,作為結束朝鮮戰爭的一場軍事外交鬥爭,有著許多不同於其他軍事談判的特點,被稱為“一次史無前例的停戰談判”,在戰爭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為止,曆時長達2年零17天。在此期間,雙方在會場上唇槍舌劍,針鋒相對;戰場上激烈爭奪,寸土不讓。
此次談判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對外軍事談判,對手又是世界第一軍事、經濟大國——美國,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對此非常重視。鑒於談判將涉及軍事、政治、外交等領域,會麵臨異常複雜多變的情況,談判前中朝合作建立了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談判班子,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談判開始後,美國在戰俘問題上堅持所謂“自願遣返”原則,其實質是想通過宣揚有所謂“不願”返回中朝的戰俘來醜化社會主義國家形象,以此獲得政治和心理上的勝利。中朝方在弄清美方的不軌意圖後,根據日內瓦公約精神,提出全部遣返的合法方案,嚴正駁斥美方的方案,指出這一方案違反國際法,並揭露了美國扣留戰俘的真相和為了“甄別”而殘酷虐待戰俘的事實。由於中朝方掌握大量事實,摸清了美方的老底,迫使其節節後退,使“戰俘問題”得以妥善解決。
中朝方此前了解到“聯合國軍”16國,加上韓國共17個國家,由於其目標不一致而矛盾重重。韓國堅決反對停戰,希望美國幫助其“收複”朝鮮,而英、法則希望盡量控製戰爭規模,並盡快實現停戰。麵對這些分歧,美國不能置之不理,但同時它也有自己的打算。中朝方利用敵方矛盾,依賴政治宣傳手段和軍事手段,通過打擊破壞和分化瓦解,逼敵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