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強強隨著爸爸到小張叔叔家做客。聽說小張叔叔的兒子阿龍已經10歲了,與強強同在一所學校讀書,他長的虎頭虎腦,非常可愛。強強想,這下可有同伴玩了。

剛到樓下,小張夫婦倆已經迎上來。爸爸和他們熱情地打招呼,強強也很有禮貌地向叔叔阿姨們問好。大家來到了客廳,小張對著房間喊阿龍:“阿龍,快點出來見見叔叔。”可是,好半天,房間裏一點反應也沒有。阿龍的媽媽覺得有點尷尬,就邊喊邊走進阿龍的房間。“阿龍,這兒有你們學校的同學。你不出來和他玩一玩嗎?”“我忙著呢!別煩我。”一個挺衝的男孩聲音從房間裏發出。“小朋友要懂禮貌,客人來了要出來打招呼。”阿龍媽媽的聲音很溫柔,似乎在求他出來。“我要拚模型呢!煩死了!我不出去。”阿龍的聲音聽起來很不耐煩。“好!好!阿龍乖乖地拚啊。”媽媽隻好妥協了,苦笑著出來,搖搖頭說:“沒辦法,都讓我慣壞了。”“沒事沒事,孩子嘛,都這樣。強強去看阿龍拚模型吧。”強強爸爸趕忙打圓場,並轉移了話題。

強強主動走進了阿龍的房間,果然看到一個小男孩趴在地板上拚著模型呢。強強大方地說:“你是阿龍吧?我叫強強,我們是一個學校的。”阿龍扭頭看了看強強,並沒理他,又低下頭去做了起來。可是,他拚了好幾次都不能把大炮插在航空母艦上。強強說:“大炮應該這樣插,我幫你吧。”“不要你幫,不要你幫!”阿龍粗魯地擋住了強強伸過去的手。

中午,大家高高興興地圍桌而坐,爸爸和叔叔阿姨們邊吃邊聊,強強也聽從爸爸的話,多次用雪碧代酒,向叔叔阿姨表示祝福。小張夫婦很開心,也催促阿龍向客人表示歡迎。可是阿龍並不理他們,隻顧自己吃飯,還常常站起來把自己喜歡吃的菜挪到麵前,不給別人吃。小張夫婦訓了幾句,看沒有效果,也就隻好順著他了。

吃完飯,爸爸帶著強強要回去了。強強有禮貌地說:“叔叔阿姨、阿龍,再見!”小張讓阿龍也向強強他們告別,可阿龍默不作聲,小張再次催促他,阿龍低著頭“哼”了幾聲。見此情形,小張隻好“舉手投降”,他無可奈何地說:“算啦!算啦!”阿龍伸了伸舌頭,縮回了房間。

禮貌是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它需要有謙虛的態度、容讓的涵養。從強強的作客經曆我們可以看出,小主人阿龍的表現是很不禮貌的。他不肯招呼客人,不願接待同伴,吃飯時隻顧自己,客人離去時也不能熱情道別等,這些都給強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應該說,在生活中,這樣的孩子還是很多的。我們常常會在作客時,遇到強強這樣的尷尬。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講禮貌的小主人呢?

這主要在於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禮貌教育。我們不少家長關注孩子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往往是盡其所能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但對於孩子的教育卻相對薄弱。即使有些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情況,也主要是關注孩子的文化學習,而忽視孩子的品德修養。對於禮貌教育,不少家長在認識上還存在著誤區。如有的家長就認為,孩子有孩子的天性,為什麼要強求他彬彬有禮呢?如果一個個都知書達理,就不是孩子了。這樣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當然不能讓孩子故作老成,一臉世故的樣子,孩子那種天真活潑的形象應該永遠得到精心的嗬護。可是,如果孩子個個都蠻不講理,任性粗魯,那也會讓我們的家長感到很難堪。更重要的是,脾氣怪異的孩子往往被認為缺少家教,會被認為不懂得尊重別人,自然,這樣的孩子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尊重。這使得孩子在同伴中,往往處於被人排斥的劣勢地位。

我們應該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當孩子有了一些不禮貌的言行時,家長應該引起重視,采用種種策略讓孩子展示自己的禮貌,而不能像小張夫婦那樣一味地“算了算了”。這種遷就往往會淡化孩子對禮貌的認識,從而使他們越來越沒有禮貌。針對這些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禮貌不是虛偽,另類的脾氣不是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方法。其次,家長要率先示範禮貌的言行。好的榜樣是孩子走向好的性格的指明燈。最後,家長應該教導孩子的禮貌,並且鼓勵他們的好的表現。賞罰分明也是家長應該做到的,也有助於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