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指導孩子科學地用腦(2 / 3)

4辨別各種畫麵中物體的空間方位。

空間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

1~3歲空間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1.利用孩子的日常生活隨時引導孩子接觸和感知各種形狀的物體。

在孩子的用品上(如杯子上、碗或瓶子等)貼上相應的圖形;感知手帕、毛巾、被子、蛋糕、糖果、餅幹和圖書及紙張等事物;尤其是當一個新的事物出現時,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引導孩子關注物體的形狀。此外,為孩子提供不同形狀的玩具,如積木塊、積塑、小盒子、各種蔬菜模型等。

2.提供各種圖形或各種形狀的物體,供孩子進行簡單的遊戲。

用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卡片拚圖,或進行玩象征性的遊戲,如用圓的圖形卡片當小瓶用,用小棍擺出圓形、正方形等圖形,並滿足孩子用圖形自由遊戲的願望和興趣。

3.為孩子提供接觸和感知各種形狀物體與玩具的機會,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圖形。

4.利用——對應的方法引導孩子辨別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但可以不讓孩子說出圖形的名稱。同時難度也要有所考慮。如顏色相同的圓形、三角形或正方形,成人拿出一個圓形後讓孩子挑出顏色相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

3~4歲空間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1.讓幼兒感知、體驗自己身體的各部分的位置,通過繪畫、手工等活動的方式,表現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如畫人臉,讓幼兒感知表達空間布局。

鼓勵幼兒用身體的各部位參與活動,如把皮球舉過頭頂,把皮球抱在胸前,把皮球坐在下麵,用腳踩住皮球等。通過身體的不同活動姿勢,體驗空間感。如站著、蹲著、坐著、躺著的不同空間感,把手拉起來,可以使圈中的空間變大又變小。運用空間詞彙體驗自身的各部位空間感。

幼兒對空間方位的認識是從對自己身體有關部位的方位認識開始的。對自己身體有關部位的認識,直接的自我感知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詞的描述,使幼兒對空間方位的認識有初步的概括理解。例如,幼兒認識上下,先請幼兒想想自己身體的上麵有什麼,下麵有什麼,啟發幼兒搖搖頭、動動腳,以取得對這些部位的感知,然後再說出身體的上麵有頭、下麵有腳。將身體的部位與有關方位詞聯係起來,使詞的獲得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其目的是為了初步理解方位詞的含義,而不是身體的部位,所以應突出和重複“上麵”和“下麵”的詞。還可改變提問方式,反複讓幼兒回答。如“頭在你身體的什麼地方”,“腳在你身體的什麼地方”等問題。

利用手工繪畫活動,感知、體驗人體各部位的結構布局。如上肢、下肢、左腳、右腳,可以讓幼兒嚐試貼小人,合理按空間位置擺放。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及活動中感知和描述物體的上下、自身的上下等。

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各種物體,每個物體都是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的。因此,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時時感知物體的位置,所占空間的大小。成人可以在與幼兒對話時,有意地使用空間方位詞,引導幼兒體驗和感知。如成人可說你的畫畫在了小明的下麵,你的蘋果在桌子的上麵;滑梯的上麵都有誰?滑梯的下麵都有誰?

3.為幼兒提供帶有容積的空盒子、小桶等材料,幼兒在對盒子、瓶子、小桶等的物品探索感知主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如盒子與盒蓋的關係,把東西裝在盒子裏;瓶蓋蓋在瓶子的上麵,瓶子裏裝滿小豆子,裝一部分小豆子時,幼兒都可以感到不同的空間變化。

幼兒還可以發現瓶子可以放在小桶裏,大盒子可以套在小盒子的外麵,總之,讓幼兒在充分的材料中主動操作,探索各種主體之間的空間關係。

4.在拚插和積木等遊戲活動中引導幼兒獲得對空間的感覺。在進行插塑玩具的活動中,可以利用這種活動引導幼兒感知空間關係。

如插一個帶孔的或空心的東西,對幼兒的空間感知體驗是很有意義的,幼兒還可以插出不同的伸向空間方位的大炮、樹枝,使幼兒體驗到空間方位的延伸。雖然這階段幼兒不能準確說出空間方位,但是他有了感知和體驗,這種感知對他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搭積木也是一種發展幼兒空間感覺與概念的有效途徑。

幼兒在搭積木過程中,可以發現向上搭高,向水平方向延伸,可以搭動物園,把動物圍起來,對裏外的概念有所體驗。

在拚圖中,幼兒把一塊圖放在上下都會產生不同的空間感覺。同時,在把拚圖收好放在盒子裏的過程中,幼兒也要感知和體驗拚圖塊的空間位置關係,這樣的活動有利於幼兒感知和體驗物體間的空間關係。

5.運用觀察法引導幼兒有意識地感知認識空間位置。

……上有……,……下有……,在……上和在……下,是用來描述物體在空間所處的位置,3-4歲幼兒能夠理解和感知。成人可以在幼兒園裏、活動室中讓幼兒觀察自己的上麵有什麼(天空、太陽、雲彩、天花板、燈等),下麵有什麼(如地板、小草)等;還可以說,樹上有什麼?桌子上有什麼?滑梯上有什麼?樹下有什麼?此外,還可以從圖書圖畫上觀察到什麼上麵有什麼?什麼在上麵?什麼在下麵?並引導幼兒描述說明,說得不準確沒關係。

還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小昆蟲等,觀察它們運動的方向。如小螞蟻爬到椅子上了,那麼多小螞蟻都朝這邊爬來等。

4~5歲空間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鼓勵幼兒描述自己對空間方位的感知體驗成人要引導鼓勵幼兒談論有關空間感知的體驗。

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成人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教室的上麵有什麼,教室的前麵有什麼;我們頭頂上有什麼,天空上麵是什麼樣的,地上有什麼,什麼東西的前麵是什麼,什麼東西的後麵是什麼等。成人要學會抓住一切機會與幼兒共同體驗不同情況下的上下、前後等空間方位。這樣,幼兒經常會對前後、上下等方位有所感知,隻是幼兒有時還不能夠清楚地意識到。教師可以通過交談與討論,給幼兒以表達感受的機會。如幼兒站在高高的攀登架上非常興奮,他們看到了什麼?從高處感受到房子上麵、房子前麵、樹的上麵、樹的下麵都是怎樣的?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感知自己身體的前後,並嚐試正確運用上下、前後等方位詞彙,理解這些詞的含義如自己的前麵有眼睛、鼻子等,後麵則是背。因為對空間方位的感知是從對自己的身體前後、上下開始的。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許多機會可以引導幼兒感知自己身體的前後,尤其是幼兒自己學習穿衣服。幼兒學習穿衣服既要能夠辨別自己的前後,而且也要辨別衣服的前後,最後還要把二者對應起來。當然,還有其他活動可供我們去挖掘,充分利用幼兒的日常生活,為幼兒感知辨別空間方位提供體驗與實踐的機會。

3.利用繪畫、手工遊戲等活動引導幼兒正確理解不同情況下的上下、前後空間方位如自己身體的上下、前後,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上下、前後關係等。在中班的繪畫中,幼兒雖然畫得比較簡單,但已開始有了初步的空間布局。如,天空上飛著小鳥,大鳥在小鳥的前麵領著小鳥飛。天上有太陽,地上有小草等。成人可以通過與幼兒談話的方式引導幼兒說出畫的上麵是什麼,畫的下麵是什麼。成人再從畫引導到實際中,與幼兒一起討論天空在我們的頭上,腳下是,如草地等各種地麵,並要承認孩子的感受。

運用遊戲法引導幼兒感知體驗不同情況下的上下、前後等空間方位,是很適合幼兒特點的方法。在手工製作遊戲中,成人可引導幼兒作什麼東西放在上麵,可以變成一個玩具的遊戲,如一個小朋友把一個小棍插在一個牙膏盒的上麵,再把小型數字卡貼上去,於是一個“手機”就做成了。同時幼兒在運用“手機”遊戲時,就知道帶天線的是朝上的,貼數字的是朝前的。另外,成人在帶領幼兒玩“娃娃家”,給娃娃家布置房間的遊戲時,成人與幼兒討論如何擺放,成人可以告訴幼兒娃娃家今天有許多東西沒有放好,我們大家一起來把這些東西擺好。什麼東西放在什麼東西的上麵,如什麼東西應該放在床的上麵,什麼東西應該放在床的下麵,什麼東西應該放在桌子上等等。然後與幼兒一起擺放各種玩具。另外,在幼兒討論與擺放的過程中,成人不一定要求幼兒必須把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而重點是要讓幼兒說出他擺放的位置。如,幼兒可能把娃娃放在小椅子上,隻要幼兒說出“我把娃娃放在小椅子上麵”,就說明幼兒對上下的空間感知是正確的,至於為什麼要放在小椅子上麵,不必過分去追究。因為在這樣的活動中,成人要注意保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也要尊重幼兒的想法,如果出現錯誤的判斷,教師再加以引導。

此外,成人可帶領幼兒玩“猜猜我在哪裏”的遊戲。在音樂的伴奏下,幼兒自由地走動,一旦音樂停下來,小朋友們都要找個地方藏起來,當被小朋友或教師抓到後,要說出來他藏在什麼地方,如“我藏在門的後麵”等。

還有“相反的遊戲”,通過成人與幼兒說相反的方位詞,來促進幼兒對方位的掌握。如教師說“前”,小朋友就要說“後”,反之亦然。

4.成人在讓幼兒辨別感知空間方位時,教師要說明確切的空間位置在幼兒辨別空間方位的活動中,如果沒有特定的情境,成人不能隨意說“把東西放好”

或“把東西拿來”等,這樣的語言要求對於幼兒來說,不能夠很準確地表達清楚。而應該說“把什麼地方的什麼東西放好或拿來”。這樣幼兒才能準確明白成人的要求,幼兒才能正確辨別。

5.鼓勵幼兒對教室中的各種物品尋找恰當的擺放位置,在活動中感知不同物體擺在不同地方,感受不同的空間方位感如桌子擺成圓形和擺成方形的感覺是不同的。玩具材料的擺放也能體現出物體間空間關係的變化。再如,有些玩具擺放時不占地方,什麼東西擺放時可以使空間感覺有點兒小了。如圖書的擺放,橫著擺、豎著擺是怎樣的感覺呢?

5~6歲空間感知培育的方法1讓幼兒感知描述自己的左右方位幼兒對左右方位的感知是從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開始的,教育者引導幼兒辨別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讓幼兒感知到自己的左右手方向和左右手的周圍環境,逐步使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左邊和自己的右邊。但在引導幼兒感知左右時,一定要與幼兒具體的感知事物結合起來。例如,可以告訴幼兒拿筷子的手和拿筆的手是右手,扶碗的手是左手。

幼兒在不斷感知觀察自己身邊的左右時,可以引導他把自己的感受告訴成人和小朋友,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去描述和交談。

2在生活中引導幼兒不斷感知體驗物體的空間位置,辨別左右對左右方位的辨別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斷運用和體驗中逐漸獲得的。

幼兒在吃飯時,拿勺、用筷子等都要用左右手,成人可以提醒幼兒用哪隻手;唱歌、跳舞中也會用到左手或右手,左腿或右腿等;在做操時也會用到左手或右手、左腿或右腿,做出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等與方位有關的活動。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體驗到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如什麼東西放在上麵,什麼東西放在下麵,什麼東西放在前麵,什麼東西放在左邊,什麼東西擺在右邊等。

此時期幼兒的活動能力提高了。因此,家庭在布置環境時,可以讓幼兒參與,這是為幼兒提供感知體驗空間方位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空間關係的極好機會。如牆壁上如何分成幾塊,活動區如何安排,櫃子的擺放等,不同房間的空間感覺就不一樣。這些活動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後,家長都應該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和總結,討論與總結的內容應該與幼兒的空間感受密切聯係,如哪些東西擺在左邊好些,哪些東西擺在右邊活動空間將會大一些等。

3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正確運用方位詞語成人與幼兒談話時,凡是可以使用方位詞語的,就要使用一些方位詞,讓幼兒在無意中獲得對方位詞彙的感知。如成人看見幼兒在做一個東西,成人就可以說:“你剛才好像把一個小棍插在這個小人的左手上了,是吧?”與幼兒談話,讓幼兒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與方位有關的活動。

4感知描述幼兒周圍環境中物體的位置對一個物體位置的觀察與描述可以幫助幼兒建立空間概念,提高空間感知能力。生活中的各種物體都是以一定的空間位置存在的。如,什麼東西是放在桌子上的,什麼東西是放在教室的前麵的。小班在幼兒園的什麼位置?中班在幼兒園的什麼位置?滑梯在幼兒園的什麼位置?班裏的積木通常應該放在什麼位置?還有其他玩具或物品通常都應該放在什麼位置?這些不僅對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的培養有積極的意義,而且也逐漸培養了幼兒的良好習慣——

哪裏取的東西放在哪裏。當然,成人引導幼兒還可以對他所去的地方,如公園、商店、大街等地方的各種物體的位置,進行有意的感知和描述。另外,幼兒在家裏也可以對家中所熟悉事物位置進行感知和描述。

5引導幼兒感知體驗物體的運動方向和位置變化幼兒經常會接觸到一些運動的物體,如汽車朝哪個方向走了,一個人從哪裏過來了,燕子冬天到南方去,南方在哪個方向。5~6歲幼兒還可以用小汽車在桌麵上玩開車的遊戲,如汽車應該右行車,向哪拐彎?拐彎的標誌是什麼樣的?大家可以一起做。再如,小朋友玩“貓抓老鼠”的遊戲,哪個小朋友朝哪個方向跑,成人都可以與幼兒談論他們的遊戲,說說當時的方位感受。

看電視時,如動畫片中物體的位置變化;足球運動員的踢球,讓幼兒注意球的運動方向。也可以引導幼兒感知一些物體位置的變化,如積木不在原來的位置了,現在換了一個新的放積木的地方等。

可以與幼兒進行關於他們自己坐車時感受的談話,如向哪開,倒車時的感受,靠右行是怎樣的,車窗外的物體是怎麼動的等。成人可以在幼兒的活動中經常教導幼兒注意觀察並及時交談。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成人應注意引導幼兒感知各種幼兒所見到的物體的運動或物體位置的變化。

6在閱讀圖片時,引導幼兒辨別畫麵中的空間方位幼兒經常接觸到各種圖片畫、圖書、電視中的畫麵等,這些都為幼兒提供了接觸空間方位的感知材料。成人應該收集這些可供幼兒辨別空間方位的圖書和圖片等。如有的圖片上有人物、房子、樹木,這些東西都有一定的位置,可以與幼兒一起看看,並辨別判斷一下。也可以讓幼兒畫一下回家的路線圖,畫一下幼兒園各班的位置、滑梯的位置等等。然後,拿這些畫片來給小朋友講,讓小朋友知道他們家的位置(當然是象征性的,孩子畫成什麼樣都可以,不要否定孩子,我們的目的是讓幼兒講方位)也可以讓孩子畫幼兒園,然後讓他們給老師看,並給爸爸、媽媽看,講一講各種東西的位置。

培養方法

兒童空間智慧能力訓練(一)

小強最喜歡去動物園了。當聽說星期天帶他去動物園,就高興得跳起來,平時的那點磨蹭勁全沒了。

去動物園的路上就開始念叨什麼大熊貓、小熊貓,海豹、海獅,孔雀、山雞等等。

但是,今天來到動物園,媽媽買好票後並沒有馬上帶小強進去,而是先買了一張動物園導遊圖,並帶他來到大門口的動物園導遊圖前。

“媽媽,為什麼還不進去呀?咱們快進去吧。”小強著急催媽媽進動物園。

“別著急,咱們先來看看動物們都在什麼地方,咱們這樣可以更快地找到它們。”

小強的媽媽今天來動物園是有特殊目的的。她此次到動物園不隻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動物或是為了獎勵孩子,而是想利用此次機會培養和訓練孩子的空間表征能力。因為小強已經對地鐵示意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現在是教他認識“地圖”的時候了。

“地圖”是人們用各種符號表示客觀世界或現實空間的重要方式。通過“地圖”人們可以將巨大的現實空間高度抽象、高度濃縮,並在較小的二維平麵上加以表示。正因為“地圖”是表示物質空間的重要方式或手段,所以,認識“地圖”的能力(簡稱識圖能力)是空間表征能力的重要方麵。

小強的媽媽曾有意識地給孩子講過地鐵示意圖,而且小強對此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地鐵示意圖雖然簡單,但它代表的空間範圍太大,兒童不易把握它,對示意圖和圖標所代表的真實空間的對應關係不易建立很好的認識。這正是小強的媽媽要有意識地先把小強帶到動物園的“地圖”前的緣故。

媽媽讓小強看著導遊圖,說:“你看,這個圖就是動物園的‘地圖’,上麵畫了各種動物,對嗎?”

“嗯!”

“告訴媽媽,大熊貓在什麼地方?”

“大熊貓在這裏。”小強指著圖上的大熊貓說。

三四歲的孩子的認知活動常常受自身興趣、動機和情緒的左右。隻有引起孩子的注意、調動興趣才能使教育收到正麵的效果。看著“地圖”讓孩子指出各種動物及其在地圖上的位置,既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又可以讓孩子認識“地圖”上各種圖例的相對位置與真實空間中各種客體(這裏是動物)相對位置的對應關係。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思考,小強的媽媽才有意識地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小強。

“那麼,猴子在什麼地方呢?”

“猴子在這裏。”

“是在大熊貓的左邊還是右邊?”

“左邊。”

“到底是左邊還是右邊?哪個是左手?”

“喔,右邊。”

“獅子在哪裏?”

“在這裏。”

“在大熊貓的上麵還是下麵?”

“上麵。”

“這圖上除了各種動物以外,還有‘路’。你看,這白色的、彎彎曲曲的就代表道路。

這是大門,咱們現在就在這裏。”媽媽指著圖對小強說:“現在要去看大熊貓,該怎麼走呢?”

“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再走過去就可以到了。”小強指著地圖比劃著回答。

“那好吧,咱們去找找大熊貓到底在哪裏。”

於是,媽媽帶著小強進了動物園,一邊提醒他想著圖上畫的路線,一邊帶著他去找大熊貓。很快找到了。

“太棒了,小強現在自己就能找到大熊貓啦!”媽媽顯得激動地誇獎著,小強也感到特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