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兒童正處在觀察力很強的階段,對金錢會過早產生興趣;金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又緊密聯係。通過理財教育,要讓孩子懂得金錢應經過勞動所得,生活是節約,避免揮霍浪費,了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進入社會、創造財富作準備。
理財能力
理財教育是重要工程
理財的問題,人們常常談論,書也出了不少。在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的當今時代,這也算不得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在這一片熱熱鬧鬧中,我們卻感受到了一種沉寂和空白。因為,談論的這一切都是關於成年人的話題,至於孩子該怎麼辦,對孩子該如何進行必備的理財教育,則無人問津。要是有人談及此事,大多數人的反映會是無所謂或茫然,再不就是不能理解,難以接受。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掙錢養家和管理錢財從來都是大人的事,孩子能懂什麼?孩子離這些還遠著哩——理財無知和空白的存在便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真應該這樣嗎?
對孩子不應該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和訓練嗎?恐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認為,至少在西方發達國家不這樣認為。而且,這樣的教育方法在西方國家非常普遍。
眾所周知,美國人父子進餐館,吃完後各付各的錢,叫“AA”製。兒女向家裏要錢,得借,還要訂立契約。我們曾經把這斥責為“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然而,現在中國的家長們無條件地給孩子錢,給太多的錢,甚至在家庭難以承受的情況下也要盡量滿足孩子的欲望,從而使不少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惡習,嚴重缺乏必要的理財教育和訓練。相比之下,美國人的這種做法至少有一種好處:讓孩子懂得,從根本上講花錢要靠自己,錢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孩子的變化,或者說某一種良好習慣和能力的養成,不可能僅僅是由於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這要靠他所處的環境、氛圍以及被整個社會認可並通行的行為方式的教育和熏陶。由此我們不能不受到這樣一種啟示: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利於他們及早形成更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以適應這個飛速發展充滿競爭的世界,我們也應該及早地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所以從少兒時期開始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和訓練問題,應引起各位家長的足夠重視。
理財能力是當代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它直接關係到人一生中的發展和幸福。在今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了。然而,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理財教育卻相當落後,對少年兒童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即使在成人理財教育方麵我們已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工作,在少兒理財教育上直到今天卻仍然是一片空白。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認真分析起來,主要原因則是以下兩種: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二、以商賈為下,以財利為恥的觀念仍在人們的頭腦中作怪。
《富爸爸,窮爸爸》的啟示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羅伯特說:“人們在財務困境中掙紮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學校學習多年,卻沒有學到任何關於金錢方麵的知識。其結果是,人們隻知道為金錢而工作……但從來不學著讓金錢為自己工作;“如果你不教你的孩子有關金錢的知識,還會有誰來教他們呢”。“現代教育在某些方麵存在一些大缺漏,”羅伯特說,“我小時候,一直學的是如何投資,而大部分人趕著上學,學的是畢業以後怎麼找到好的工作。我可以很敏銳發現很多投資項目,可有很多人卻視而不見。在美國有95%的人很難實現投資項目,大多數美國人都在做著有高薪收入的工作,但富爸爸告訴我說,高薪並不能夠使你致富,隻是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並不能代表就有財富。如果你想致富,必須培養和發展投資者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工作雇員的思維模式。”
羅伯特從七八歲就開始受富爸爸的啟蒙,走上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對一個未來的小企業家的最好的培養,莫過於從小就讓他周圍的空氣中時刻彌漫著金錢的氣味。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把金錢納入正規教育和社會教育體係的時候了。
同樣,選擇將財商知識與你的孩子分享,你就選擇了為他們適應將來的世界作準備,要知道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來開啟你孩子的財商。孩子的未來將由你今天作出的選擇來決定,而不是明天。
指導孩子學習用錢管錢
現代社會,金錢的重要是很明顯的。可以說,大多數成人每天都在為錢勞累、為錢奔波。但是由於傳統觀念和極左思潮的影響,多數家長還不懂得正確地對孩子進行金錢觀的教育,這是與當前市場經濟的需要極不適應的。家長應當重視這個問題,指導孩子學習用錢管錢:
指導孩子懂得金錢的意義金錢是什麼?現代社會,小到個人吃飯、穿衣,獲得日常生活用品,大到國家建設,如修鐵路、建核電廠、更新軍隊裝備都離不開錢。金錢是特殊的商品,金錢是財富的象征。有了金錢可以享受生活,也可以投資,使財富翻番。金錢非常重要,但是,金錢不是最重要的。對於祖國的忠心、對於父母的孝心、對於朋友的關心、對於自己的信心是更為重要的。金錢雖然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但也不是萬能的。有錢可以買來書本,但不能買到真正的知識;有錢可以買來物品,但不能買到真正的友情;有錢可以買來化妝品,但不能買到真正的美麗。
改革開放以來,金錢的價值上揚,但是人們,包括孩子在金錢問題上也有不少糊塗觀念。家長應結合具體的場景,向孩子說明金錢的作用。一方麵,要使孩子充分認識金錢的重要性,懂得珍惜金錢、節約金錢(但決不是吝嗇,該用的錢一定要用),享受生活;另一方麵,要使孩子了解世界上除了金錢以外還有道德、智慧、友情等更重要的東西,決不做金錢的奴隸,決不能一切向錢看。一般來說,現在的孩子對金錢的作用是有一定感觸的,而且容易誇大金錢的能量,接受“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思想。所以,家長特別應在這方麵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懂得金錢的來源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金錢不是白來的,而是家長辛苦勞動換來的。但是孩子卻不一定知道家長掙錢的辛苦,以為家長掙錢是很輕鬆的事情。這就很難保證他不浪費。在有的西方國家要求年齡較大的孩子自己打工掙學費,目的就是讓孩子懂得錢不是白來的,有的家長還要求孩子負責處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購置、垃圾的分類、收裝和處理等家務活,並給孩子一些錢作為“報酬”;還有的家長鼓勵孩子到外麵當計時工,如上油漆、到餐館幹活及賣聖誕樹等。這些活動對於孩子了解錢的來源極有說服力。為此,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帶領孩子到勞動現場感受掙錢的辛苦從根本上說,金錢是勞動的產物,是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即使掙錢較多、較快的商業工作也如此。家長可以利用自己和孩子都空閑的時間,到自由市場訪問幾位多年在這裏營業的商人,他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太辛苦了!”。有的幾年下來不僅沒有得到錢,反而弄的頭發脫落,體質下降。家長也應當通過適當的方式,把自己是如何掙錢的告訴孩子,必要的話也可以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這樣做也有利於加深兩代人的溝通。
教育孩子懂得“不義之財不可取”的道理應該讓孩子懂得:我們的錢必須是靠誠實的勞動得來的,任何歪門邪道的錢都不能要。對於孩子來說,隻能花自己掙到的和家長給的錢,絕不能私拿家裏的錢,更不能偷搶別人的錢。現在有些孩子借了同學的錢不還,還有個別孩子參與打劫,對此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爭得教師的指導和配合,堅決禁止這種惡劣行為。
告訴孩子一些投資入股的知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用已有資金投資成為“發財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入股分紅,這是國家允許的一種新的收入形式。對於這種掙錢方式,80年代之前人們還有一些糊塗的看法,現在已經熟悉了這種創收的形式。股票收入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憑“運氣”。孩子不會掙錢,自然不必去投資創收,但適當地了解一下這方麵的知識還是有好處的。
指導孩子學習使用零用錢孩子到一定的年齡,一般家長都會給他一些零用錢。這是因為孩子自我意識在走向成熟,他們正在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得到來自家長的某種經濟上的支持,獨自購買一些自己使用的東西,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各種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有了錢會亂花、甚至變壞,其實,家長不給孩子錢他照樣可以通過非法的渠道(如私拿家長的錢、從為家裏買東西的錢中苛扣,甚至偷搶別人的錢)得到錢。所以,給錢本身並不能使孩子變壞,關鍵是善於指導孩子使用和儲蓄。那麼,怎樣給孩子零用錢呢?
數量適度這就是說,給孩子的錢不多也不少。究竟應當給孩子多少,這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而應當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與孩子的年齡和實際需要來確定。從孩子這方麵說,應根據他們平時的活動範圍,興趣愛好,自我控製能力來考慮,盡量使孩子基本滿足需要並略有節餘。現在學校經常有一些收費的事情,有的孩子為了多要錢會打著學校的招牌,對此家長要善於識破。
按時給予時間的間隔,可以根據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大小來確定。一般說來,開始時孩子年齡小,自我控製能力差,時間間隔短些,比如每個星期都可以給一點,隻要滿足他本周的基本需要就行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控製能力的增強,可以改為兩周一次或者一個月一次,相應的給錢的數量增加。
管理使用就是說要檢查孩子零用錢的用途,指導他合理用錢。檢查用途,不是對孩子橫加挑剔、指責,限製它們對零用錢的支配,而是對其合理的消費行為給予肯定,對其不合理的消費行為進行必要的勸阻,同時特別要鼓勵孩子養成自我節製的消費習慣和良好的儲蓄習慣。
此外,還應教育孩子懂得維護自身合法的經濟利益,遇到坑騙要敢於討還自己的錢物,必要時向當地工商管理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投訴。當然,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不要經常讓孩子買東西,有的女孩子喜歡逛商店更不能支持。
培養內容
家庭是理財教育的關鍵
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孩子長到七八歲,就有獨立意識,可以開始給孩子零花錢用。但應根據孩子的成熟階段,采取遞增法,逐漸增加零用錢數。根據我國居民目前的經濟水平,大多數城鎮家庭每月付給10元零花錢,可以承受得了。農村家庭或許再低些。但無論經濟如何寬裕,超過10元則易助長孩子揮霍浪費心理,適得其反。某些大款動輒甩給孩子成千上萬元,簡直是在製造敗家子,將來必然禍患無窮。
協助孩子建立財務計劃孩子8歲時,每月給l元零花,9歲時增加到2元,10歲時每月給5元,11歲時每月給10元。14歲以後,則應考慮每月給20元。因為隨著年齡增大,孩子活動增多,學習加重,零花錢也應增加.並開始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從10歲開始,孩子可能會有較大筆饋贈,如生日、節日時,長輩、客人給的錢。家長應協助孩子建立財務帳目收支計劃,這個計劃分為三部分:
收入部分家長每月給付零用錢數目,學習和活動所獲獎金,節日、生日長輩、客人給的壓歲錢、饋贈,其它偶然性收入,如賣報、打工等。
固定開支部分在外讀書午餐費,交通費,學習用品費,個人衛生費,定時儲蓄費。
彈性開支部分娛樂活動,交際費用,禮物費用,通郵費用,零食費用。總計、節餘或虧空。
花錢的不良傾向本計劃以一月為限,到月底檢查賬目,作到心中有數,家長也可從中了解孩子動態,建議增減某些項目。如零食費過多,有損身體健康;禮物過多,易與同學互相攀比;交際費也應適當限製,因為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應該將太多精力用於交際。孩子在學習花錢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傾向,一般來說,有以下情況:
大手大腳,不計後果家長給的零花錢,原本是午餐費,結果孩子剛出家門,便買冰棍、泡泡糖等小東西,中午隻好挨餓。一次性花光所有的錢,是孩子最初用錢的特點。
互相攀比,助長虛榮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貧富差別較大。富家子弟奢華慷慨,用錢豪爽,一些貧家孩子不顧自家的經濟能力互相攀比。有的孩子圖一時痛快,把應交給老師的學費也花掉,造成家庭負擔。有的住校生拿到住校生活費就呼朋喚友,大肆揮霍,到月中便囊空如洗,不得不靠借債度日。
廣告誤導,上當受騙有個猶太商人列依曾說:婦女和孩子的錢最好騙。不少商家探求此道,為兒童生產的商品,廣告滿天飛,在兒童食品袋內加有玩具,從氣球到卡通畫,花樣繁多。
有的食品包裝就是一輛汽車模型,價格昂貴,孩子從興趣出發,拿出自己積攢下來的所有錢去購買,浪費極大。
追趕時髦,毫無主見青少年在學校和社會環境中,易受時尚影響,追趕時髦,或從眾心理。如果涉及到錢財,則會產生不應有的損失。如《還珠格格》電視播映後,社會上引起“小燕子熱”,不少孩子崇拜趙薇,爭相購買印有小燕子圖像的用品,如書包、文具盒、畫片、食品等,大多屬於重複購買。更有孩子把積攢的錢當路費,要學小燕子四處流浪,打抱不平,造成許多不良後果。
培養青少年的理財素質,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學會理財,懂得如何開支和儲蓄。具體說來,就是要了解“錢”的知識。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意識
現在及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真正金錢的世界,如果仍用傳統的“重義輕利”觀點教育孩子,讓孩子鄙棄金錢甚至不懂得金錢的價值的做法是愚昧的,同時也是危險的:一來孩子會因對金錢不能正確認識而無法適應社會創造未來;
二來現實生活與他們所形成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衝突時,孩子們成長後會迅速走向另一條可怕之途。因此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了解孩子的金錢意識發展水平,及早引導,及時調控,對孩子進入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研究表明孩子金錢意識的發展大致有六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無金錢功能意識,視金錢為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張(2~3歲);
第二個層次:隱約的金錢功能意識,已知錢可以“換”東西,或已有隱約的買賣行為(3~7歲);
第三個層次:簡單的金錢功能意識,認識並能計算,知道金錢的使用,有比較自覺的買賣行為(7~11歲);
第四個層次:複雜的金錢功能意識(11~l4歲);
第五個層次:全麵的金錢功能意識(14~l7歲);
第六個層次:創新的金錢功能意識,即具備了運用金錢進行增值的自覺意識(17歲以上)。
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意識,從給孩子零花錢開始,要讓孩子明白節約儉樸的道理,並逐步從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與壓歲錢方麵培養孩子健全科學理財觀念。以下幾個方麵希望父母能引起注意:
1.給孩子零花錢要注意適當略欠的原則,不宜足量,更不宜過多。孩子從小體驗到因沒錢或錢不足而買不到自己迫切要的東西而感到惋惜和無奈,這種情緒可以培養孩子日後對金錢的計劃性、創造性及適度控製;
2.給孩子零花錢也應考慮適當的時間;
3.不要把零花錢與做作業、做家務聯係起來;
4.教會孩子記賬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5.過節給孩子壓歲錢不如創造性地讓孩子明白金錢投資。
在6歲以前更不能誇大金錢的作用,要平靜地淡化,客觀地使用金錢手段,不可使孩子對金錢產生恐懼或過分迷信。同時要教會孩子切合實際的不攀比的金錢意識。
理財教育的方式
低年齡段的理財教育的方式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內容材料,這是一個基本原則。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要是超越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任何教育手段都會是脫離實際的,要麼是不著邊際;要麼是拔苗助長,其結果都隻能使這種教育歸於失敗。
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理財教育屬於起始階段,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育的方式手段上自然有所不同。在這方麵已取得一定成功經驗的美國家長們常常采用一些直觀式並便於實際操作的做法。
幫助學齡前孩子學會在遊戲中使用便士、分幣、10塊錢開始。當偶爾帶著孩子去商店時,給孩子一些零錢讓他或她去花,這會使孩子了解到金錢的購物價值。
讓學齡兒童去掌管午餐費、牙膏、家庭禮物及儲錢箱之類的東西。教孩子懂得首先把應交納的一部分稅款劃撥出來的重要性。然後幫助孩子在一個預算單子上,逐條列出將由他或她負責的固定開支,以及可由他隨意支配的開支。也要教孩子在理財上學會從長計議,並堅持進行固定數量的儲蓄。
在7歲至9歲的這個年齡段中,大多數的孩子都樂意在預算單子上每周理財一次。用孩子可隨意支配的儲蓄進行購物將成為孩子們在理財方麵所學習的尤為重要的一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或她可能會為購買大件商品而儲蓄。用這筆儲蓄的錢進行的幾次不明智的購物會很快教會孩子價格反映真實價值的重要性。讓孩子認識到理財的難度:不要幫助他(她)擺脫困境,不要馬上就去對孩子說“我告訴你怎麼去做”。
在家庭中有關財務問題的一些討論中,讓孩子也參加,是一個讓孩子懂得家庭收入是有限的,而且有時在花費上必須做出取舍的道理的好辦法。這些家庭討論也能成為孩子學習有關稅收、保險、社會證券及信用卡的知識的良好時機,讓孩子在諸如是否要買一輛新汽車,或裝修一下房間等決策中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增強他或她在對錢財使用上的處理能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或她對金錢的需求也在增長。一年之內對孩子的零用錢審核兩次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支配自己錢財的情況。同時鼓勵十幾歲的孩子走出家門,到外邊去打工。對孩子的這份收入也不記入給他所定的零用錢的數額之中,以便使需求不斷增長的孩子們的財務預算能不斷保持平衡。還可以通過許諾,如果孩子在購買大件商品(諸如一輛小汽車)時能用自己所儲蓄的錢付一半款的話,那麼家庭將給他付另一半款這樣一種方式,來教孩子有關儲蓄的道理。
高年齡的理財教育方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智力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理財教育的內容和要求也在不斷地加深和提高,這時候,美國家庭中常常采用如下一些做法。
最好的起點是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經濟原理。例如,讓孩子猜一猜如果街上有10個孩子都在幹一份修剪草坪的活,而修剪草坪的工作隻招一個人,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在和孩子談話過程中,把一些主要的經濟名詞,以及一些市場運作規律、供求關係等都介紹給孩子。並向他們說明一下這些因素是如何導致價格波動的,又是如何影響就業機會的,並要給孩子談一下由穩定的工作收取報酬與提供臨時服務並按小時收取報酬之間動機方麵的差異。
一旦孩子對這些基本的財務與經濟原理比較明白了,就開始引導孩子去發現人們為什麼必須要工作。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作為一個例子,向孩子解釋一下父母要為這個家庭提供食物、住所以及衣服,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下《國家地理》或其它一些同類的雜誌,觀察一下工作是如何成為每種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隨著各國之間生活水平及就業機會方麵的差異變得越來越明顯,同孩子討論一下由不同的自然資源及政治與經濟製度所造成的這種差異。
把這種討論限製在你的孩子可以理解的水平之上。
這種觀察到的不均衡可能會對討論福利的使用與濫用產生影響。可以提出一個諸如此類的問題:“根據你現在所了解的有關工作、工資、福利及在家中的權利等方麵的情況,對你來說,做全部家庭雜務,做部分家庭雜務或根本不做家庭雜務而被付給報酬,哪一種最為公平合理呢?”通過讓孩子每天及每周列出他或她單獨、或者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所要做的各項任務,從而提高你對孩子進行財務及經濟教育的實用性。
當家長和孩子已就在家庭中做雜務要付給報酬一事達成協議之後,家長就應當很好地利用這個時機,去和孩子認真討論一下報酬如何與技能、時間及效率相聯係。按照家庭雜務所要做的次數及難度來對其做相應的調整,並且寫一份概括出你要向孩子收取報酬的數量及項目的合同。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能夠掌握更多有關勞動、市場以及理財方麵的知識的年齡了,那麼家長就應去幫助他或她選擇並計劃一項簡單的生意。這些生意可以是夏天擺一個賣汽水的小攤,可以是送一送報紙,也可以是製作生日蛋糕,以及其它各種各樣適合你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所從事的商業服務,如洗車、打掃院子、家庭清潔等等。
一旦孩子掙到錢了,他就比較樂意去鍛煉一下自己的理財技能。這時候,家長應和孩子一道去做一個預想一下這筆掙來的錢應該如何去花的簡單預算。預算類別可能會包括下列方麵:雜稅與捐助;儲蓄;個人花費(午餐,理發,修飾打扮,以及學習用具)以及娛樂(活動,愛好,書籍及雜誌)。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可以去實踐一些額外的財務技能。嚐試一下在家庭內部進行一次借款及貸款業務。諸如本票、利息、信用製度的發展曆史及風險、擔保品、以及回贖抵押品權利的取消之類的概念就會走入你的現實生活之中。
當到了家長統計自己所應納的稅款之時,讓孩子觀察一下父母是如何去逐項統計的。這時,父母應與孩子一塊討論一下稅收的目的,以及國家所征的稅都用於提供什麼公共服務之上了。給孩子解釋一下收入稅、財產稅、消費稅以及銷售稅之間有何差別。
帶孩子去銀行看一看。如果有可能的話,讓孩子參觀一下銀行工作人員是怎樣辦理各項金融業務的。讓他(她)帶著有關銀行業務與金融方麵的問題前去銀行。
當父母認為孩子已有管理帳戶的能力時,就為他或她開設一個支票活期存款帳戶。正在上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不久就會認識到金錢並不是天上掉下來,地上長出來的。他(她)將會在區別所想與所需、價格與價值方麵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對孩子的正確選擇要給予表揚;而當孩子做出較差勁的選擇時,家長就幫助他或她了解一下是何緣故造成這種局麵的。
如果能夠安排一下,讓兒子或女兒同父母一道參與一些諸如買一支股票、一筆貨幣基金,甚至一些房地產項目之類的實際投資。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孩子的投資能力,讓孩子為將來進行明智的理財奠定基礎。
在這些過程中,父母的示範顯得至關重要。當你的孩子看到父母為他們做出一個好的榜樣之後,他(她)將學會節約金錢、能源以及時間,並在理財方麵做出正確的選擇。邀請孩子看一看在理財方麵父母是如何去做的,在家庭雜務方麵父母是怎樣做決定的。例如,可以讓他或她看一看當家中某件東西壞了時,父母不是去雇人修理,而是自己買來修理工具,親自動手修理,這樣一來,便為家中又省了一筆不小的修理費。當父母支付自己每月的帳單,平衡自己的預算時,也讓子女觀察一下。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智慧可以讓孩子在今後自己的理財過程中避免犯錯誤。作為一名有心對子女進行理財教育的家長,如果把自己該做的都做了,那麼金融與經濟世界對孩子來說將不再是充滿神秘的世界。他(她)將會像成人那樣,不僅知道如何去謀生,而且知道如何去生活。
培養方法
存錢有方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零花錢,就是讓孩子花銷,其實大錯特錯。孩子衣食住行,皆由父母包辦,有什麼理由再讓孩子花錢?我們應該換個思路,給孩子零錢,並非一定要孩子花掉,而是讓孩子認識錢的用處,首先應學會存錢。
存錢與花錢,東西方國家的父母觀念迥然不同。西方國家的父母首先鼓勵孩子存錢,學會儲蓄。美國的兒童大多在10歲左右便有自己的個人帳戶,懂得存錢的好處。在未成年以前,法律禁止兒童購買大件商品,除非有監護人陪同或同意。
在我國,教育兒童存錢,應有具體實際的目標,如把零花錢積攢到一定數目,可以買一輛兒童自行車,引起兒童的興趣。實踐證明,家長與其一次性買下童車或電子琴,不如分批把錢給孩子存上,到數目足夠時再買,效果要好得多。家長慷慨,孩子浪費;家長節約,孩子節儉。一脈相承,顯而易見。
兒童存錢的方式存錢罐這是我國傳統的存錢方法。存錢罐多是陶製品,外形像小貓、小牛,背上有一道小口,投入錢幣便很難取出,非打碎不可。這是為了防止兒童中途取錢幣,采用的強製性措施。至裝滿錢幣,才打破取幣,零存整取,數目較大,可做一些有用的事或救急。
存錢罐隻能積錢幣,不便於積紙幣,一般適合10歲以下兒童使用。
記賬式有些家長怕孩子不細心,丟失了零錢,把孩子多餘的錢收回,讓孩子用本子記住存在家長處錢的數目,使用時如數付給,這樣比較安全,家長也可掌握孩子用錢的情況。但必須注意不能隨意占用孩子的錢或賴賬。隻要發生過一次,孩子便不再信任家長。
教育專項儲蓄我國各大銀行近年相繼開辦教育專項儲蓄業務,針對家庭教育開支,為將來孩子讀大學準備學費。該業務可按國家政策免收利息稅,最大金額為兩萬元,最長存期10年,允許零存整取。這項業務不僅方便家長,也利於初中以上學生存錢。用“讀大學”作目標,讓子女參加教育專項儲蓄,和父母共同攢錢,不但減輕將來讀大學的經濟壓力,還能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儲蓄卡各銀行儲蓄卡取用方便,全國通存通兌,最適合出門遠行使用。家長可給孩子講明儲蓄卡意義和用處。讓孩子把零錢存入銀行,能節製用錢,又生利息。目前,我國一些城市流行“生日儲蓄卡”,專為青少年祝賀生日饋贈所用,受到人們歡迎。儲蓄的意識日漸深入人心,孩子們最容易接受這種方式。可見,社會進步必然涉及到青少年的經濟觀念。
收藏品青少年花錢大都憑興趣,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抓住孩子用錢憑興趣的心理,家長可給孩子講一些有關收藏品的趣事,引導孩子把多餘的錢用於購買有收藏價值的物品,實際上是變相儲蓄,且具有升值潛力,屬投資行為。
當然,青少年經濟能力有限,不可能收藏昂貴的物品,並且收藏品具有投機性和風險性,不適合青少年參與。有些收藏活動,既有教育意義,又有儲蓄功能,適於青少年參加。
集郵方寸之票,知識豐富,舉凡科學、曆史、體育、文化、政治、藝術、發明、地理、天文……郵票上都有涉獵,深受少年兒童喜愛。通過正常渠道購買的郵票,收藏若幹年後,仍能保值,甚至升值。通過集郵活動,可將孩子多餘的錢以郵票形式儲存起來,減少亂花錢的機會。
集火花火柴盒的封麵常常有精美圖片,稱為火花。收集火花,其道理與集郵相似。隨著打火機的普及,火柴生產減少,火花麵臨消失。收集舊火花,其意義不亞於集郵,具有經濟價值和欣賞價值。
收藏品中適合青少年的,還有參觀券、說明書、商標、電話磁卡、紀念幣、信封、報刊雜誌等。但應符合青少年的經濟承受能力,切不可花費巨資,追求利潤,與培養經濟素質適得其反。
花錢有數
花錢似乎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長到兩歲左右,便懂得纏住母親買糖吃,有了花錢的意識。
有了錢,誰不會花呀,還用得著教?
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個小夥子同時向一位姑娘求婚,姑娘開出條件:不論任何東西,誰能用最少的錢裝滿一間倉房,我就答應嫁給他。
第一個青年想了好久,發現稻草最便宜,便買了許多稻草,裝滿一屋。姑娘沒吭聲。第二個青年運了許多泥土,裝滿一屋,隻花了點搬運費,代價最低,以為勝券在握,但仍遭姑娘拒絕。第三個青年把姑娘帶到空空的房裏,用火鐮打著燈蕊,刹時滿屋生輝。終於贏得姑娘的芳心。
可見,花錢需要智慧,而且其中大有學問。
比爾?蓋茨用5000美元起家,10年後成為世界首富。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的美國施樂公司擁有資本180億美元,最近資不抵債,宣布破產。
花錢,成了魔術,有人暴富,有人破產。
經濟素質教育,應該教會孩子花錢,將來參與競爭時,可以避免許多挫折。
合理花錢,有若幹技巧。
製定經濟預算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走進商店,便失去節製,毫無顧忌地瘋狂購物。打折的、優惠的、有用的、喜歡的,不分輕重緩急亂買一氣。最後付錢時,才發現大大超出購買力,把一些用在其它方麵的錢也花掉了。這種行為,心理學稱之為“購物狂”。
購物狂大都由憂鬱症引起,在成年女性中普遍存在。
青少年由於沒有經濟壓力約束。一旦袋中有錢,隻圖一時暢快,瘋狂購物,也會出現“購物狂”現象。但並非病態,乃是心理機製不健全所致。
預先製定經濟預算,按設想的目的計劃用錢,可防止購物狂行為。
預算應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需購買的物品,列出表格,再算出大致花費,適當多帶一點錢,然後按表采購,可抵擋商品廣告的誘惑。
如果打算采購一周的生活用品,可按每天需要列出清單,然後去掉可買可不買的項目,計算出總支出數目,並與自己的實際收入相比較,做到理智購物。
此法可推而廣之,做出月份、季度、年度預算。
討價還價在很多場合下,討價還價被視為小氣、庸俗的表現,比如在酒吧飯店,通常由男士買單。如果侍者捧來賬單,男士欲討價還價的話,女士會瞧不起他,認為摳門。商家猜透顧客心理,趁機大賺男士的錢。
討價還價是普遍的行為。政治家為權力同政敵討價還價;外交家為國家利益同外國討價還價;軍事家在戰爭中,既用武力,也用討價還價方式同敵人較量。
討價還價一點兒也不丟人。
教會孩子討價還價,也就是教他們怎樣花錢。孩子的討價還價,大多隻限於商業交易。
有些商家善於製造假象,將低檔衣物價格多加一個“0”,然後打五折出售,以獲取暴利。
同一座城市、同一個市場,相同的商業價格各不相同,有時甚至懸殊巨大。
比如:一瓶青島啤酒,在批發市場可能隻賣5元,在超市賣8元,而在裝修豪華的星級飯店,有時賣到30元。
討價還價,讓學生認識商品的實際價值,以免上當受騙,浪費錢財。
在教孩子討價還價之前,應先了解商品的價格、質量、使用性能、維修、有效期、周圍價格比較等等,做到心中有數,隻有如此才有條件同商家討價還價。
具體做法有:
佯裝冷漠發現有自己需要的商品,切不可作驚喜狀,商家知道你急用,會抬高價格。(當然,已經標明價格的可另當別論)。你可故作冷漠,可買可不買,讓商家遊說,占得主動。
半價法生活中,除了超市不能講價外,大多數商家都能討價還價,商品標明的價格遠非商品的實際價格。在購買商品時,不妨采用半價法,即按標簽價格的一半出價,與商家討價還價。俗話說,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商家把價格提到天價,顧客可以砍下一半價來,這不會傷害商家的自尊心。
有的家長讓孩子買了幾次東西,發現孩子容易上當,就再也不讓孩子購物,而由自己包辦了。但可以包辦一時,卻沒法包辦孩子終生。隻有教會孩子懂得討價還價方法,才是解決之道。
以退為進有的商品,的確令你愛不釋手,可商家要價太高,明顯敲竹杠,你可做出放棄的樣子,掉頭就走。但不可太快,故意磨磨蹭蹭。如果商家有意出手,他會叫你回來,按你的價位出售。
此法在交易過程中司空見慣,屢試不爽。不過,如果你走了很遠,商家仍無叫你返回的意思,你最好忍痛割愛,切莫主動返回。那樣的話,商家會把價格提得更高,讓你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挑剔法如果你中意一件商品,而商家又不斷誇讚商品的種種優點,催促你買時,你應該冷靜下來,反其道而行之,百般挑剔,吹毛求疵,把商品缺點一列舉出來,說得一無是處,摧垮商家的信心。
一般來說,任何商品都有缺點和不盡人意之處,隻要你找準缺點,對方便先怯幾分,認為遇到識貨行家,不敢漫天要價。這需要有一定的商品基本知識。也可像創造技法中的“缺點列舉法”那樣,抬出商品種種設計缺陷,為討價還價創造條件。
某些商品確實完美無缺,還是可以采取誇張和貶低的手法,無中生有,苛刻要求。色彩鮮豔被認為太過招搖;功能齊全被貶為浪費功能,華而不實;樣式新穎被認為出格;經久耐用被認為容易過時。挑剔缺點,是交易技巧和心理對抗的聯合使用,最終達到低價購物的目標。
貨比三家欲想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最好貨比三家,挑選最滿意的一家。
如果時間允許,可多走幾家看看,熟悉商品價格。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商家出於自身利益,都在大打價格牌,這為顧客貨比三家創造了條件。
在同一座城市,商品價格差別極大。如海信牌21寸彩色電視,某些商家賣到800元人民幣的最低價;而在上海某外貿中心,則賣到1500元人民幣,幾乎是前者的一倍。同樣是格力掛式一匹機空調,旺季賣到5000元,淡季卻降為2600元。
可見,貨比三家,的確能省錢。
有時時間緊迫,沒有連逛幾家商店的可能,也可采用虛構方法,同商家講價時,佯稱某某地方僅售多少錢,言下之意此處要價太高。商家以為你看過若幹家,會給出較實在的價位。
識別虛假廣告廣告是商家宣傳商品的主要形式。近年來,廣告鋪天蓋地,如洶湧浪潮,似乎要淹沒每個顧客。報紙、電台、電視,街頭、空中、水下、農村、城市、田野、公路……凡觸目所及,所到之處,皆有廣告。這是商品經濟的標誌。
毋庸諱言,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製尚需完善,有些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引起社會不安,具有負麵作用。
而虛假廣告對孩子危害更大,因他們識別能力差,容易趕時髦,造成無謂的消費,甚至上當受騙,花錢買禍患。
某城市商家宣傳一種“視力矯正器”,鼓吹對近視學生療效極佳。家長和學生爭相購買。結果,非但沒有效果,個別學生還因操作不當,眼角膜感染,導致失明。
某廣告宣稱,“服用XX健腦液,圓你北大夢”,醫學專家則告誡人們,除了刻苦努力,世界上從沒有哪種健腦藥物能幫助學生考上名牌大學。該廣告後被當地工商部門查處。
一些著名影星、歌星曾為商家做兒童營養液廣告。為此,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曾在中央電視台告誡觀眾:世界上最好的營養液是肉湯,除此之外,其它都是廣告宣傳而已。
但孩子崇拜明星和卡通偶像,對明星領銜的廣告容易相信,不惜花錢購買用處不大的物品,造成浪費,這屬亂花錢之列。
廣告有真有假,關鍵看接受者的識別能力,青少年應多讀書,多接觸社會,不輕信,不跟風,學會獨立思考,盡可能辨別廣告真假。最好在掏錢買東西時,多請教家長和老師,這樣才更安全保險。
口說無憑,把握證據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情況變幻莫測,無論我們怎樣小心翼翼,上當受騙的事仍難免發生。如果發覺上當受騙,買到了偽劣商品,就應該找商家索賠,挽回損失。
從法律角度講,任何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屬消費者,要維護自身權利,同不法分子作鬥爭,隻有依靠法律武器。
南京有個小學生,與同學玩耍中,被對方用玩具手槍子彈打瞎了左眼。小學生告到消協,經查證,此種玩具槍屬不合格產品,小學生獲得20萬元賠償。
具有索賠意識,是現代人經濟素質的體現。
學校要教育學生在購買東西之前,不要聽信商家口頭承諾,應索取購物發票。發票是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合同形式,持有發票的消費者,有權要求商家退換、保修商品,賠償因商品原因引起的意外損失。
學會索賠,等於學法;維護自身權益,等於學會花錢。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