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智能學習能力培養(1 / 3)

⊙學習興趣是控製知識的一種傾向,積極主動地要求學、喜歡學和堅持學,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孩子求知的一種動力。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率,傳授學習方法,解決學習中的困難,體驗成功的歡樂,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

培養孩子讀書學習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幼兒時期是孩子智力發展十分迅速的時期,觀察是發展幼兒智力的主要途徑。沒有觀察,可以說就不可能積極思維,也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象。通過觀察,孩子才可能對事物有明確的認識。

事物,主要依靠各感覺器官,即通過眼看、鼻聞、耳聽、口嚐、手觸。他觀察一朵花,知道這朵花是紅的,摸一摸,知道花瓣很細軟,聞一聞,知道這朵花是香的。幼兒在觀察中,運用感官認識許多事物。

父母不僅要引導幼兒觀察,還要教會他觀察的方法。例如,觀察一條鯽魚,要先從整體再到局部,先從頭再到尾(或從上到下,或前後左右)按次序進行。從整體看,鯽魚的身體是扁扁的,兩頭小,中間稍大,全身披著閃亮的小鱗片。從頭到尾看,頭上有兩隻眼睛,尾上有鰭。要求4~5歲幼兒,把觀察到的簡單內容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為了使幼兒感知清楚,還可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如把兩種不同的魚放在一起,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孩子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幼兒觀察力的培養,最主要是引起他對觀察的興趣。興趣是動力,當幼兒對觀察表示出極大興趣時,應仔仔細細地觀看,津津樂道地解答,以增加幼兒的觀察興趣。在家裏如果養一隻兔子,在大人精心帶教下讓幼兒一起照料。他從新奇到產生興趣,然後進入觀察,能學到許多知識。他知道兔吃菜葉很快,從小兔到長成大兔要長很長的毛。對幼兒感興趣的觀察對象,家長應及時滿足他們的願望。例如,家裏買來一隻母雞,孩子會很自然地去抓一把料來。

家長不要阻攔,讓他去喂,因為這正是幼兒觀察雞吃食的好機會。

在家庭中、馬路上、公園裏,供幼兒觀察的事物是多的,大人要有心選擇對象,引導幼兒觀察。在觀察中,掌握從近到遠、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原則,培養幼兒仔細認真的觀察習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具體地說,幼兒看見一對小兔,紅眼、白毛、長耳朵,這一可愛的形象在幼兒腦中留下印象,這是識記和保持;以後看見小兔,他能辨認出來,這是再認;當不存在小兔的情況下,幼兒也能敘述出小兔的形象特征,這是回憶。記憶的過程,是把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以保存、積累和鞏固的過程。記憶能力是人所不可缺少的。

記憶是後天形成的,良好的記憶能力需要在幼小時就重視培養。

根據幼兒記憶的特點培養幼兒時期,無意識記占優勢,有意識記在逐漸發展。無意識記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花努力的識記,如有趣的小動物、美麗的花、形象鮮明的人和物,凡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就很容易在無意之中不用專門去記記住了。幼兒期的記憶主要是無意識記,因此,對幼兒要求記住的各種人和事,應當盡量注意形象、直觀、具體、生動,引起幼兒的注意和喜歡。有意識記指事先有明確任務,並需花一定努力的識記。這在記憶中占比重較少,同時也有些困難,但在幼兒記憶發展中是一個重要質變,需通過一定方法進行啟發誘導。如在遊戲中,事先提出角色的要求,或講故事之前向幼兒提出要複述的任務,促使有意識記的發展。

幼兒的機械識記多於意義識記。機械識記是根據材料外部聯係,采取簡單重複的方式所進行的識記,如背拚音字母,背數字。生活中有些事幼兒並不理解,但也能留下印象,就是運用機械識記的方法。意義識記是指對理解的材料,運用有關經驗進行的識記,如一首理解的兒歌,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在理解的基礎上,容易記憶。意義識記效果好。盡管幼兒運用機械識記多於意義識記,但意義識記的能力在不斷發展,兩者相互結合,並不排斥。因此,要幼兒記住的對象,應盡量寓以意義,如學韻母“o”可與公雞叫聲聯係,學聲母“m”可與兩個門洞聯係,幼兒會記得更迅速更準確。

幼兒形象記憶效果高於語詞記憶。形象記憶是借助具體形象的識記,如認識父母,分辨熟人和陌生人。語詞記憶是利用詞的識記,如語詞進行解釋說明。幼兒語言水平較低,形象記憶效果較好。但形象記憶的效果也借助於詞語的運用,幼兒語言發展得好,形象記憶的效果會更好。父母可以充分運用直觀材料,同時輔以語詞的說明,使形象和詞義在幼兒記憶中密切相互作用,促使記憶的發展。

借助聯想,提高記憶力聯想是指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建立廣泛的聯係。

如幼兒認識了圓 ,包括圓球、圓桌子、圓瓶、圓盤等,就在生活環境中找圓,回憶自己見過的圓,廣泛聯係到鍋蓋、鍋、 月餅、餅幹、水桶、瓶口、西瓜、葡萄等。知識經驗越豐富,越容易建立多種聯想,所記憶的東西也會越多。在培養幼兒聯想習慣時,可積累一些直觀生動的材料,按類別分放,供幼兒擺弄、體會,留下豐富、美好的記憶。

對要求幼兒記住的內容 ,要反複練習。幼兒記憶的特點是學得快,忘得快,幾天之後就忘記了。要設法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提出具體的要求,養成對新事物能集中精力注意的習慣,能發展良好的記憶力。

培養幼兒的想象力頭腦中創造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過去感知所得到的形象,經過加工 而成,是在想象的條件下進行的。比如,幼兒對媽媽的形象記憶最深,因此,當他接觸到布娃娃時,就產生做“媽媽”的願望。他的話語和動作,有些是模仿媽媽的,有些是憑自己的想象。這就是新事物的形象,即“娃娃的媽媽”創造的過程。

幼兒時期的孩子想象十分活躍,他可以從一隻玩具引起一連串的想象。例如,用花紙折一隻“船曬衣裳”送他玩,他會高興地邊玩邊說:“一隻小船水上走,我在水裏洗衣服,洗好曬在小船上。”4歲的孩子就能有這樣豐富的想象了。幼兒時期,想象力的發展是很快的。當孩子偶然用兩條交叉線畫出一條魚時,他會歡跳地叫起來:“一條魚,一條魚”。此時,父母對他的“作品”加以肯定、表揚,他會畫了一張又一張,以此感到自豪。以後,父母有意帶他去看水池中的金魚,圖書上的各種魚的畫片,所畫的魚逐漸就有變化了,如魚背上添魚鰭,魚身下畫有橫曲線表示水。經過多次練習,他能畫出各種顏色的魚在水裏遊玩,其主題構思雖然簡單,但在成人的啟發引導下,想象已從無意識進入到有意識的創造性階段。這表明,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期,想象力在幼兒身上有較大的潛力。

幼兒的想象多受情緒的影響,有時會把想象當做真事,或誇大想象。例如,幼兒特別喜歡萬能積木,他會這樣告訴同伴說:“爸爸給我買了萬能積木”。這絕不是在說謊,而是受情緒影響,或做過夢,以致真假混淆了。遇到這樣情況,父母不要責斥他是“說謊”,也不要認為“有趣”,應正確對待。有條件可給他買,否則應轉移他對這一玩具的興趣。

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幼兒期是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發音要正確幼兒有些語音發得不準,如“奶奶”說成“來來”,“熱”

說成“樂”,“歲”說成“睡”等。這是幼兒發音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或受方言影響所致,成人千萬不要取笑和模仿,應隨時給予糾正。

詞彙要豐富教幼兒學說衣著、食物的名稱,如“毛衣”、“餅幹”;學招呼人,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學禮貌用語,如“你好”、“謝謝”;學說自然現象,如“春天”、“下雨”;學形容景象,如“藍藍的天”。反複鞏固已學過的詞彙,不斷增添新的詞彙,詞彙豐富了,口語表達能力才有了基礎。

使用短句句子是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是由詞構成的。先教幼兒說短句,才能進一步練習說連貫性語言。

訓練幼兒學講連貫性語言5~6歲幼兒詞彙已相當豐富了,有名詞、動詞、形容詞、連接詞、數量詞等,還掌握了不少短句。應鼓勵幼兒把各種詞連起來,連貫地用口語描述某一事物或情景,如:“冬天到了,天氣很冷,我跟媽媽上街,穿了大衣,戴了帽子和手套。”。

以上四方麵,父母可根據幼兒實際反映結合練習,有所側重,不可偏廢。

發展幼兒口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模仿父母的語言學口語,父母是幼兒第一任老師,孩子主要是模仿他們的語言。父母必須注意正確地、文明地使用祖國語言,學講普通話,為幼兒做出榜樣,並有意識地及時糾正幼兒錯誤的發音,注意語句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通過遊戲練習口語幼兒最喜歡玩遊戲,遊戲中的問答和自言自語,就是練習口語的好機會。孩子所熟悉或理解的事,都會自然而然地在遊戲中通過他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可供幼兒觀察的內容很豐富。口語表達能力可在觀察中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

生活中交談親切地、自由地與幼兒交談,是發展幼兒口語能力的一種好形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父母從簡單到複雜與幼兒進行交談,並作恰當評定,按幼兒發展情況進行引導。

通過故事、兒歌等文藝作品幼兒在家應有自己愛聽的故事、寓言童話和傳說。父母講時語句要優美動聽,內容要豐富多采,以吸引孩子興趣。對孩子愛聽的故事,大人可多講幾遍,讓孩子記熟、複述。兒歌,大都短小精悍,文字規範,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易於上口,便於記憶,幼兒能較快地學會,念唱時感情充沛。其他如繞口令、詩、謎語等,感染力也很強。這些文藝作品,能大大豐富幼兒的想象與思維力,通過經常練習,口齒變得伶俐,語言善於表達。

通過圖片、畫冊、玩具、木偶等藝術作品形象的、鮮豔逼真的實物對幼兒吸引力很大,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能得到好的效果。幼兒會看圖說話,背木偶戲的台詞,兩個幼兒在一起,邊玩邊交談,在歡樂中不知不覺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培養孩子的藝術感受力除了對幼兒進行感性知識教育,父母在家中還可開展一些符合幼兒興趣的知識藝術訓練。隻要選擇內容適當,孩子是願意接受的。

識字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隨時能接觸到文字,並且會很有興趣地問:“這個字念什麼?”他看著大人的口形會跟著念。報紙來了,讀一下報名,過不了多久,鄰居的幾份報紙,差不多都能認出來。走在街上,認認店麵招牌,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一些字。繼而認孩子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還可以做成識字卡,一麵看圖,一麵認字,這樣效果更好。但文字比較抽象,幼兒不宜大量認字,死記硬背,否則孩子會感到單調,產生反感情緒。要讓幼兒多接觸實際,學會觀察,為係統識字打下基礎。

寫字幼兒能繪畫,也能練習寫字。孩子動筆總是先畫畫,對畫圈圈、塗黑點、畫線條很感興趣,所以,幼兒把寫字叫畫字。

4~5歲的幼兒可開始練習寫自己的名字和幾歲了。開始時確像畫字,如把“口”畫成“*: ”。父母應把教孩子握筆的方法,引導他按筆順寫字,注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字要與認字相結合,在認字過程中,孩子記住了字的形象,臨摹起來就方便了。孩子寫字用的鉛筆,色要濃,鉛芯要軟,使字跡寫得清楚,不易戳破紙。5~6歲孩子見大人用毛筆寫字,他也試試,父母應予以鼓勵。寫字時需注意正確姿勢,用眼時間不可過長。

繪畫孩子喜歡看圖畫,更喜歡拿筆在紙上學畫。繪畫不僅能學到繪畫技能,對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特別是觀察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發展。

觀察是繪畫的基礎。孩子畫什麼要給他觀察什麼。3~4歲幼兒進行觀察時,往往隻注意物體明顯部門,而且不能持久。所以,隻能要求他們觀察物體的主要特征,少許時間後轉移搞另外活動。以遊戲口吻啟發孩子練習,繪畫技能會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畫直線用“天下雨地上長草”作比喻;學畫橫線時,畫一條線作地,畫兩條線作馬路。5~6歲的幼兒,不但能觀察所畫物件的整體,還能注意局部。他們中大多數已掌握橫線、直線、圓圈、三角形和方形。家長可以進一步啟發孩子用這些圖形構成簡單的畫麵,如電視機、傘、自行車、房子等,把孩子的眼光引向豐富的實際生活。

孩子畫完一張畫,常會給父母看,父母要熱情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培養孩子繪畫的興趣和信心。引導孩子把畫貼在本子裏或牆上,供家人欣賞,把繪畫當做一件美好的事情來做。

家庭藝術熏陶——音樂孩子都喜歡音樂,音樂特別能吸引孩子,因為孩子的聽覺靈敏,在別人唱歌、在優美的旋律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歡樂和溫暖。從小注意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而且能開發智慧,陶冶品德和性格。

在家庭中,如何注意早期音樂教育呢?

讓孩子多欣賞現在,錄音機電視機已普遍進入家庭,孩子在家聽音樂的機會多了。電台有專為孩子放錄的音樂節目。雄壯的歌聲,舒展的樂曲,充實了孩子的聽覺。培養孩子欣賞音樂,要注意音響不刺耳,環境不嘈雜,作品短小,節奏鮮明,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並培養堅持聽完一曲的習慣。

用自然聲唱唱歌是音樂表現中最易理解、最易接受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種形式。孩子最喜歡唱歌了,順口的曲調聽幾遍就能上口了。每當他們在幼兒園學會一首新歌時,總要一次又一次地唱給爸爸媽媽聽,或在遊戲中哼哼。孩子開始學唱歌時,父母要注意培養他們用自然聲唱歌。

首先要有正確的唱歌姿勢,即自然地站著或坐著唱。唱歌姿勢不正確,往往會直起嗓子喊叫,聲音極不好聽。有時孩子高興了,喜歡唱得很響,父母要及時提醒,並使他懂得在集體中唱歌時,自己的聲音不可突出,歌聲要整齊才好聽。

在日常遊戲活動中,也要提醒孩子說話要養成不叫喊的習慣,保護嗓子。有的孩子對唱歌不感興趣,或聽音能力差,可讓他多聽琴聲,多聽發音準的同伴唱,父母若不喜歡唱歌,也別忽略孩子接受音樂熏陶的機會,讓音樂納入日常生活之中。

創造音樂環境3~4歲幼兒可以學彈鋼琴、小提琴、拉手風琴等樂器了。從小能學會一種樂器,不僅為長大成才打下基礎,而且可以鍛煉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毅力。

無論學什麼樂器,都需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按孩子特點認真下功夫。孩子覺得很有趣,就會一遍遍地練。一曲彈完,應予拍手鼓勵。學習任何一種樂器,必須有老師手把手地教,嚴格地按教本由淺入深進行學習。老師的講解、示範很重要,不能心急貪快。有一定基礎後,最好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演奏,或聽適合程度的音樂會,以擴大眼界,進一步提高興趣。

幼兒特點之一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即使是對他有明顯刺激的歡快旋律,能夠集中的時間也甚短。因此,幼兒練習樂器時間不宜過長,3~4歲幼兒應從幾分鍾開始,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樂器,可延長到15~20分鍾,不宜超過20分鍾,一天分幾次練習。

培養孩子的文學水平幼兒文學內容是多方麵的,有故事、兒歌、繞口令、謎語等。它運用形象的、生動有韻的語言,創造有趣的情節,告訴孩子,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人類的聰明、生活的歡樂,把孩子帶進神奇的天地,陪伴著度過幸福的童年。

聽故事童話、神話、寓言是幼兒最愛聽的故事,還包括介紹有科學知識和描述大自然的故事。孩子喜歡故事,百聽不厭,有的成了上床入睡的催眠曲。故事能給孩子以智慧、勇敢和理想,多聽故事,不僅能長知識,發展想象力,而且可提高語文表達能力。但給孩子講故事,切忌用教訓口吻,寓教育於故事情節之中,多讓孩子自己去品嚐感受。

背兒歌兒歌的內容廣,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形象,有歌頌祖國,歌頌大自然。孩子將從兒歌中接受熏陶,培養美好的情感,高尚的誌趣,純樸的願望。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背頌兒歌。

猜謎語猜謎語是幼兒動腦筋思考的一種遊戲活動。謎語既有韻又有歌,一般是用兒歌、順口溜的形式,以恰當的比喻表達事物的特征。因此猜謎語過程,能夠活躍幼兒思想,鍛煉分析判斷能力,加強聯想,對發展智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利。

每個孩子都具有好勝心,在猜謎語時孩子願意自己動腦筋猜出來,不希望大人透露謎底。如孩子幾次猜不著,家長可用啟發方式,如揭示“這是吃的”,“跟……有關”……,孩子將越猜越有興趣。謎語內容,應該是幼兒接觸過的、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從吃的、用的、自然現象、動物中取材,當然要適合孩子的年齡不可太深奧。

說繞口令教幼兒繞口令,有助於發展語言。教的方法主要一條是慢中求快。開始教時正確示範,一句句慢慢學,不可求快,待完全學會並習慣後,要求說快不會錯了。繞口令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說得慢就不稀奇不好笑了。相聲中常用繞口令內容,孩子特別感到新奇、有趣,越是說不好越是要學著說。

培養孩子的集體思想幼兒到了3歲,特別渴望與同伴交往,不願一個人單獨玩耍。當家裏來了小客人,他會非常高興地主動拿出自己喜愛的玩具,很快兩個人便做起了遊戲,成了好朋友。一旦小客人要回去了,好客的小主人竟會哭出來。這說明幼兒已從個體活動發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體生活了。

幼兒園是幼兒的集體活動所在,是幼兒的天地,那裏有老師、有小朋友、還有各種設施和玩具,對孩子有吸引力。父母應該送幼兒到這個美好集體裏接受集體主義教育。隻有在集體生活中成長,孩子才能更好懂得互相謙讓、有禮貌、相互幫助、有同情心、遵守紀律,為以後入學打下良好基礎。

父母要善於抓住孩子關心集體的點點滴滴,給予表揚、鼓勵和支持,並且自己要做出榜樣。

當聽到孩子充滿感情地反映某某小朋友生病了,可帶著孩子去探望,支持他們的友誼。當見到孩子在離園前自覺把小椅子擺整齊,並輕輕地放,做出愛護小椅子的行為時,大人要及時表揚。當孩子在口袋裏發現多出一隻不是自己的玩具時,大人應提醒、鼓勵他交還老師。家長處處遵守幼兒園規則,為孩子做出榜樣,這樣孩子關心集體、愛護集體的品質會成長得更快。

培養孩子從小愛科學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及早注意培養孩子愛科學的興趣是祖國培養科技人才、實現四個現代化大計的起點,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對孩子進行愛科學的教育,絕不是死記硬背,灌輸知識。主要是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對事物觀察、思考、探索的習慣。早早地在孩子心靈上播下愛科學的種子。

怎樣讓孩子從興趣著手呢?

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對水、風、雨、樹、花草、小動物等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感到有趣。可是孩子真正發生興趣,必須通過具體接觸,如白天看到了藍天、白雲、金亮亮的太陽,晚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孩子會好奇地發問:“太陽的家在哪裏?”“星星可以下來跟我玩嗎?”這表明他對自然現象產生了興趣,家長如果能認真地回答,孩子的興趣就得到了保護。有時家長也可以提問啟發孩子,引起他的思考,如孩子回答錯了,或者是根本沒有聽清楚,家長可以再說一遍,並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慢慢誘導。

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家裏可以隨時積累一些材料,如鐵片、竹片、吸鐵條、木塊、小石頭、彩色玻璃紙、硬板紙、小瓶子、破乒乓球等,讓孩子經常擺弄,親自摸摸、看看、比比,逐漸認識它們。例如,偶然間發現一張紙不費力地一撕就破,而布要用剪刀剪。把兩張不同顏色玻璃紙疊在一起對著陽光照,顏色變了,黃和藍變成綠,紅和藍變成紫,這就會非常吸引孩子!家裏還可以養些花、小金魚、小蝌蚪,冬天切下蘿卜根、土豆養在盤裏,讓孩子一起照料,當發現土豆鑽出綠芽,蘿卜長出嫩葉,孩子該多麼興奮啊!一點奧秘,一點道理,引起孩子的思考和探索都離不開大人的誘導。一般孩子常常愛問:“天為什麼會下雨”。

家長有空時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個小實驗。用一大杯開水,放上一個冷的蓋子,水蒸氣碰上蓋子就變成水珠往下流,這水珠就是“雨”,這樣孩子就知道了。一盆水,裏麵放一塊鐵和一木塊,木塊浮在水麵上,而鐵塊沉到盆底,看看哪個重,哪個輕。兩塊同樣的硬糖,把其中一塊敲碎,越細越好,同時放在一隻盛有熱水的杯中,讓孩子看看,哪種糖先溶化。通過這個實驗,讓孩子懂得成了粉末的糖比整塊糖和水接觸多,所以溶化快。這些小實驗使孩子發現一點科學的奧秘和道理,並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靈裏。

智能的涵義和結構

人們常把聰明、智慧、智力當做同義詞來使用,但是這些概念實際上是有區別的。毫無疑問,智能是人的素質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但由於它本身的複雜性,至今人們對它的性質、特征、構成、功能等未能完全弄清,心理學界就有“100個心理學家就有100種智能定義”的說法。其中,影響比較大的觀點是:

1.智力是個體學習的能力;

2.智力是個體抽象思維的能力;

3.智力是分析問題的能力;

4.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5.智力是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6.智力是智力測驗所得的能力。

細看這些定義,都把智能歸結為某種能力,那麼能力又是什麼呢?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必備的心理特征。通俗地說,能力就是人的本領,缺乏一定的能力就無法完成某種特定的活動。比如沒有語言表達的本領就不可能做好教育人的工作,沒有數學計算的本領就不可能做好統計的工作。人類的活動有千萬種,人類的能力也有千萬種。但在各種活動中都需要一種最基本的能力,即認識事物的能力,這就是智能的基本涵義。

從信息論的觀點出發,智能可以說是接受、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相應地智能就分作四個部分。心理學家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出現了特殊因素說、二因素說、群因素說、智力建構說等觀點,不過大家又都承認在智能活動過程中,人們會有許多相關但又不同的心理現象,如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形成了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這些就是構成智能的基本要素。就未成年人而言,它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在學習中不僅要用腦認識事物,而且要動口動手,語言表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就成了他們智力不可缺少的部分,或者說是孩子智力的兩個翅膀。

培養內容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今,獨生子女這一專用名詞已越來越多地為“小公主”、“小皇帝”所取代,就這麼一個寶貝,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點兒出息,人見人愛,甚至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無可挑剔。於是,就出現了每晚燈下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在收學具,小的體息了,家長卻仍在繼續檢查,恐怕第二天上課忘帶了學具遭老師批評或少學了知識;每當孩子們坐在教室內朗朗讀書時,又總是幾個“伴讀”立在門外,費盡心思想從門縫中望一望自己的寶貝是不是在專心聽講;回到家裏,“伴讀”又坐在孩子身邊變成了“伴寫”,孩子一邊寫,家長一邊指點;完了還要檢查,如此這般,伴這伴那,家長真是費盡心力,盡職盡責,孩子也是堂堂課不空,篇篇作業不差,而一到考試成績卻不甚理想。於是,有些家長又表現粗暴,亂加指責,甚至加以體罰。致使家長往往走入家教的誤區:誤區一,包辦代替,增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變“我來學”為“幫我學”,使孩子失去了動腦筋的習慣,遇事就依賴家長。

誤區二,隻顧作業,把作業看作孩子惟一的學習任務,隻重視作業成績,忽視引導孩子把握學習的全部過程。誤區三,方法簡單,每日形影不離地相“伴”,致使孩子感到沒趣,削弱了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誤區四,動輒訓斥,常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恐懼和壓力,哪裏還能專心學習,更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位名人說過:“沒有不好的孩子,隻有不稱職的家長。”其實,家長的心都是好的,隻是缺乏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

就拿督促孩子做作業這件事來說吧,它讓許多家長大傷腦筋。實際上,在這件事上家長應盡的義務就是給孩子“提個醒”。首先,對孩子講明自覺、主動完成作業是一種好習慣。

其次,要經常提醒孩子做作業前,要先把當天所學的課複習一遍,然後專心致誌地去做。再次,家長不要守著孩子做作業,滋長孩子的依賴心理,當然,孩子確有疑難時,家長也不妨點撥一下,啟發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麼,怎樣扭轉孩子已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呢?家長們不妨試試讓孩子“吃點虧”。當他又將學具忘在家裏,你裝著不知道,等他半路想起,急忙氣喘籲籲跑回家來取,或到了課堂才發現受了老師批評,幾次後,孩子就會養成辦事細心,上學留意學具的習慣。適當的懲罰和批評的作用抑製著不良的行為和習慣。當孩子拿著今天剛學過的習題,哭喪著臉向你“求救”時,你問明原因(他課上折了紙飛機沒注意聽講),你不妨讓他自己翻書查一查,查不出來也不要緊,第二天再講這類題時,麵對作業本上紅紅的大“X”,他一定會仔細聽個明白。如果你發現孩子正漫不經心地檢查作業,而一道明顯的錯題擺在那裏,你千萬別大驚小怪,作業判過後,他內心的遺憾、自責,往往勝過家長的指責,怎麼樣,各位家長,不妨一試。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和知名學者,他們的成名都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指導孩子牢固掌握知識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孩子智力的發展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孩子掌握的知識越豐富越深刻,他的智力發展水平也就越高;反之,脫離了掌握知識的基礎活動,智力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家長要教育孩子打牢知識大廈的基礎,使其智力的發展具有充足的原料。

教育孩子學好每門課程,使其建立寬闊的知識基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兒童處於學習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學校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應當學好每一門功課,不能厚此薄彼,偏重於某一兩個學科,忽視其它學科。這是因為學校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每門課程都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確定的,都是兒童身心發展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家長應當指導孩子學好每一門功課,隻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麵共同努力,孩子們“門門優異”是完全有可能的。對於學有餘力的孩子,家長還應指導其廣泛閱讀課外書籍,不斷擴大知識麵。

督促孩子及時複習所學知識,使其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溫故而知新,這是因為人們掌握知識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通常要經過感知、理解、記憶、消化、吸收等階段的多次反複才能完成。尤其是兒童,每天要在課堂上接受大量的新知識,如果不及時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就會很快遺忘,學來學去什麼也沒有掌握。在這個問題上,要反對兩種極端的作法,一種是要求孩子什麼東西都會背誦,以為隻有記住了才算學會;另一種是認為記憶與否無所謂,反正用時可以查書本,不關心孩子適當記憶。因此,家長要關心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通過口頭提問、檢查作業等方式了解孩子學習知識的情況,要求孩子深刻理解、重點記憶、牢固掌握,絕不能馬虎了事。

指導孩子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其知識向能力轉化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知識越多越有利於智力的發展。但掌握知識本身並不等於發展智力,智力水平的提高不僅與兒童知識的多少有關,而且與所掌握的知識內容結構和掌握知識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密切的關係。知識內容雜亂無章,學習知識生吞活剝都不利於智力的發展。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則有利於智力的發展。這裏特別強調的是在孩子理解了知識之後,一定要指導他學習應用,如學了自然常識後解釋天氣變化中的自然現象,等等。當孩子開始“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時,他的知識就向能力轉化了。

培養方法

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給幼兒念書聽時,若能遵守以下的方法,效果會更佳:

(1)選一本文字不多的圖畫書。

(2)經常指著書中的圖畫問孩子:“這是什麼?”鼓勵孩子說出所看到的東西或動物的名稱。

(3)順著孩子的回答,可再問“那是作什麼用的”,或是“它吃什麼東西”等問題,進一步啟發孩子思考。如果孩子回答對就予以讚揚,如果孩子不知道就耐心地啟發他。

(4)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並加以說明。

(5)不忘回答和討論孩子所提的問題,要耐心,不要怕麻煩。孩子都有好奇心,不時提出一些問題,這正是啟發孩子思考,開發孩子智力的好時機。

(6)問孩子“在這一頁中,你看到什麼”以作為開端或結尾。當孩子已無話可說時,可以再替他加入一點。

(7)使閱讀輕鬆有趣。這樣才能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如何能使兒童在學校有好成績?美國兒科專家給父母們提供以下寶貴的意見:

(1)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使他嚐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會有進步,例如孩子的語文好,但算術差,做功課時,讓他先做語文,然後才做算術,如果程序相反,不但算術做得不好,連語文也不會有進步,做算術的時候,首先讓他做些簡易的題目,增加信心,然後才讓他做些較難的。

(2)欲速則不達。不能強迫兒童學習,逼得太緊的話,孩子會變得焦躁、不耐煩、潛意識產生反抗的情緒,因此會變得善忘,一下子把剛學過的全部遺忘。

(3)要適時地給予鼓勵或表揚,因為稱讚會起很大的鼓勵作用,不要過於批評他的錯處,因為這樣會令他情緒低落,而犯更多錯誤。

(4)不要拿別人和他比較,孩子會生反抗心理,不自覺地放棄進取心。

(5)做功課的時間不可以過長,中間一定要有數分鍾休息,讓他舒展筋骨,如果功課做得好的話,給他零食以作鼓勵。

(6)要不斷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有空帶他們參觀博物館、動物園及圖書館。

(7)做功課的時候,不要讓孩子依靠父母的幫助以解決困難,讓他從經驗中吸取教訓,有困難的時候,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去鼓勵他獨立思考,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因為做功課是他的責任。

(8)如果環境許可的話,空出一個房間用來作孩子的書房,在那裏他可以不受騷擾,安心地做功課,如果家裏空間不夠用的話,可在客廳一角,安放他自用的書桌和椅子,每天讓他在那裏做功課和讀書。這個角落是“他”的,他對這角落有歸屬感及占有感,他在做功課時就會更加專心。

(9)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要孩子對學習發生興趣,首先要讓他們知道父母很喜歡看書,求知欲很強,並且不斷學習。

消除“學習恐懼症”

學習恐懼感已表現為一種病態,有這種病態的孩子,當他聽到學校、書本等時,就感到大難臨頭,十分害怕。孩子不願學習和“學習恐懼症”是兩回事。“學習恐懼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習任務過於繁重,超過了學生的心理負荷;學習內容枯燥無味,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方法簡單、生硬、呆板,不能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學習受到挫折或失敗時,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訓斥責備,等等。這樣日複一日,學生就感到學習是件非常痛苦的事。這種“恐懼症”如何才能消除呢?

第一,要對這類孩子給予特殊的關懷和具體的幫助,要十分耐心和細致。老師和家長應當互相配合,緊密聯係,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逐步轉移到學習上來。

第二,要認真分析他們對學習感到恐懼的原因,根據其實際狀況,逐步消除產生恐懼的外部條件,例如,過去因成績差經常受批評和責備,形成了對學習的恐懼心理,現在就要采取另外一種方法,少批評,不責怪,多鼓勵,使孩子逐步恢複正常心理,然後給予具體指導和幫助,使其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克服恐懼心理。

第三,要逐漸提出要求,不要急於求成。要使孩子恢複對學習的興趣,不能一下子要求他各門功課一齊上。先選擇一至二門他比較有點基礎和感興趣的課程作為突破口,具體進行輔導,使之在一定時間內有所進步,從而提高他的學習積極性,然後再進一步要求他,產生的效果會好一點兒。

第四,及時檢查學習效果,麵對麵地批改作業,肯定其進步,指出其缺點,多進行正麵誘導和鼓勵。

第五,調整孩子同老師和家長的關係,使之在思想上不要感到任何壓力,允許孩子有反複,不要輕易否定他的進步、誇大他的缺點,使他經過多次反複而走上正常學習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