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腰椎基礎知識
一、腰椎的生理解剖結構
人體的腰椎位於身體的中段,是上連頸、胸椎,下連骶椎的那一部分脊柱。腰椎一共有5個,每一個椎體基本上都由椎體、椎弓及從椎弓上發出的突起(包括上、下關節突,橫突和棘突等)組成。
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鬆質骨組成,外層的密質骨較薄。從側麵看,椎體略呈楔狀,橫徑大於前後徑,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椎體與椎體之間由椎間盤相連。
椎弓位於椎體後方,包括椎弓根,椎板,上、下關節突,棘突和橫突7個突起。椎弓根上方有一上切跡,下方有一下切跡,上一椎體的椎弓根下切跡與下一椎體的椎弓根上切跡共同構成椎間孔,椎間孔內有脊神經通過。雙側椎板向後中線處彙合形成棘突,即為觸摸後腰部時,可捫及的自上而下排列的一個個突起。從椎弓根和椎板連接處向兩側伸出者為橫突。
棘突、橫突及上、下關節突都是肌肉、韌帶的附著部位,並由此連接上、下腰椎。
椎孔由椎體後方和椎弓共同形成。椎體的後麵為椎孔的前壁,椎弓為椎孔的後壁和側壁。椎孔可為卵圓形、三角形或三葉草形。全部椎孔借韌帶等組織相連組成椎管,椎管內有脊髓、馬尾和脊神經通過。
腰椎在胚胎生長、發育過程中較易形成一些先天性的解剖異常,如先天性的6個腰椎。腰5與骶1融合形成腰椎骶化。
骶1或胸12可發生移行關係形成腰化,棘突有時未融合而形成隱性脊柱裂,可造成腰痛症狀的腰3橫突肥大,可與髂骨形成假關節的腰5橫突肥大等。所有這些先天性的畸形都有可能成為腰部疾患的病理基礎,在一些誘發條件下則可能由此產生腰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
二、腰椎的聯結和支持
腰椎的聯結和支持除了椎間盤之外,周圍的韌帶、肌肉及髖部、胸腹部的肌肉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及棘上韌帶。一旦腰椎的韌帶發生損傷,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腰部疼痛。腰部、髖部和胸腹部支持腰椎穩定的肌肉相當多,直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等;間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腹前外側壁肌肉、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這些肌群以腰椎為軸心,前後、左右相互平衡和協調,協助韌帶構成腰椎相對穩定,維持腰椎於某一特定狀態,提供動力,使腰椎產生各個方向的運動,並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作用於軀幹的外力。外傷、勞損或受風,可使上述肌肉及其筋膜發生病變而產生腰部症狀,例如腰背部肌纖維組織炎就是一種典型的肌肉、筋膜病變。
三、腰椎有它的活動範圍
腰椎所能進行的活動主要是前後運動的屈曲、後伸、左右運動的側屈及水平麵上的左右旋轉,以及三者之間同時作用綜合形成的環轉運動。近來流行的呼啦圈運動就是腰部環轉運動的一種形式。在腰椎上述運動中,以屈曲和後伸的活動最為頻繁。腰椎的活動範圍在脊柱活動中居於中等程度,即比頸椎差一些,但比胸椎又強一些。
四、腰椎間盤的解剖結構
腰椎間盤與頸椎、胸椎的椎間盤一樣,位於兩個椎體之間,是一個具有流體力學性能的結構。它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3個部分組成,其中髓核為椎間盤中央部分;纖維環為周圍部分,包繞髓核;軟骨板為上、下部分,直接與椎體骨組織相連。整個腰椎間盤的厚度為8~10毫米。
(1)髓核:為一黏性、透明膠狀物質,內含80%的水分。因為它被包繞在纖維環之中,具有流體的物理學特點,所以通過形變作用,可將由椎體所傳來的壓力放射狀地平均彌散開。髓核的作用主要有:①承擔上、下椎體之間的壓力,保持二者之間的一定距離。②在承受突然外力的情況下,起吸收振蕩作用。③腰椎運動時,起類似軸承的作用。
(2)纖維環:為一彈性纖維環,纖維斜行緊密分層排列,包圍髓核,牢固地附著在椎體兩端,構成椎間盤的外周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有:①類似一盤旋的彈簧,使上、下椎體互相聯結,保持腰椎的穩定性。②保存髓核的液體成分,維持髓核的位置和形狀。③良好的彈性性能使每個椎間隙都有一定的活動度。
④對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起加強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限製腰椎各個方向上的過度運動。
(3)軟骨板:為一透明無血管的軟骨組織。主要作用有:①保護椎骨,以免在承受壓力時發生壓迫性椎骨萎縮。②除了固定和分隔作用外,它還是椎體和椎間盤之間液體和營養交換的場所。③在幼兒時,為椎體骨質的生長區域。
腰椎間盤原有血管分布,20歲以後血液循環逐漸消失,成為一個無血管的組織。椎間盤的水分也逐漸隨年齡降低,胎兒時纖維環、髓核的水分分別為80%和90%,發育至成年時,各減少10%,30歲左右則分別降至60%和75%~78%。
五、腰椎間盤的功能和作用
腰椎間盤與頸段、胸段椎間盤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軀幹重量、聯係肢體、保持整個身體正常的生理姿勢、進行軀幹的各種運動時,腰椎間盤發揮著特殊的功能。具體的功能作用有:(1)聯結上、下腰椎椎體,並使椎體之間有一定的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