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慢性腰痛患者進行前麵所介紹的水中運動療法和氡泉浸浴療法等,畢竟會受到一定的條件限製。為了更適宜於慢性腰痛患者自我開展治療,尤其是家庭開展治療,下麵介紹一種簡易的、便於廣大患者開展的沐浴療法。
方法1:患者腰部圍上一條浴巾,用45℃左右的溫水噴淋腰背部10分鍾。
方法2:在45℃水溫的澡盆內,雙手抱膝下蹲,持續20秒鍾。此動作可重複10餘次。
方法3:在45℃水溫的澡盆內浸泡5分鍾後,離開澡盆,在澡盆外進行抱膝下蹲運動,每次下蹲20秒鍾。重複進行10餘次。
方法4:在淋浴的同時,用質地適中的刷子輕輕刷腰部酸痛不適處5分鍾。
方法5:在沐浴後,俯臥位,用熱毛巾(溫度以不燙傷皮膚為限)敷在腰部10分鍾,爾後再重複敷1次,或者可在腰部外敷一塊濕毛巾,用吹風機等予以加熱,以起到熱敷的作用。
沐浴療法簡便易行,且特別適合患者在家庭開展。它不僅是一種較好的消除患者症狀的方法,而且也是患者積極配合其他治療手段的一種有效輔助措施。但應注意水的溫度和治療的時間,以免皮膚燙傷。
五、“練功十八法”慢性腰痛患者的功能鍛煉祖國傳統醫學中十分注重慢性腰痛的功能鍛煉,無論是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等古老的練功方法,還是現代的運動療法,都有許多動作可運用於慢性腰痛的功能鍛煉中。上海市某專家的“練功十八法”就是為防治頸肩腰腿痛而專門設計的。其中“叉腰旋轉”和“展臂彎腰”兩個動作較為適合慢性腰痛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叉腰旋轉”動作主要是盡可能地使腰部過伸轉動,以滑利第4、5腰椎關節,增強骶棘肌肌力,有利於保持或矯正腰椎生理曲度。
“展臂彎腰”動作主要是在兩上臂伸展的情況下使身體向前彎曲,加強鍛煉腰背部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後縱韌帶、骶棘肌以及腰椎關節活動功能。
除此之外,慢性腰痛合並有下肢症狀的患者還可以加上“仆步轉體”和“俯蹲伸腿”兩節動作。“仆步轉體”主要鍛煉股內收肌和股四頭肌肌力,提高髖關節的穩定性。“俯蹲伸腿”主要鍛煉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及腓腸肌肌力,對坐骨神經痛有良好療效。這兩個動作可以減輕下肢麻木、疼痛症狀,改善活動功能。
六、“退著走”治療慢性腰痛
“退著走”就是連續地向後退著走路。這一治療方法有些類似太極拳中的“倒攆猴”動作。慢性腰痛患者的腰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腰部的肌肉力量、韌帶強度不夠,腰椎的穩定性差引起,進行“退著走”的鍛煉能夠加強腰背肌群力量,增強腰椎的穩定性及靈活性。而且,在退著走時,腰部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和放鬆,可使腰部血液循環得以較好改善,有助於腰部組織新陳代謝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退著走”動作較簡單,容易掌握,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采用。運動量可根據各人年齡和體質靈活掌握。一般以每次“退著走”以後,稍事休息,疲勞感即可逐漸消失為宜。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兩種:(1)叉腰式:預備姿勢:直立,挺胸,抬頭,雙目平視,雙手叉腰,拇指在後,其餘4指在前。拇指點按腰部雙側“腎俞”穴(位於第2腰椎兩側,離開脊柱2橫指寬處,上下位置與臍相平)。動作:退著走時先從左腿開始,左腿盡量後抬,向後退出,身體重心後移。先左前腳掌落地,隨後全腳著地,重心移至左腿後,再換右腿,左右腿交替退著走。每退10步,用雙手拇指按揉“腎俞”穴1次。
(2)擺臂式:預備姿勢:直立,挺胸,抬頭,雙目平視,雙臂自然下垂。動作:雙腿動作同叉腰式,退著走時雙臂配合雙腿的動作做前後擺動。
“退著走”一般可每日早晚進行2次,每次20分鍾,選擇的場地要平坦、無障礙物,鍛煉時要盡可能挺胸並盡量後抬大腿。
七、慢性腰痛的治療體操
治療慢性腰痛也可以選用醫療體育療法。醫療體操等手段可以增強腹肌、腰背肌力量,改善腰椎及下肢活動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具體實施的方法如下:(1)強化腹肌運動:患者仰臥位,雙膝關節屈曲,雙肩抬起離床約20厘米,堅持3~6秒鍾。此動作重複6~8次。
(2)減少腰椎屈曲運動:患者仰臥位,雙膝關節屈曲,收腹,雙手交叉置於胸前,用後背部壓床,堅持10秒鍾,此時可有肛門收縮感。此動作重複6~8次。
(3)背肌的彈性運動:患者仰臥位,雙髖雙膝關節屈曲,雙手抱膝,抬頭,往上方前傾,堅持5秒鍾。此動作重複6~8次。
(4)屈膝肌的彈性運動:患者仰臥位,一側膝關節屈曲,然後膝關節伸展,繃直腳尖,使該側下肢與軀體成90°垂直狀,堅持5秒鍾。左右交替,重複6~8次。
(5)髖關節肌的彈性運動:患者雙手趴地,一側膝關節貼於胸前,另一側下肢繃直,腳尖著地,腰部慢慢下沉,堅持5秒鍾。此動作左右交替,重複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