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腰椎骨質增生臨床症狀
大多數腰椎骨質增生病症人可以長期沒有症狀,開始出現腰背酸痛、僵硬、休息後明顯,稍活動後反而好轉但活動過多則加重,天氣寒冷或潮濕時症狀常加重,往往因輕微扭傷,過度勞累,搬提重物或偶然的無意識腰部不協調動作,產生急性發作,急性發作時腰部疼痛加劇。活動翻身均感困難,有時也有放射性痛,沿神經根頒,如常見坐骨神經痛,肌肉痙攣,常有局限性壓痛,常位於棘突旁,或壓痛範圍廣泛,也可無壓痛,但為數較少。
十、腰椎增生的病因病機
腰椎骨質增生症,又稱肥大性腰椎炎、增生性脊椎柱炎、腰椎骨刺、骨贅等。是常見的退行性骨關節病,實質上是一種代償改變。其病程遷延,纏綿難愈,曆來有“腰痛腿痛,醫生頭痛”之說,脊椎骨是人體中持重最大的骨骼之一,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促使骨骼發生退行性變。腰椎在脊椎骨中,又是承受壓力最大的骨骼,可謂重之又重,所以臨床上腰椎增生是引起腰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腰椎增生病主要病因有二: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分泌,免疫和骨代謝等發生衰老性改變,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行性變;二是異常應用,即外力致傷,包括急性損傷,慢性勞損及慢性積累性損傷,致使椎間關節內應力失衡。而引起腰椎退變,增生和椎間關節不穩定。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脊椎腰段是人體全身活動中樞軸,是脊椎主要承載部位,因而腰椎承受載重負荷的機會最多,支撐的重量也最多,其內應力作用亦越強。尤其是腰椎間盤經常處於被壓縮、屈伸和扭轉的組合性,複雜力學活動中,最容易遭受異常的壓應力、拉應力與剪應力的影響,而導致腰椎間盤退行性變。從而導致椎間隙狹窄進一步引起椎體邊緣及關節突的增生。腰椎椎體骨質增生形成的機理是退變的椎體可以形成各種不同形式的骨贅。腰椎增生主要表現為腰痛,腰部僵硬,其次是下肢發緊或有麻木感。疼痛程度不一,晨起時腰部僵硬酸痛,稍事活動後反覺減輕;負重和活動增多時加重,當腰椎不穩定時,微小的活動或幹擾便可引起急性腰痛。有的病人在急性發作時腰部出現突然卡住性疼痛。活動翻身均困難,並可使疼痛加重。這種病人睡覺時常翻身,因一個姿勢睡久後即覺腰痛不適。多數病人為慢性腰痛或慢性腰腿痛,可擴散至一側或雙側臀部,甚至達膝下。半數病人感到下肢麻木,行走困難。X線片可顯示,腰椎椎體邊緣唇樣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小關節硬化變尖並有骨贅形成。
十一、腰椎骨質增生的預防
(1)選擇良好的睡床: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因此選擇一張良好的床是非常重要的。建議睡硬、半硬床,不主張選擇軟鋼絲床,人體仰臥時軟床可使腰椎的生理曲度發生改變,側臥時脊柱側彎,從而增加腰椎骨質增生症的患病幾率。
減少腰部受傷、受潮。
(2)保持良好的坐位:長期采取坐位工作與學習者,應選擇可調式靠背椅使坐位時腰部有所依靠,減輕腰部負擔,連續坐位姿勢超過1小時者,應起立活動一下腰部,防止腰部的肌肉勞損,小關節移位,椎間盤損傷。
(3)保健按摩:是一種保健性的自我按摩運動,可采用坐位或站位,用雙手掌及各指自上而下在腰部進行按摩,力量由輕而重,直至局部發熱,再用雙手推拿腰部2~3分鍾,以促進腰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的僵硬和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