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頸椎病基礎知識
一、頸椎的解剖結構
頸椎就是位於頸部的脊椎,是人體的重要支撐和神經的重要通道。頸椎要支持頭顱的重力,還要適應視覺、聽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需要非常的靈活和堅強。頸在頭和軀幹之間,雖然又窄又細,卻密集分布許多重要組織器官,在人體結構上是較為脆弱的部位。頸椎的下部是脊柱活動幅度較大的部位,也是脊柱中最早出現退行性改變征象的部位。從結構上看,7個頸椎不是筆直地排列,而是很精妙地形成了一個彎曲。這就是平常所說的頸曲。可不要小瞧了這個小小的彎曲,頸椎功能的正常與否很大程度就取決於此。從側麵看人的頸部好像是直的,其實不是這樣。如果從X線透視的情況下看,被皮膚、肌肉包繞於內的頸椎並不是直的,在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在醫學上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它的存在可以增加頸椎的彈性,就像汽車的減震係統,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衝振蕩的作用,防止大腦的損傷。我們每個人都有33枚脊柱骨,它們分別由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組成。其中頸椎就占了7枚。錐體間有一個富有彈力的移動性“軟墊”——椎間盤。它可以起到緩衝重力的作用,保護椎骨免受重壓。脊椎疊壓排列在一起,中間有一個圓形孔道“椎管”,負責人體神經傳遞的脊髓從中間通過。在脊髓兩側分別有脊神經從椎間孔向左右分出,用來支配人體正常活動。位於頸椎骨兩翼的橫突孔是供椎動脈通過,供血給大腦的通道。二、頸椎病是一種農村常見病頸椎病是一種農村常見病,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頸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或者由於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原因,如頸部外感風寒、外傷、勞損和不正確的姿勢等,使頸椎的生理屈度發生改變,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一係列綜合症狀,如頭頸肩背疼痛或麻木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癱瘓等,也稱頸椎綜合征。頸椎病的名字,是在1948年由美國的Brain首先提出來的。
三、頸椎病的常見症狀與分類
頸椎病是一種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它的臨床症狀錯綜複雜,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1)頭部:頭痛、頭暈,特別在轉頭時加重,可伴有惡心、嘔吐、視力減退、眼痛、耳鳴,一側麵部發熱、出汗異常等。
(2)頸肩部:脖子發硬、發僵、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
(3)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裏握物有時不自覺落下。
(4)下肢:感覺麻木,僵硬凝滯,不聽指揮,或者像踩在棉花上。
(5)其他:少數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上肢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不過請不要擔心,不是所有頸椎症狀都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常見的僅是出現其中部分症狀,而且症狀輕微。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色變。
四、頸椎病的伴隨症狀頸椎病的症狀不僅限於頸部和四肢,身體的許多其他髒器,如頭部、眼睛、食管、心血管等。頸椎經常活動,又需保持頭部平衡,到了40歲左右容易發生頸椎勞損。尤其是第五至第六頸椎及第四至第五頸椎間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首先是頸椎間盤退變;其次是韌帶、關節囊及骨質增生。椎間隙不穩,頸部屈伸時骨膜牽拉,椎體及鉤椎關節形成骨刺,進而使椎間孔變小。頸部活動時,側方突出的椎間盤和增生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壓迫同側的椎動脈及其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引起其他各種症狀。
(1)頭部:椎動脈受壓痙攣,血流障礙,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引起:①頭痛或偏頭痛。②眩暈:可為旋轉性、浮動性的或下肢發軟、站立不穩,有地麵傾斜或移動、頭暈眼花等感覺。頸部伸屈、旋轉及變換體位時,均可誘發症狀。
(2)眼部:雙側大腦後動脈缺血導致的視覺障礙較為常見。表現為突然弱視或失明,持續數分鍾後逐漸恢複視力。腦幹內Ⅲ、Ⅳ、Ⅵ對顱神經或內側縱束缺血則引起複視。另外,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也可引起多種眼部症狀,興奮時可出現瞼裂增大,瞳孔散大,眼目幹澀等;抑製時則出現眼瞼下垂,流淚鼻塞等。
(3)耳部:當基底動脈的分支聽動脈供血不足時,可出現單側或雙側耳鳴及聽力減退。
(4)心血管:主要由於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時有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症狀。有時稱這種症狀為頸椎病型血壓增高症。交感抑製則引起心動過緩,血壓偏低等。
(5)周圍血管其他症狀:亦由於交感神經的刺激引起各種表現。血管痙攣時有肢體發冷、發木症狀;擴張時則出現發紅、發熱、腫脹疼痛等症狀。
(6)食管:如果椎體前方骨贅很大時可壓迫脊柱前方的食管,引起吞咽困難。應注意與食管癌引起的進行性吞咽困難相鑒別。
(7)其他症狀:①發汗障礙或多汗。②感覺障礙,如麵部感覺異常,針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發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