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時,腕、臂、肩、胸、腹、背等全身各部位肌肉均須放鬆。柔和的練習和肌肉的放鬆,可使人感到輕鬆、舒暢,可以使大腦皮層得到“安靜、休息”。因此,太極拳有助於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症狀的改善。
總之,練習太極拳,可以有效地改善並加強頸椎病患者機體的代謝功能,延緩骨質疏鬆和骨刺的生成及椎間盤變性退化、椎間孔變窄所引起的一係列症狀的發生。是頸椎病患者首選的運動項目。
十三、頸椎病手術治療新方法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症狀複雜多變,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部疼痛、上肢無力、手指麻木等症狀。一般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等幾種。
其中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椎間盤突出,加上頸椎椎體、小關節增生形成骨贅,以及黃韌帶肥厚,壓迫頸脊髓,可引起頸以下身體癱瘓症狀。症狀輕微的,可作牽引、理療、針灸、服藥、貼膏藥等非手術治療,同時注意觀察。如症狀明顯,出現癱瘓,必須盡快手術治療。否則時間拖長,受壓神經變性,恢複困難。
由於頸部解剖結構複雜及生理上的重要作用,使手術難度大,容易產生並發病。
近年來,國外在原來頸椎間盤切除術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手術治療方法,叫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近幾年來,國內也成功設計、製造出精細的特殊器械,開始推廣使用。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是近2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最早用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因其創傷小,效果滿意,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腰椎間盤切除術,因而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這項新技術逐漸應用於頸椎病手術。雖然頸部結構複雜,前方有頸動、靜脈、氣管和食道等重要器官,椎管內頸脊髓十分嬌嫩,但手術區域位置淺表,利於操作,已獲得初步成功。
通過X線透視定位,確定手術椎間隙,局部麻醉後,在X線透視監護下,將帶針芯的穿刺套管針,避開頸動脈等重要結構,經皮膚直接穿刺進入頸椎間盤前表麵。然後固定套管,拔出針芯。向套管內插入小型環站,插入椎間隙,切除髓核組織,使其成為碎屑,以生理鹽水衝洗、吸出體外。皮膚隻需縫一針,傷口包紮後,以頸圍製動。
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較其他非手術治療方法如牽引、推拿、針灸及內外用藥等,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與常規切除手術相比,創傷小,出血少,痛苦輕,恢複快。由於不破壞椎骨和後縱韌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頸椎穩定性。
一般認為,如有頸肩疼痛、手麻無力等頸椎病症狀,經MRI或CT檢查顯示頸椎間盤突出,但椎間盤無明顯退變,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作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從病變位置上說,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最適於第四、五頸椎間盤。病變早期,病情較輕,效果較好;病變晚期,病情較重,效果較差。頸椎間盤脫出進入椎管內、頸椎管骨性狹窄等,壓迫脊髓變性,不適於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
雖然經皮頸椎間盤髓核切除術目前還不能完全代替常規手術切除的方法。相信隨著器械的不斷改進,這種新方法必將日臻完善,為更多的病人造福。
十四、頸椎病手術的適應症狀
頸椎病治療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說到手術治療,不可等閑視之。因為頸部解剖結構複雜,生理作用重要:支撐顱腦;供應大腦的血管從頸椎兩側經過;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部位;頸椎內部的脊髓是大腦與全身神經聯係的關卡:頭部以外的感覺,均須經過頸脊髓才能上傳,而大腦指揮軀體運動,同樣無法超越頸脊髓。所以,頸椎病多采用非手術治療,以策安全。但是,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1984年,我國骨科界眾多專家討論通過了“頸椎病的手術適應證”試行草案,現在仍然可行。
脊髓性頸椎病,頸脊髓受到增生骨贅、黃韌帶、突出椎間盤壓迫,症狀輕微的,可作非手術治療,同時注意觀察,如有頸以下身體癱瘓,出現不同程度感覺和運動障礙,脊髓受壓症狀不斷加重或突然加劇,必須盡快手術治療。否則時間拖長,受壓神經變性,恢複困難。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性眩暈或猝倒症狀反複發作,經血管造影明確椎動脈受壓部位和程度,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可考慮手術。極少數神經根型頸椎病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受壓神經定位準確,可酌情手術治療。交感神經型手術效果較差,手術治療應慎重。
極少數情況下,第六頸椎上下椎體骨質增生速度過快,骨贅過大,可以壓迫前方毗鄰的食道(此處本來比較狹窄),引起周圍炎症、水腫,加重狹窄,出現吞咽困難症狀。還可伴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頭後仰時呼吸困難等症狀。如通過調整食物、服藥利尿、頸椎牽引或石膏頸圍固定、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等措施,仍不能緩解,應采取手術治療,將壓迫食道的骨贅切除,效果頗好。這種手術,一般不易損傷脊髓、神經及血管,較上述手術安全。
頸椎病手術方式也頗多,有的從頸前作切口進入(前路),將食道和氣管拉向一邊,即見到頸椎椎體,切除部分椎骨和椎間盤。有的從後麵項部作切口(後路),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到達椎板,將椎板切開或切除部分,達到減壓目的。選擇手術進路,主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利於解除對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或食道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