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附錄:椎動脈性頸椎病治療病例(1 / 2)

【病案1】

患者:楊某某,女,53歲,工人,廣西桂平市桂平鎮城東街。1994年10月28日頸椎病門診就診。

病史:患者持續性眩暈,頭痛2個月,10天前開始嘔吐,不能進食,靠輸液維持。既往頭頸部無外傷史。

檢查:患者雙目緊閉,急性病容,頭頸前屈位靠在護送人身上,抬頭即有惡心、嘔吐、眩暈症狀,但沒有四周景物或自身旋轉搖晃的錯覺。患者頭頸部肌肉中度緊張,頸椎旋轉後伸活動受限,疼痛。頸4棘突有旋轉移位,右側頸4~5後側方關節囊腫脹、壓痛明顯。

X片示(34160):頸椎後凸,頸3~7前後緣增生,前緣骨橋形成,頸4放置稍後移,頸4~5鉤椎關節增生,椎管前後徑為11.0毫米,頸4~5椎管前後徑稍狹窄。

頸椎動脈造影檢查:頸4~5右側椎動脈受壓。

中醫辨證分析:頸部勞損,筋骨失養,外力輕微作用而使頸椎骨關節錯縫,經絡受損,血瘀氣滯,經脈不暢,久病不愈,耗傷氣血,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發為眩暈,惡心嘔吐。舌紅、脈弦數而浮為陽亢之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急性期);②中醫診斷:血瘀氣滯型頸項痛兼肝陽上亢。

康複治療:①手法治療:點穴法:頭為諸陽之會,內藏神明,乃百脈所通。頸項係十二經絡聚會之所。頭頸部手法治療可調合百脈,清利明目,鎮靜安神,平肝潛陽,故眩暈、惡心嘔吐即可緩解。即醫者用中指按序點百會、四神聰、頭維、率穀、印堂、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瞳子髎、四白、迎香、聽宮、聽會、頰車、地倉、承漿、廉泉、翳風、風池。每個部位點按6~8次,手法輕重以患者能接受為度;手法整複頸4旋轉移位;分筋理筋手法結合推拿揉點按法治療。②頸椎牽引治療:每日3次,每次30~50分鍾,牽引重量3~5千克。③中醫辨證治療,治則:活血潛陽,滋補肝腎。方藥:鎮肝熄風湯加紅花、丹參、竹茹、半夏、生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經3次手法複位等治療,照片複查,頸4椎體旋轉移位已糾正,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半年後複查未見複發。

討論:此病例為一慢性患者,症狀較重。其發病和頭頸部體位改變有關,由於頸4~5右側鉤椎關節增生及頸4椎體旋轉右側移位,刺激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纖維,椎動脈係供血不足,前庭係功能紊亂所致。並發惡心、嘔吐等症狀係前庭衝動影響到延髓的血管舒縮中樞及背核等結構引起的反射性病變;患者視覺異常主要是椎動脈係對視覺中樞供血不足引起。在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症狀、頸4旋轉移位和X線片、椎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經手法治療3小時後症狀基本消失,說明頸4移位是引起發病的主要病因。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效果更佳。

【病案2】

患者張某某,女,58歲,幹部,廣西桂平市桂平鎮政府,1995年7月20日門診診治。

病史:患者頸部及左肩疼痛、眩暈3年零5個月,因頭頸部扭傷而患此病至今。

檢查:病人頸肌緊張,頸功能受限,頸3棘突左側明顯壓痛,有結節狀腫脹,指診頸3棘突向左偏移,左肩周壓痛明顯。眩暈試驗症狀加重。

X線示(34203):頸4~5、頸5~6鉤椎關節明顯增生變尖,頸3椎體旋轉稍後移,頸3~4椎間孔明顯狹窄,小關節稍模糊。

椎動脈造影檢查:左側頸3~4椎動脈受壓。

中醫辨證分析:外傷致筋傷骨錯縫,經絡受損,血瘀氣滯,經脈不暢而疼痛。年老久病,氣血虛虧,清陽不振,腦失所養,而見眩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血虛虧之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②中醫診斷:血瘀氣滯型頸項痛(氣血虛虧)。

康複治療:①手法治療:手法整複頸3椎體移位;手法點穴按摩。②穴位注射治療:用丹參注射液2毫升2支,左肩三針穴注射,每兩天注射1次。③手法推拿按摩:手法鬆解頸肩部軟組織,分別應用點按痛點、推拿頸肌、分筋理筋、推平鎮定等手法。④中醫辨證治療:治則:健脾養心,補益氣血。方藥:歸脾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