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視覺症狀:主要為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由於頸椎病變引起椎-基底動脈係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所致視覺障礙,輕者視物模糊不清或有複視症狀,常為發作性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因為椎動脈借後交通動脈與頸內動脈係統相連,亦可出現反射性視網膜動脈痙攣,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張力變化,如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頸過伸時尤為明顯,或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炎等。某些頸椎病患者,可伴發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球後視神經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4)神經根型症狀:由於局部解剖關係,臨床上常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可合並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或交感型頸椎病變的症狀,出現更複雜的病理變化,應認真進行鑒別診斷。
(5)其他症狀:少數病例可有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如在某次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突然感到頭暈眼花和劇烈頭痛,並很快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數分鍾即好轉,其發作後可有嗜睡及精神改變。少數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無力而跌倒,但神誌正常,跌倒後可很快爬起繼續行走,或過度轉動、猛然回頭等出現摔倒。偶有發作性咽部痛,並伴蟻行、刺癢及異物感,甚至出現幹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發嗆及咽反射減弱等症狀。
(6)在體征方麵,發病時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部分患者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可聽到椎動脈由於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常查到患椎向一側旋轉移位,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壓痛明顯。
3.診斷依據
(1)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在患者後頸部觸診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他患椎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雜音。發病時頸部功能活動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於頭頸部體位改變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如長期供血不足,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症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複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症狀)。
(3)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患者作頸部幅度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或體位性摔倒;壓頭試驗陽性。
(4)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顯示,患椎可有病理性變化或旋轉性移位。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
(5)其他檢查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
4.鑒別診斷
(1)內耳綜合征(美尼爾綜合征):①常突然發作,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的錯覺,發作刺激性(如光線、情緒波動等)加重;②嚴重時常伴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經症狀;③發作時間持續,多在1~3天內逐漸緩解,為反複發作,間歇期一般無症狀。
(2)良性陣發性眩暈:常為外傷、耳病、年老、噪音性損傷及使用鏈黴素過敏,使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變性、移位(地心引力作用)所致。鑒別:①常見50~60歲婦女;②睜眼作體位查出位置性(3~6秒鍾後出現)眼球震顫;③病檢為良性,可有複發。
5.康複治療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病期長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應用如下方法:(1)手法康複治療:患椎移位、關節囊腫脹、頸椎失穩、頸肌緊張、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及其他軟組織的炎性變是引起病人眩暈等症狀的重要病因。關節囊炎性腫脹和頸肌緊張疼痛,頸功能活動受限,常由於患椎移位,頸椎內外平衡應力失調引起,需要及時進行手法複位,糾正頸椎正常解剖關係。手法可鬆解頸部軟組織,解除患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恢複頸部功能正常及頸肌肌應力平衡,解除椎動脈受壓,是康複頸椎內外平衡應力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手法有頸椎點推旋轉複位法、頸椎點推斜扳旋轉複位法、頸椎點推側扳旋轉複位法、頸椎點推提扳複位法、仰臥手法牽頸點推旋轉複位法和自體手法頸椎點推旋轉複位法,應注意辨證選用。
(2)頸椎牽引康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