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頸椎病綜合防治常識(4)(1 / 2)

頸部的急性軟組織損傷,一般是由於外傷、扭挫、突然回頭或扛拾重物使頸部過度側彎等,造成頸部肌肉無準備地強烈收縮或過度牽拉,形成頸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部分撕裂或損傷。有時也將這類損傷稱為急性頸部扭傷。在急性頸部扔扭傷的致病原因中,有相當一部分發生在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刹車時。在汽車緊急刹車時,慣性的作用使乘車者頭頸部快速地前後擺動,造成頸部急性軟組織損傷,而且傷情一般較為嚴重。

1.中醫方法

頸部急性軟組織損傷,一般可采用中醫手法治療。如采用局部的揉、按、推、摩等理筋解痙按摩手法,即可達到較好的效果。基本手法包括:①點核定位:術者用拇指點按肩井、天鼎穴,每穴點按約2分鍾,以達到局部鎮痛目的。②肌肉提拿:術者將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放置於與肌肉纖維垂直的方向,捏住肌腹用力提拿1~2次。提拿部位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處。③按揉痛點:痛點處一般有條索樣或硬結樣物。痛點麵積小時,可用拇指指腹按揉。痛點麵積大時,可用掌根部按揉。④縱向牽拉肌纖維:為了使斜方肌或胸鎖乳突肌拉開,術者可將患者患側肩部固定,另一手推動患者頭部向對側側屈,將肌纖維拉長,達到緩解肌痙攣的目的。

2.其他方法

除了中醫手法治療外,急性頸部軟組織損傷還可采用藥物、理療、針灸、封閉等療法。藥物療法主要有內服和外用2大類。常用內服藥有優布芬、消炎痛等;常用外用藥有扶他林、解痙鎮痛酊、紅花油和沈陽紅藥膏等。理療主要選用透熱療法,如超短波、紅外線等。針灸一般可選擇落枕、後溪、風池、懸鍾、大椎、天柱穴。落枕穴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上中1/3交界處,直刺1寸~1.5寸。封閉療法一般選用1%普魯卡因10~15毫升,或加入酯酸強的鬆龍,作痛點封閉,每5日注射1次,共2~3次。

在頸部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治療中,一項特別重要的治療是休息,尤其是急性期,更應避免頸部過多的活動。頸部過多的活動可使損傷的軟組織不易恢複。必要時,可采用頸圍或牽引等製動治療方法,但製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發生頸部肌肉萎縮、活動受限等不良反應。在頸部疼痛消失,頸部軟組織損傷基本趨於恢複時,應逐漸開始頸部的肌肉鍛煉,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彈性,確保頸椎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五、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知識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年齡較高,多在50~80歲,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等症狀就診。臨床上常伴有神經性型頸椎病症狀。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9.44%。

1.病因病機

多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進行了係統的基礎和臨床及實驗研究。人體頸部損傷,勞累過度及局部感受風寒濕之邪,頸椎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隨年齡增大,均可發生一係列退行性變。此外,鉤椎關節錯位也可成為眩暈等症狀的發病機理。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第6頸椎以上的頸椎。常因外傷、勞累等使頸4~5和頸5~6椎水平的鉤椎關節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後伸性椎體半脫位使上關節突向前滑脫,或關節突骨刺,或後側型頸椎間盤脫出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可引起頸周圍軟組織痙攣、炎症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基底動脈係統的血管發生痙攣,而且還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障礙而致病。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原因有:①血管痙攣,管腔變窄;②先天性血管變異,管腔狹窄;③管壁炎性變增厚,內膜損傷;④血液瘀滯,血栓形成或血液黏滯度增加;⑤血管退變或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