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頸椎病綜合防治常識(4)(2 / 2)

部分病人有椎動脈畸形,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發生痙攣時即可受壓而狹窄;或者一側的椎動脈管徑很小,對側椎動脈出現痙攣或壓迫時則引起供血不足;寰樞椎也是本病的好發部位,因為寰樞椎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其本身血流不暢,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壓迫則影響血液循環;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動脈,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

位於腦橋的前庭神經核以及內耳的迷路器官,其營養動脈皆由椎-基底動脈係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動脈痙攣,可導致前庭中樞性損害,包括前庭神經顱內部分、前庭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出現:①眩暈較輕,或呈假性眩暈的症狀,起病較緩慢,症狀亦較持續。②分離性偏斜的客觀體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誤試驗方向和星跡試驗方向一致。③不一定有耳蝸症狀,如果有,一定也會有其他顱神經核或傳導束受損害的症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係統的其他體征。

竇椎神經是脊神經和交感率纖維的混合支,屬感覺性及血管運動性神經支,由各脊神經分出,通過椎間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機械壓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現頸部疼痛,椎間盤性疼痛或韌帶組織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發生瞳孔散大、體位失穩、聽覺障礙及頭痛等後頸交感神經綜合征。

頸椎部是經絡聯係人體髒腑器官和氣血流通的一個樞紐,頸椎病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關係最為密切。而頸部操作受累,感受風寒濕邪,老年退行性變的關節增生,報導血兩虛,炎症刺激,均可導致這些經脈失調,進一步影響髒腑功能,發生陰虛肝風內動,血少腦失所養,精虧髓海不足的眩暈。其次,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

2.臨床表現

(1)頭痛:係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使側支循環血管擴張而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常發作性出現,可持續數分鍾、數小時或更長些,在發作期陣發性加劇。晨起、轉動頭頸部及乘車時症狀加重。疼痛多為一側,在右頸枕部或枕頂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由頸後部開始,向耳後及枕頂部擴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過性發黑、閃光視等先兆。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憋氣、血壓異常,或麵部、硬齶、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癢及異物感等。

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常見病因。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缺血引起枕大神經缺血時,可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的頭痛症狀,疼痛性質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灼熱感,少數患者患部呈現痛覺過敏,觸及患部頭皮時疼痛難忍,甚至觸碰頭發即感劇痛。斜方肌由副神經周圍支支配,該神經起於上5~6個頸節,其根性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從附著於枕骨鱗部的斜方肌腱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經支,由於受到擠壓而出現症狀。環椎或樞椎發生旋轉移位時可使從其椎弓間穿出的枕大神經受到損傷或刺激而出現頭痛,該神經局部有壓痛。

(2)眩暈:為本病最常見的症狀。眩暈有:①自身或周圍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轉的幻覺;②身體站立不穩,搖晃自感地麵移動;③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誘發或加劇。發作時間長短不一,可極短暫,也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可伴有耳鳴、聽覺減退或漸進性耳聾等。極少發生眼球震顫。有的患者在轉動頸部時忽感下肢發軟而突然摔倒,發病時多無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這是臨床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時的一個特點,可和其他腦血管病變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