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頸椎病綜合防治常識(5)(2 / 2)

頸椎牽引能糾正頸椎失穩、頸椎骨關節移位、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狹窄,解除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平衡頸部肌應力,康複頸部神經血管,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種好方法。臨床上常用布兜頜枕頸椎牽引,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後凸者,應仰臥加頸枕牽引;頸椎生理弧度正常可端坐位牽引。牽引重量4~5千克為宜,牽引時間30~40分鍾,每日2~3次。

(3)物理康複治療:

物理康複療法有消除患部水腫,緩解肌肉痙攣、疼痛,改善患部血循環,促進神經血管正常,增強肌肉張力,恢複頸部功能作用。可結合臨床適當選用石蠟療、電療、超聲療、光療、磁療、水療、坎離砂療、冷療、空氣浴和森林浴及日光浴等。

(4)功能康複治療:

在手法糾正患椎旋轉移位後,需要積極進行頸部功能鍛煉,以調整頸椎和周圍組織的關係,緩解血管神經的病理刺激,改善患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鬆弛肌肉痙攣,減少疼痛,增強肌力和穩定頸椎,減少複發,如頸肩操、康複保健功十法等。

(5)氣功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氣功鍛煉能活躍氣血,協調髒腑,增強正氣,安寧心神,疏通經絡,強健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調整陰陽平衡。氣功鍛煉就是從扶助正氣,改善整體情況入手的整體療法,能促進頸椎病康複,鞏固療效,減少複發。

(6)小針刀治療:

小針刀療法是在傳統針砭之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識,針對一些疾病(主要是疼痛性疾病)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方法。該法不但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而且還具有操作簡便易學、創傷小、痛苦輕、安全經濟等優點。應用小針刀對病理組織進行鬆解、減張,切斷特定的微血管、細小的神經束,造成有限的局部損傷,促使病變組織中的血管重建,以改善局部內環境,從而消除臨床症狀,獲得康複。通過對病變部位較強的刺激,以提高局部組織的興奮性,調動人體生物能康複係統,促使組織修複,阻斷疼痛——肌緊張的惡性循環和對中樞的不良刺激,消除疼痛。

小針刀療法應用範圍廣泛,據有關報道的不完全統計,它主要適用於狹窄性腱鞘炎、腕管綜合征、跗管綜合征、肩周炎、腰背筋膜炎、臀上皮神經損傷、棘上或棘間韌帶損傷、脛骨結節炎、跟骨結節炎、跟痛症、椎間盤突出症、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胸椎小關節紊亂和頸性眩暈等的報道。我們臨床應用主要是集中在對慢性軟組織損傷及骨傷科的疼痛性疾病上,對於治療頸椎病方麵。

(7)藥物康複治療:①藥物外治法與脊髓型頸椎病的藥物外治法基本相同。②中藥內取按中醫辨證論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應以祛瘀和營,平肝熄風為主,方用桃紅四物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③西藥椎動脈型頸椎病,有的常伴發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為了緩解疼痛可適當選用;消炎痛、強筋鬆、抗炎鬆、布絡芬、透明質酸酶、維生素類等藥物對症治療。

(8)穴位封閉治療根據病症辨證選穴進行注射及封閉治療。

(9)手術康複治療對於綜合治療症狀無改善者,應根據患者身體健康狀況,製定出有關手術治療的具體方法及早對症治療。臨床常用的方法有前路手術和後路手術治療。

(10)飲食康複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多數是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兩虛,正氣不足,缺乏某種元素及維生素等的人,因此注意飲食康複療法,有利於頸椎病患者早日康複。

六、頸椎先天畸形生頸椎病

頸椎先天性畸形可以產生頸部椎管狹窄,許多研究表明,頸部椎管矢狀徑狹小與頸椎病發病有密切關係,是脊髓型頸椎病的前置因素。

頸椎結構的異常,導致內平衡失調及運動點移動。以頸肋為例,由於頸肋或第七頸椎的橫突肥大,增強了第七頸椎的穩定性,使頸椎的活動點上移,增加了第六及第五頸椎的受損機會,所以頸椎病多發生在頸5、頸6,而極少發生在頸7與胸1之間。椎體或棘突融合多見於頸2、頸3或頸3、頸4,融合以下椎體的活動度必然增大,產生高應力點,創傷機會也增多,這是頸椎病常見於頸5、頸6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