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夜間從晚上8時至次日早晨8時,排尿2~3次,夜尿總量平均約500毫升,相當於全日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若夜尿總量超過白天總量,而且排尿次數增多,特別是入睡後半夜仍需起床排尿者,稱為夜尿。當腎功能不全時,腎小管功能損害,濃縮尿液的能力減退,吸收水分減少,由此使夜尿尿量增多,一般超過750毫升。

5.腎性水腫

水腫的出現是由於液體在組織間隙中瀦留,用指端加壓,維持壓力10秒鍾,皮下水腫部位可出現凹陷。腎性水腫是全身性水腫的一種,它的臨床特點是水腫多從眼瞼、顏麵開始爾後遍及全身。在水腫的同時伴有腎髒病的臨床表現,如蛋白尿、高血壓、管型尿等。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裏就有這樣的描述:“麵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風水與急性腎炎相類似,這裏所說的“麵目腫大”就是腎性水腫的臨床特點。

6.蛋白尿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有的患者拿著化驗單,著急地詢問醫生,自己的尿液裏有蛋白,這是怎麼回事?醫生應該耐心地向患者做出滿意的解釋。正常人原尿中每天含有2~4克蛋白質,主要是白蛋白,但絕大部分已被腎小管吸收了,因此尿中蛋白質的排泄量極微。健康成人每日排泄蛋白僅40~80毫克,故常規定性檢查為陰性結果。

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蛋白尿,為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質,上限為200毫克。病理性蛋白尿,為尿內蛋白增多,排泄增加,每日小便排出蛋白超過200毫克,尿蛋白檢查呈陽性結果。蛋白尿與絕大多數腎病疾患有關,是腎髒病的一項客觀指標。

蛋白尿是腎炎、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中醫認為蛋白尿的發生與“外邪侵襲,脾腎虧損”有著密切的關係。外邪侵襲,可釀濕生熱,蘊結下焦,清濁不分,則尿中便出現了蛋白。此外,風寒所致的反複感冒,風熱而引起的咽痛、乳蛾腫大、爛喉痧及猩紅熱;濕熱而致的各種皮膚感染,均可產生蛋白尿。脾腎虧損也極易產生蛋白尿。中醫理論認為“脾能運化水穀精微”,“脾主升清”,機體精微物質的化生與敷布主要依賴脾的生理功能。從臨床上觀察到,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常與脾虛氣陷有關,因此蛋白尿的產生機理與脾氣虧虛、升清攝精無權密切相關。臨床上還常常觀察到腎炎、腎病患者的蛋白尿與腎氣虛損有關,由於腎虛封藏失職,固精無權,則精微物質流失於外而致蛋白尿。

7.血尿

正常人尿液中無紅細胞,或偶有微量紅細胞。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或久站之後,尿中可能出現一時性紅細胞輕度增多,亦屬正常。

若尿中經常出現紅細胞,並且紅細胞數異常增多;尿沉渣鏡檢,每高倍視野紅細胞大於3個,或1小時尿紅細胞計數大於6萬個,則為血尿。輕者僅在鏡下查見紅細胞數目增多,稱為鏡下血尿。重者呈肉眼血尿。不論是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均應結合其症狀查清原因。有的患者有時鏡下出現血尿,但不一定患有泌尿係統疾病,如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發熱疾病,脫水或劇烈運動後,均可出現暫時性的鏡下血尿。但肉眼血尿應視為異常現象。

尿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稱為溲血或溺血,屬血證範疇。尿血病在腎和膀胱,其主要病理為熱傷脈絡及脾腎不固,因熱蓄腎與膀胱,邪氣積滯下焦所致者居多。

(1)下焦熱盛:胞移熱於膀胱,熱邪盛於下焦致使脈絡受損,血滲膀胱,故而尿血為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