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勞力型心絞痛
一、類型多樣的心絞痛
心絞痛最常見的類型是勞力型心絞痛。
無論誰,在年輕健康時,快速走上車站的樓道或追趕公共汽車時,多少都會有一陣兒喘息,當然,這是無關緊要的。
但假如在上樓時,有種說不出的胸悶感,覺得心髒似被勒住一樣的疼痛,疼得無法走動,即便能行走,速度也必須放慢,假如有這樣的經曆,首先應考慮到心絞痛。
作為給全身輸送血液的泵,在上樓或身體做劇烈運動時,心髒及其相關器官要快速並大量地輸送血液,因此需加倍工作。此時,心肌所需血液(氧氣)量比平時較為安靜的情況下要多得多。
年輕健康時,心肌所需血液(氧氣)經冠狀動脈輸入,活動時的輸送量是安靜時的4~5倍,這種能力習慣上叫冠儲備能,因此,通常情況下,年輕人勞累點也無所謂。
但是,假如患有動脈硬化,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相當程度的狹窄,情況就不同了。
此時,在較為安靜的情況下,因為心肌消耗血液(氧氣)量較少,心髒不會出問題;但要在上樓或運動時,隨著心髒工作量的增加,心肌所需的血液(氧氣)量也增加。這裏我們假設冠狀動脈的一部分發生狹窄,在該部分血管下麵所有領域內,心肌所需的血液(氧氣)就不能充分供給。
習慣上把心肌所需血液(氧氣)供給不足叫作缺血,當然,這裏所說的隻是短暫性缺血,休息一會便能恢複。
這樣,因勞作而導致部分心肌缺血,使患者感到前胸疼痛或心髒似勒緊樣不適,那就是心絞痛。
這種常與勞作相伴而生的心絞痛,習慣上稱之為勞力型心絞痛。
假如冠狀動脈有些狹窄,那麼,無論何時、無論是誰,都可能出現心絞痛。日常勞作時發生心絞痛的人,其動脈狹窄程度已達到75%。冠狀動脈狹窄到75%,就像4排車道的馬路有3排被堵一樣,必然要發生事故。
二、胸悶症狀
心絞痛的症狀因人而異,但是也有共同的一點,下麵加以說明。
正當你做什麼的時候,突然發生心絞痛,大體症狀是前胸疼痛,心髒似勒緊樣疼痛或者有種受到壓迫的重壓感,總之,有種說不出的痛苦感。
這種感覺不會持續太長,停止勞作恢複安靜後,含服硝酸甘油於舌下,一兩分鍾便好起來,情況嚴重些的5分鍾內也能恢複過來。
這種像被扼住、受重壓的感覺,通常在前胸部或胸骨內發生,但有時也說不清所在,這隻是自我感受到的特征,有時是從左肩頭到左手腕的放射性發作。
有些人發病時,會感到左手腕沉重,胸腔內像著火一樣難受。
據有些患者反映,心肌缺血發作時,並不覺得胸悶疼痛,而是有些呼吸困難,有異常的疲憊之感,同樣,這種症狀也是心絞痛。
與之相反,有的人雖然有上述症狀,在某些小的部位發生疼痛,但同時還有別的症狀(如神經痛或肌肉疼痛等),就不一定是心絞痛。在瞬間消失的疼痛,可能不是心髒的疼痛,在乳房附近一刺一刺的辛辣的不適感,多數也不是心絞痛。像這種乍一看是心絞痛,而實際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那些整天揣著硝酸甘油、經驗豐富且老練的患者,在心絞痛發作時,立刻知道是怎麼回事。
但是,那些初患心絞痛的人,在心絞痛發作時,則完全不知所措。他們可能認為無關緊要,也可能認為情況嚴重,因而陷入苦惱狀態,這兩種情況都不好。假如在上樓時,首次覺得胸痛或身體不適,最好趕快找醫生診斷。
三、對心絞痛起好壞作用的兩種因素
按道理講,假如心肌的氧氣需求量增加,便會使心絞痛向壞的方向發展,反過來,需求量減少,便會使心絞痛向好的方向發展。
隨著心髒工作量的增加,心肌所需氧氣量也相應的增加。身體在運動或勞動時,血壓值升高,心髒跳動次數增多,心肌所需氧氣也隨之增多,可以認為心肌耗氧量(需氧量)是與心髒跳動次數和血壓值成正比的。
影響心肌耗氧量(需氧量)的因素是前負荷與後負荷。
簡單地說,前負荷是指返回心髒的血液量。若供給心髒的血液量增加,心肌的工作量即心肌的耗氧量也需相應增加。在運動時,血液循環加快,返回心髒的血液量,即前負荷也要增加。
心絞痛患者在仰臥時,胸悶加劇,這是因為姿勢變化而引起下半身的血液大量返回心髒。從醫學角度講,仰臥時,前負荷增加從而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心絞痛加重。
有的心絞痛患者在夜裏上床休息時特別難受,於是便錯誤地認為這不是勞力型心絞痛,而是一種在安靜時發作的新的心絞痛。但是,這可能是因為體位的改變,使前負荷急劇增加,心髒的工作量明顯加大而引起的心絞痛,因而,仍屬於勞力型心絞痛。
後負荷是指心髒向外輸送血液量。心髒向外輸送血液時受阻,血壓值升高,後負荷增大,血壓值降低後負荷減少,後負荷越高心肌耗氧量越多,相應的使心絞痛加重。相反,後負荷越低心肌耗氧量越少,便能緩解心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