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血行再建術之冠狀動脈治療
一、由下肢動脈硬化治療而誕生的PTCA
過去在歐洲,因動脈硬化而患病的人較多,例如,供給下肢(腳)血液的動脈發生硬化,在血管某一部位出現狹窄,引起下肢血流供給不足,造成連續走路困難,經常在行走的中途停下來休息。這種症狀,醫學界稱之為間歇性跛行。這種動脈發生狹窄的病症叫作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1964年,一種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被發明出來,即在導管的尖端裝上氣囊樣的裝置,以此來擴充血管狹窄部位,這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治療方法,是由兩位醫生發明出來的,這種治療方法叫作經皮血管成形術(PTA)。
將尖端裝有球囊的特殊導管插入動脈,球囊緊貼狹窄部位,然後給其施加壓力,便能使球囊在血管狹窄部位擴張開來,便是這種療法的模型說明。
這種治療方法經過改良,可用於冠狀動脈硬化而引起的狹窄部位的擴大治療,這就是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
這種新的治療方法開發成功後,在美國得到普及,其後,PTCA療法逐年改進,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不僅美國,在世界各地都得到推廣。
二、簡單而明顯的治療方法
血行再建術是對缺血型心髒病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改進PTCA療法的治療裝備,開發出了直徑為0.8~0.9毫米的細導管,導管尖端的球囊裝置能承受15~20個大氣壓的壓力,如此先進的治療方法,即使再細的血管也能擴大。
不過,PTCA也不是對所有的缺血型心髒病都有效。一些不能插入導管的病變,即使向氣球施加20個大氣壓的壓力,但因石灰化症狀嚴重,變硬部位也不能擴張。當然,假如選擇適合於這種療法的病例進行治療,成功率是很高的。即使存在著設備的差異,成功率也在90%~95%以上。
這種治療方法隻需住幾天醫院,不需手術治療,便可使血管狹窄部位擴張,血液運行改善,心絞痛消失,心髒活動能力變好。
三、再狹窄的產生問題
可是,這種治療方法也有不理想的地方,在進行這種治療後的3~6個月內,再狹窄的發生率為30%~40%,即在被擴張過的部位再次產生狹窄。
關於再狹窄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最重要一點是,因為以平滑肌細胞為主體的新生內膜增殖了。
近年來,擴張後的血管經過慢性構築,再次出現狹窄的症狀表現得很明顯,但發生再狹窄的根本原因尚未弄清楚,因而不能確立正確的預防手段。
為此,在PTCA治療後,不管有無自覺症狀,3~6個月內,一定要做一次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有的患者在治療後,感覺到症狀已全部消失,便認為“已經痊愈了,不檢查也可以了”。但為了避免發生再狹窄而帶來危險情況,在接受治療後的3~6個月內必須做一次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假如發生了再狹窄的症狀,可變壓再一次進行PTCA治療,這樣,經過兩次治療,再狹窄的發生幾率便大幅降低,情況再壞的話,要進行兩三次PTCA治療,直到再狹窄幾乎不發生為止。
假如發生了再狹窄後對PTCA治療沒有信心,可以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治療。
經PTCA處置後,有時局部血管壁會發生離解,在氣球擴張時血管壁出現龜裂,從裂縫處滲入血液,因此會在血管內腔發生狹窄,在離解部位生成血栓,引起急性閉塞。對這樣的再狹窄和治療後的離解可以使用在後麵將要介紹的移植片固定模療法。
在采用PTCA療法治療時,心血管外科醫療小組便隨時待命,以防不測。一旦發生血管破裂等事故,馬上便能進行外科處理,外科醫療小組在治療時處於整裝待發狀態。
(第二節)血行再建術之係列治療新方案
一、治療新方案
近年來,隨著利用導管進行冠狀動脈治療的普及,為了確切地擴大動脈狹窄部位,並且能有效地抑製再狹窄的發生,醫療界人員不懈努力,想出了許多新方案。應對方法歸納起來總稱為治療新方案。原來利用氣囊的治療法,專家們稱之為POBA。
治療新方案大致分為兩個層麵,可以把它比喻成隧道工程,其一,從挖掘中的隧道內側為了加固而進行支撐;其二,從內部進行削挖而製造隧道。前者叫移植片固定模,後者叫切除法。
二、移植片固定模
利用氣囊進行PTCA治療,擴張完狹窄部位之後,在擴張部位插入長15~20毫米的金屬支撐物(呈筒狀或鞘狀)移植片固定模,冠狀動脈呈線圈狀或網孔狀物質,從血管內側支撐著血管壁。因此,萬一血管壁發生離解,便能防止其惡化,起修補作用,由此可防止血管閉塞。
實際上,因使用移植片固定模而使應急性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減少了許多,像急性心肌梗死等重大的綜合病症的情況也減少了。不僅如此,因使用了移植片固定模後,再狹窄的發生率及發生程度都降低到隻進行PTCA療法的一半,降低為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