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也是頻發率比較高的疾患,尤其是婦女最容易患此病,肛裂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下麵簡要讀者為朋友們做一介紹。
一、肛裂初期極易治愈
肛裂若能在初期便引起足夠的重視,那治愈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患者可按下述兩點去做,定可收到明顯的效果:(1)通過調節飲食、生活,使糞便呈牙膏狀的柔軟物。
(2)排便後立即洗清臀部。
買藥塗塗雖會暫時好一下,但若排便不規則,臀部不清潔,同一個部位會裂開很多次,症狀惡化乃肛裂的特征。
但是,用成藥調整通便,是相當困難的事。故若有肛裂症狀,不可猶豫,應立刻找專門醫生診斷。
二、肛裂嚴重時的現象
肛裂嚴重時,除了難以忍受的疼痛外,還會產生肛門緊縮之現象。久而久之的肛裂,使肛門周圍有了很多放射狀的淺的裂痔,醫學上稱為多發性肛裂。
患者感覺好像在肛門紮起硬硬的皮帶或環似的,糞便細、肛門口變小。開始時是臀部有痛感,漸漸轉移成為肛門潰瘍時就會感到特有的疼痛。
這樣反複再發,肛門口即肛門上皮部分變成硬硬的輪狀,到了這個地步,便需要手術才能根治。
三、肛裂的手術治療
對慢性及急性肛裂經治療無效者,則應選擇手術治療。手術療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切除術:適且於Ⅲ期或慢性肛裂,術後效果好,極少複發。
(2)後方內括約肌切開術:主要目的是消除內括約肌痙攣。
(3)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主要目的是減少和防止肛門功能不良。
(4)肛管擴張術:主要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肛管彈性消失和收縮,括約肌功能不良,發生的器質性狹窄。
(5)V-Y肛管成形術:適用於肛管皮膚缺損及明顯狹窄的肛裂。
(6)肛門周圍皮膚裂治療:應依據病因、病情來選擇手術與否。
(7)肛裂並有Ⅰ期或小型Ⅰ期內痔:應先做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肛裂治愈後再注射治療內痔。
(8)其他療法:如激光、電灼治療等。
(9)肛裂切除術的步驟:肛裂切除術是治療各種肛裂最常用的方法。其簡便易行,直觀,解剖層次分明。
本術式適用於慢性,長期反複發作,甚則裂底可見內括約肌,肛管皮膚角化不完全的肛裂;且伴有外痔、肛竇炎、乳頭肥大、內痔和狹窄的肛裂。
手術步驟:常規消毒,鋪巾,待局麻生效後,以碘伏先行消毒直腸下端,待肛門括約肌鬆弛後,擴張肛門,先用止血鉗牽起裂口下端旁開約0.5~1厘米之皮膚,用剪刀在止血鉗下方剪開皮膚,若有結締組織外痔,應包括在切口內,將裂口從其下方組織分離。剪切時應注意避免損傷括約肌,隻剪去裂口的邊緣及底部的瘢痕組織,同時,保留正常的肛管皮膚。待剪至齒線附近時,應觀察齒狀線位置,使其不要超越齒狀線。在此處,用7號或10號絲線,結紮切除之裂口的根部。結紮時應注意把同點的肥大乳頭、肛竇炎及內痔同時結紮,並把結紮的組織多餘部分剪去,隻保留結紮殘端。術中要注意有無皮下瘺管。術畢,最好做適度的擴肛,然後,查無活動性出血時,以痔瘡栓或消炎痛栓納肛中,油紗敷於切口處,塔形紗布加壓包紮即可。
(10)肛裂常做的側方括約肌切開術:肛裂常做側方括約肌切開術,是為了防止肛門功能不良而采用的手術方法。
①皮下法:局麻生效後,用碘伏消毒直腸下端,以手指從肛門內向外摸尋,可摸到一條索狀,直徑約0.5~1厘米的環形肌束,若摸不清時,可采用擴張肛門的方法,使括約肌繃緊,即可摸到內括約肌下緣。然後用白內障剝離刀,從旁開肛緣0.5~1厘米處,刺入皮膚,使刀進至內外括約肌之間向上到達齒線,手下感覺刀在腸壁外與條索狀內括約肌之間,在腸腔內以觸摸指壓迫刀背,切斷內括約肌下部,抽出術刀,持續壓迫術處,防止皮下出血、血腫,而後加壓包紮即可。
術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摸清括約肌後,再刺入白內障刀;
★避免穿透肛管皮膚及直腸黏膜;
★切斷括約肌後,一定要壓迫止血,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腫發生。
★此術要求消毒嚴格,防止術區膿腫發生。
②開放法:多數用於內括約肌痙攣較重,且伴有外痔或乳頭肥大者。
局麻生效後,若乳頭肥大,或肛門有外痔,無論其痔在何處,即均可選擇在最鄰近痔的肛門側方,距肛緣1厘米處,做一梭形切口,切除一條正常皮膚和外痔,若乳頭肥大或伴有內痔,可同時在其基底部予以結紮。從梭形切口處以血管鉗分離皮下組織,把手指伸進肛門,摸到內括約肌後,使血管鉗在食指引導下,進入內括約肌外側,然後翻轉彎血管鉗,挑出內括約肌全部,完全暴露,經確認無誤,完全切斷,貫穿縫合傷口;若無乳頭肥大及外痔,可在肛緣外1厘米處,做一1~2厘米長的切口,如上方法分離之,待切斷內括約肌,縫合傷口後,蓋油紗,加壓包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