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法,內括約肌暴露完全,切斷徹底,能減少複發率。
但要注意,內括約肌側方切開術,主要的並發症有出血、膿腫、排便緊迫、肛門功能不良等,因此,術式選擇要非常仔細。
四、肛裂的病理狀況
肛裂通常發生在肛門瓣和肛門緣之間、內括約肌最下部淺麵。初起隻是肛管皮膚裂口,有的裂到皮下組織或括約肌。裂口呈線形或梭形,將肛管擴張,則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緣整齊,底淺有彈性,由縱肌將裂底與內括約肌分開。如治療得當,可以痊愈。
五、肛裂的手術效果
專業人士在評價各類手術效果時,多采用HSU和Mackeigen(1984年)的1743例長期慢性肛裂各種手術治療作比較。
①肛裂切除術和淺部內括約肌切開術共334例,傷口部分或完全縫合,手術26.5分鍾,注射2.8次,住院4.6日,尿瀦留16.6%,膿腫、肛瘺、失禁、傷口愈合不良和狹窄6.1%,複發13.1%。
②肛裂切除術和痔切除術874例,手術41.7分鍾注射4.6次,住院5.6日,尿瀦留31%,出血、膿腫、肛瘺、失禁、傷口愈合不良和狹窄7%,複發4.9%。
③側方括約肌切開術89例,手術時間11.1分鍾,因疼痛注射麻醉劑1.6次,住院2.5日,尿瀦留7.9%,傷口並發症膿腫1.1%,複發5%。
④多處內括約肌切開術199例,手術1.5.5分鍾,注射麻醉劑1.7次,住院2.6日,尿瀦留8.1%,傷口出血1.5%。複發5%。
⑤V-Y成形術247例,手術45.6分鍾,注射3.3次,住院5.2日,尿瀦留27.1%,膿腫、出血、皮下壞死、傷口愈合不良和狹窄2.4%複發7.2%o以上比較,其手術術式的選擇、優缺點可見一斑。
六、肛裂的其他療法
肛裂除使用上述的方法外,還經常使用一些特殊方法。
(1)V-Y肛管成形術:肛裂合並肛管皮膚缺損和明顯狹窄的患者,適合於此手術。該手術嚴格意義上說,屬於肛門整形術。即做“Y”形切口,切除肛裂及肛竇,切開淺部括約肌,再做倒“V”形皮片,使皮片底在肛管外,將皮片牽入肛門內,與直腸黏膜縫合。
(2)肛門周圍皮膚裂:急性肛門周圍皮膚裂應治療病因。而慢性肛門周圍皮膚裂,應切除病變皮膚,縫合或開放傷口。
(3)肛管擴張術:肛裂若合並Ⅰ期或Ⅱ期內痔時,先做側方括約肌切開術,並同時切除同點內痔並結紮,若不在同點,則應在切開術後,再注射內痔。
當內痔過大時,則應先做痔切除術後,再行肛裂側方括約肌切開術。
肛管擴張術是肛裂手術的一種。它多適用於肛裂疼痛,肌肉痙攣收縮,引起肛管功能性狹窄;或因長期濫用瀉藥,致腹瀉、稀便,從而使肛管彈性消失和收縮,括約肌功能不良,發生肌管器質性狹窄的病人。
手術的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肛裂愈合。肛管擴張術可使括約肌鬆弛、痙攣解除。
手術步驟如下:
①擴張器擴張法。使用長10厘米,形似喇叭狀的肛門擴張器,或使用普通型的喇叭狀肛門窺器,表麵塗以油膏,每日擴張肛管1~2次,每次2~5分鍾,2~3周一個療程。多數人一療程可痊愈。以後每日擴張1次,持續2~3個月,使糞便成形排出,防止複發。
②括約肌牽張術。應先脊椎麻醉或全麻,兩食指用力牽拉肛管,再伸入兩中指向前和向後牽張肛管和直腸下部,特別要注意重點是牽張後壁。牽張4~10分鍾,使內、外括約肌暫時鬆弛,解除痙攣,疼痛消失,傷口愈合。因外力的撕裂作用,常使肛門周圍皮下滲血,肛門周圍水腫,血栓外痔以及內痔脫出。因此,內痔過大者,不宜做此擴張術。
肛管擴張術對急性肛裂效果較好,而慢性肛裂則效果稍差。此術可引起肛門功能不良,且複發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