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質代謝紊亂與高血壓病伴隨,並使高血壓病危險性增加,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高,伴隨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
目前醫學研究證實,血脂異常是引起人類動脈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像常見的動脈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及猝死)、腦梗死及周圍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這些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高,危害大,病情進展凶險,其死亡率約占人類總死亡率的半數左右。
血清總膽固醇水平與動脈硬化發病危險密切相關,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等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病危險會相應地增加2%左右。若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每下降1%,冠心病的發病危險便會下降3%~4%。因此,低密度脂蛋白通俗稱為壞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稱為好膽固醇;前者促進冠心病發病,而後者對抗之。另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可能有促進冠心病發病的作用,它的升高往往伴隨著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
為此,對伴隨血脂異常的高血壓病人,應加以重視並積極治療。改善生活方式應是首要:減少飽和脂肪酸、膽固醇、食鹽、酒精攝入,減輕體重,加強體育鍛煉。避免使用可影響血脂的降壓藥;大劑量的利尿劑(噻嗪類和袢性)至少在短期內可升高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小劑量的利尿劑則可避免這類影響。β-受體阻滯劑能一過性增高甘油三酯,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仍顯示出能減少摔死和總死亡率,及防止心肌梗死再發的作用。
影響血脂比較小者有: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咪唑啉受體抑製劑等。
經飲食調控後,血脂仍異常者,膽固醇增高時首選羧甲基戊二酸單酚輔酶A還原酶抑製劑(他汀類)治療,隨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降低,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血甘油三酯增高者,可首選貝特類藥物治療,也可選用其他種類的調脂藥物。
他汀類調脂藥可抑製膽固醇合成,能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能使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同時,他汀類藥物還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A1。這類藥副作用較為少見,主要有胃腸道反應、肌痛、失眠、皮疹和轉氨酶升高等,如果轉氨酶超過正常3倍時應停藥。常用的有:洛伐他汀(美降之),10~80毫克,分1~2次/日;普伐他汀(普拉固),10~40毫克,每天1~2次;辛伐他汀(舒降之),5~40毫克,每天1~2次;氟伐他汀(來適可),20~50毫克,每天1~2次。
他汀類藥物最好臨睡前服用。中藥血脂康(紅曲)亦屬於3-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抑製劑,降脂作用可靠,且副反應很少,每次2粒,每天3次。
貝特類調脂藥降甘油三酯的作用強於降總膽固醇,同時還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減少組織膽固醇沉積、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性和減低纖維蛋白原濃度等作用。本類藥的新型製劑副作用較少見,少數人可有轉氨酶升高。
常用的貝特類藥物:非諾貝特(力平脂),100毫克,每天3次;苯紮貝特(必降脂),200毫克,每天3次;吉非貝齊(諾衡),600毫克,每天2次;環丙貝特(環丙降脂酸),50~100毫克,每天1次;益多脂,250毫克,每天2~3次。
十四、高血壓病的降黏治療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脂質代謝不可避免地發生紊亂,血黏度迅速升高(尤其在高血壓病人中更是如此),血流速度減慢,加上步入中老年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排毒能力減退,導致血液夾帶大量因衰老死亡而脫落的血管內皮細胞碎片,多餘的遊離態脂肪微粒,以及外界的環境毒素等血液垃圾在纖維蛋白及血小板的作用下凝結成固定或流動的血栓;同時,大量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造成血管硬化,管徑縮小,管壁收縮能力下降。
這一切使對人有利的血液細胞以及營養物質的運輸變得更為艱難,造成局部或全身供血供氧不足,從而引起心絞痛、心力衰竭、高血壓等症狀。
生理學曾測試過老年人的血黏度的變化。一天之中的血黏度最高時間是清晨,一年之中血黏度最高的時間是在夏季。人的血黏度的變化與心血管疾病的季節性發病情況有明顯聯係。因此,經過一夜的睡眠,排尿、出汗、呼吸和炎夏高溫等消耗,體內水分喪失最多,易使血液更為黏稠,成了因血黏度增高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發生意外的高發時間。防治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時,一定要重視調控高血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