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其他常見腸道病病因分析(2 / 2)

(1)闌尾腔梗阻是闌尾炎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闌尾管腔細長,彎曲、腔窄、單向開口很小,而腸蠕動極慢,以致闌尾管腔極易堵塞而發生炎症。常見為糞石、食物碎塊、寄生蟲(蛔蟲等)以及腫瘤異物等。

(2)細菌感染。闌尾腔內存在的細菌可經破潰的黏膜侵入闌尾壁層而引起急性炎症。細菌也可經血循環及淋巴途徑到達闌尾壁層淋巴組織內發生炎症。

(3)闌尾腔外的纖維條索、腫瘤壓迫等也會造成闌尾腔梗阻。

(4)神經反射。因生活環境的改變,胃腸功能障礙等因素,使受神經支配的闌尾肌肉和血管發生:反射性痙攣,加重了闌尾腔的梗阻及血運障礙而引起炎症。

(5)闌尾係膜短,闌尾扭曲。當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時。闌尾蠕動會反射性地減弱、變慢,從而造成闌尾梗阻,此時細菌侵入管壁便會引起炎症。

四、痢疾的病因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時,且糞便量增加,水量增加,糞便變稀,並且可含有異常成分,如未經消化的食物、黏液、膿血和脫落的腸黏膜等。正常人排便次數因人而異,隔2~3日1次或每日2~3次不等,但排出的水量每日不應超過200毫升。糞便成型,不含有異常成分。腹瀉根據病程可以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病程少於2個月者為急性腹瀉,否則為慢性腹瀉。

病理痢疾是細菌性痢疾的簡稱,為農村地區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由痢疾杆菌引起。西醫分為急性痢疾(包括中毒性痢疾)和慢性痢疾。中醫分為濕熱痢、疫毒痢、虛寒痢三種症型。其中西醫的中毒性痢疾與中醫的疫毒痢極相似,病情比較嚴重,不主張自我服藥,必須到醫院診治。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裏急後重、下赤白膿血便為主症的腸道傳染性疾病。在小兒中比較常見。多發於夏秋季節,冬春兩季也可見到。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簡稱菌痢。主要通過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汙染水、食物和手傳播,蒼蠅來去於糞便、飲食之間,對散播菌痢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有營養不良、患有腸道寄生蟲症等身體虛弱者,容易得本病。臨床可分急性和慢性菌痢兩類。病程超過2個月者為慢性細菌性痢疾。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因為感受夏秋季節濕熱之邪,濕熱侵入腸胃,或飲食生冷不潔之物,積滯腸中,或脾胃素虛,大腸功能虛弱,使得風寒暑濕之邪乘虛而入,以上因素作用於腸間使大腸功能受損,傳導功能失常,從而出現一係列消化道症狀。

腸道病變主要分布於結腸,以直腸、乙狀結腸等部位最顯著,但升結腸、回腸下端也少見。急性期的病理變化為彌漫性纖維蛋白滲出性炎症,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分泌大量滲出物,間有微小膿腫、壞死組織脫落形成潰瘍,潰瘍深淺不一,但限於黏膜下層,故腸穿孔和腸出血少見。發病後約1周,人體產生抗體,潰瘍漸愈合。毒素也可引起內髒病變,表現在肝、腎小管、心肌、腦細胞變性。中毒性菌痢的結腸病變很輕,但顯著的病變為全身小動脈痙攣和滲出性增加,腦幹出現神經變性、浸潤和點狀出血。腎上腺皮質萎縮和出血。慢性患者腸壁增厚,潰瘍邊緣有息肉狀增生,愈合後形成瘢痕,導致腸腔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