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其他常見腸道病病因分析(1 / 2)

一、便秘的病因

便秘是消化係統的一個常見症狀。糞便在結腸停留時間太久,水分含量降低,變幹變硬,以致不易排出。正常人排便習慣因人而異,但糞便並不幹燥堅硬。假如較原來排便習慣有較明顯的延遲,糞便堅硬而不易排出,即可稱為便秘。

便秘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單純的疾病。主要是糞便在腸腔內滯留過久,內容物的水分過少,糞便過於幹燥堅硬,以致不易排出。正常人食物經過胃腸道消化剩下的殘渣到達直腸約需24~48小時,假如排便間隔超過48小時,就可視為便秘。當腸道受刺激不足,腹壁交感神經作用過強,肌肉緊張,因收縮而狹窄,大便難以通過,或因精神鬱悶,大便幹燥,色深而不暢,直腸疼痛,便時困難;有時因為飲食不當,脂肪過少,缺乏水分,膳食中纖維少,食物過於精細,也有因年老體弱、膈肌、腹肌、肛門肌肉萎縮,以及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結腸癌、直腸癌和營養不良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都能引起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習慣不盡相同,因為結腸功能的差別,多數人每日應排便1次,也有少數每周僅排便2~3次,另也有少數人1天要排2~3次正常大便,因此,須根據本人排便習慣,排便是否困難及症狀等才能判斷。

(1)飲食性因素進食量過少,食品過於精細,長期缺乏食物纖維及維生素B1;或因食欲差,進食量少,對腸黏膜刺激不足,得不到大腦皮質與神經中樞的調節,不能產生便意而引起便秘。還因飲水不足,飲食缺乏脂肪,長期坐著工作,缺乏運動等導致無力型便秘。

(2)精神性因素因為排便習慣受到幹擾,精神緊張,諸如長途旅行等未能按時排便,往往引起單純性便秘。

(3)器質性病變直腸炎、痔瘡、肛裂、肛門痙攣、肛門炎性或手術後狹窄可影響排便而出現便秘;良性、惡性腫瘤,腸梗阻,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炎症,如腸結核、腸粘連、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先天性巨結腸症、硬皮病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與減退症、糖尿病並發神經病變等內分泌代謝疾病等均可影響糞便的推進機製而造成便秘。

(4)肌力減退因為排便動力缺乏,如橫膈、腹壁或骨盆底部肌肉鬆弛無力,腸壁平滑肌、肛提肌、膈肌收縮無力、老年體弱、多次妊娠、肥胖、久病體虛、營養不良、腸麻痹等,均可導致肌張力減退使排便困難而出現便秘。

(5)神經因素長期使用瀉劑,調味品或吸煙過多,過多攝入粗糙食物和飲用濃茶、咖啡和酒,引起神經功能失調,腸壁交感神經功能亢進,造成腸壁痙攣,肌肉緊張收縮致使腸腔狹窄,大便難以通過而產生痙攣性便秘。

二、痔瘡的病因

痔瘡是直腸下段、肛門的痔靜脈叢發生曲張和瘀血而形成的一種慢性肛腸疾病,通常分為內痔、外痔和內外混合痔3種。因為長期便秘,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因久瀉、久坐、久蹲、長久負重、久忍大便、婦女臨產用力過大等原因,造成脈絡阻滯,瘀血濕熱下注肛門所致。發病時常表現為大便出血、疼痛、痔核脫出不易回複等症狀。本病起因很多,可因長期便秘、濕熱內盛或進食肥甘、煎炸熏烤、辛辣等食物及烈酒引起。

三、急性闌尾炎的病因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症,在我國農村地區,多見於青壯年,老年人和嬰幼兒則較少見。早期診治,恢複順利,少數因臨床表現多變而誤診、並發症較多且較嚴重。

急性闌尾炎的病因:急性闌尾炎的致病菌,如大腸杆菌、腸球菌、類杆菌等,原已生存於闌尾腔內。其發病除全身抵抗力下降外,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