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理變化

病變多由急性腸炎延治或誤治誘致,胃腸黏膜充血、水腫、滲出、逐漸加重,其表麵片狀黃色滲出物,呈彌漫性形成;黏膜皺襞層糜爛麵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層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更加嚴重,因黏膜血管損傷嚴重伴出血,更明顯可見血漿外滲,黏膜下層有出血,水腫甚至穿孔,或發現腸黏膜紊亂、腸痙攣、腸曲縮短,胃腸或腸曲之間瘺管,結腸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損等等,有時可伴發腸憩肉,或直腸癌、結腸癌病變。

二、臨床表現

1.消化道症狀

常呈現間斷性腹部隱痛、腹脹、腹痛、腹瀉為本病主要表現。遇冷、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尤著。大便次數增加,日行幾次或數十餘次,肛門下墜,大便不爽。慢性腸炎急性發作時,可見高熱、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大便急迫如水或黏凍血便。

2.全身症狀呈慢性消耗症狀、麵色不華、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四肢乏力、喜溫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發熱外,可見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現。

3.體征方麵長期腹部不適或少腹部隱隱作痛,查體可見腹部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三、慢性腸炎的治療原則

(1)適當休息,進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瀉劑,可給次碳酸鉍1~2克,每日3次;複方樟腦酊4毫升,每日3次。

(3)解痙劑,可用阿托品0.3~0.6毫克,每日3次;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15毫克,每日3次。

(4)按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但病情要長。也可用3%黃連素液或5~10克大蒜浸液2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10~20天為1個療程。其他治療同急性腸炎。

(5)精神性腹瀉者,可用氯氮卓10毫克,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毫克,每日3次。

四、保健措施

(1)注意生活規律,保持心情樂觀。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可促使本病症狀加劇。

(2)避免不良飲食刺激,如過冷、過硬、過分粗糙的食物。

(3)少食富含粗纖維蛋白和易產氣的食物,以免加重腹瀉腹脹。

(4)以稀水便為主的腹瀉,可試用一些止瀉藥物;以膿血便為主的腹瀉,應用抗生素。

(5)慢性腸炎久治不愈或病情發生變化,如大便出現膿血,腹脹腹痛加劇,或出現發熱,進行性貧血,消瘦等症狀,都應進一步檢查,尤其是作纖維結腸鏡檢查,以求進一步確認,排除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