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

(1)普通型一般有高熱,病初可有一次驚厥,也可低熱。大便膿血、黏凍或黏液,伴腹痛與裏急後重。輕者或乳兒大便可以似一般腹瀉。腹部體檢可有左下腹壓痛。

(2)中毒型多見於3~7歲小兒,中毒症狀可先於腸道症狀數小時,也有在較輕腹瀉數日後突然變化者。一般高熱在40℃以下,可有意識障礙與驚厥,麵灰肢冷,脈數,血壓正常或稍低;重者體溫40℃以上,神誌昏迷或淺昏迷,驚厥頻發,可伴血壓下降、發紺、皮膚花紋等嚴重循環衰竭或呼吸衰竭。

(3)慢性型多因初發治療不徹底,或合並營養不良及腸道寄生蟲病引起。有3種表現:①遷延型: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或雖僅有腸道功能紊亂而大便反複培養陽性者。

②慢性型:急性發作,在症狀時好時壞的漫長過程出現急性症狀,大便培養得到與過去相同的菌型。

③慢性隱伏型:過去有痢疾病史,現已較長時期無臨床症狀,但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有潰瘍及增生病變或大便培養痢疾杆菌仍陽性。

二、中醫分類及臨床表現

(1)濕熱痢大便夾有紅白凍子,解得不通暢,肚子痛,肛門墜脹(裏急後重),一天拉10餘次,小便黃少,或有惡寒發熱,口苦等。

(2)疫毒痢起病急,發高熱。有時又冷得發抖,大便夾有紅白凍子,腹痛厲害,一天大便數10次,有的拉血水、嘔吐、口臭,不想吃東西,嚴重者嗜睡、昏迷、抽風、神誌不清等。

(3)虛寒痢患痢時間較長,身體虛弱乏力,有時還畏寒,不想吃東西,大便拉白凍子,有的像魚腦,有的夾有不消化的食物,稍有腹痛,嚴重者大便不知不覺滑脫出來。

三、治療

痢疾的治療分為一般療法和對症療法,患者應予胃腸道隔離(至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二次陰性為止)和臥床休息。飲食一般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恢複期中可按具體情況逐漸恢複正常飲食。有失水現象者可給予口服補液鹽。如有嘔吐等而不能由口攝入時,則可給予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注射量視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給予堿性液體。對痙攣性腹痛可給予阿托品及腹部熱敷,忌用顯著抑製腸蠕動的藥物,以免延長病程和排菌時間。這類藥物雖可減輕腸痙攣和緩解腹瀉,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腸壁分泌。但實際上腹瀉是機體防禦功能的一種表現,且可排除一定數量的致病菌和腸毒素,因此,不宜長期使用解痙劑或抑製腸蠕動的藥物。特別對伴高熱、毒血症或黏液膿血便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嬰幼兒也不宜使用此類藥物。能夠作用和影響腸道動力的藥物有阿托品、顛茄合劑、呱替啶、可待因、嗎啡、樟腦酊、苯乙呱啶和鹽酸氯苯呱酰胺等。

四、預防

該病的預防應從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增進人體抵抗力三方麵著手。

(1)早期發現患者和帶菌者,及時隔離和徹底治療,是控製菌病的重要措施從事飲食業、保育及水廠工作的人員,更需作較長期的追查,必要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2)切斷傳播途徑搞好“三管一滅”即管好水、糞和飲食以及消滅蒼蠅,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對飲食業、兒童機構工作人員定期檢查帶菌狀態。一發現帶菌者,應立即予以治療並調離工作。

(3)保護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蓮菌株活菌苗,該菌無致病力,但有保護效果,保護率達85%~100%。國內已生產多價痢疾活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