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表現
本病一般見於青壯年,女性略多於男性。多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典型的臨床表現可歸納如下:1.腹痛痛多位於右下腹,反映腸結核好發於回盲部。常有上腹或臍周疼痛,係回盲部病變引起的牽涉痛,經仔細檢查可發現右下腹壓痛點。疼痛性質一般為隱痛或鈍痛。有時在進餐時誘發,因為回盲部病變使胃回腸反射或胃結腸反射亢進,進食促使病變腸曲痙攣或蠕動加強,從而出現腹痛與排便,便後即有不同程度緩解。在增生型腸結核或並發腸梗阻時,有腹絞痛,常位於右下腹或臍周,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腸型與蠕動波。
2.腹瀉與便秘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臨床表現,每日排便2~4次不等,糞便呈糊樣,不含黏液或膿血,不伴有裏急後重。在病變嚴重、範圍廣泛的患者,腹瀉次數增多,甚至每日達10餘次,有時糞便中含少量黏液、膿液,但便血極少見。此外,可間有便秘,大便呈羊糞狀,隔數日再有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在過去常被強調是本病的臨床特征,實際上是胃腸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也可見於其他腸道器質性病變或腸易激綜合征。在增生型腸結核多以便秘為主要表現。
3.腹部腫塊主要見於增生型腸結核。當潰瘍型腸結核合並有局限性腹膜炎,病變腸曲和周圍組織粘連,或同時有腸係膜淋巴結結核,也可出現腹部腫塊。腹部腫塊常位於在右下腹,一般比較固定,中等質地,伴有輕度或中度壓痛。
4.全身症狀和腸外結核表現潰瘍型腸結核常有結核毒血症,表現為午後低熱、不規則熱、弛張熱或稽留高熱,伴有盜汗。患者倦怠、消瘦、蒼白。隨病程發展而出現維生素缺乏、脂肪肝、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表現。此外,可同時有腸外結核特別是活動性肺結核的臨床表現。增生型腸結核病程較長,全身情況一般較好。多發熱或有時低熱,多不伴有活動性肺結核或其他腸外結核證據。
並發症見於晚期患者,常有腸梗阻,腸出血較少見,偶有急性腸穿孔。可因合並結核性腹膜炎而出現其有關並發症。
二、診斷
可根據下列各點進行診斷:①青壯年患者有腸外結核,主要是肺結核。②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瀉、腹痛、發熱、盜汗等。
③有右下腹壓痛、腫塊或原因不明的腸梗阻。④胃腸X線鋇餐檢查發現回盲部有激惹、鋇劑充盈缺損或腸腔狹窄等征象。在肺結核患者的肺部病灶好轉或穩定,但一般情況與結核毒血症表現反見加重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在本病的早期,因症狀多不明顯,診斷常有困難,有時甚至X線鋇餐檢查也難肯定病變性質,應借助於纖維結腸鏡檢查,多可獲得確診。在疑為腸結核的患者,可給抗結核藥物試療2~3周,觀察臨床表現有無好轉,有利於判明診斷。增生型腸結核有時需剖腹探查,才能確定診斷。潰瘍型主要表現為右下腹痛、臍周痛或全腹痛,呈隱痛狀,以後可呈絞痛,先為間歇性,多發生於飯後,隨病情發展而轉為持續性腹痛。腹痛時常伴有腹瀉。可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常以腹瀉為主。常有結核病的全身症狀,如發熱、盜汗、消瘦、乏力等。增生型腸結核早期僅有輕度腹脹、腹瀉和腹部隱痛,當發生不完全性腸梗阻時,則有腸絞痛、嘔吐等腸梗阻的症狀。X線檢查、糞便結核杆菌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等對診斷有幫助。治療包括休息與營養、抗結核藥物治療、對症治療,並發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腸大量出血經一般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