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1)(1 / 3)

(第一節)丙肝的特點

一、丙型病毒性肝炎曆史

丙型肝炎病毒(簡稱丙肝病毒)迄今並未分離出確定的病毒顆粒,而是首先分離出病毒核酸、基因克隆,而後破譯其基因信息,歸屬黃病毒科後,才被世界公認的。1989年9月日本在東京召開國際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經血傳播的傳染病學術會議上,統一認識並正式把既往(1987年11月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病毒性肝炎技術谘詢小組第三次會議)建議的一類腸道外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為丙型病毒性肝炎;同時把另一類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為戊型病毒性肝炎。

丙肝病毒(HC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屬全球性傳染病,但分布不平衡。現歐洲、中東、南美洲及部分亞洲人群中的丙肝病毒抗體(抗-HCV)陽性率為1%~1.5%,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為0.3%~0.6%,我國為0.7%~3.1%。專家估計,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億丙肝病毒攜帶者,中國約占5000萬;每年新發生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型肝炎)病例在美國17萬例,西歐各國17萬例,日本35萬例,並有上升趨勢。

二、丙型肝炎病原的特征

丙型肝炎病原是人類黃病毒和動物瘟病毒的一個遠親,在種係發生上它與瘟病毒的關係更近,現已將瘟病毒歸入黃病毒家族。丙型肝炎病毒,瘟病毒與黃病毒的基因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迄今尚未在HCV感染的宿主中分離出純真的丙肝病毒蛋白和病毒顆粒。盡管如此,已能在體外將丙肝病毒一互補脫氧核糖核酸(HCV-cDNA)轉錄成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然後通過體外翻譯係統將HCVRNA翻譯成病毒蛋白,並對其進行鑒定研究。而且現已能用不同的表達載體將克隆出的cDNA轉染給哺乳動物細胞,再表達其產物。經上述分析研究,對HCV的結構成分已基本了解清楚。

HCV含有1條正鏈RNA基因組,約由9400個核苷酸組成。該基因組由5′、3′末端非編碼區(NC)和1個大的單一開放讀碼框架(0RF)組成,5′-NC區位於0RF區上遊,由324~341個nt組成。此區nt序列高度保守,3′-NC區位於0RF區下遊,由27~55個nt組成。大ORF區編碼由3011個氨基酸組成的病毒多肽,它又由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兩部分組成,前者參與病毒顆粒的裝配,後者參與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公認的結構蛋白有核心蛋白(C蛋白)和外膜蛋白(E蛋白),非結構蛋白由NS1、NS2、NS3、NS4和NS5蛋白組成。

HCV基因組具有顯著的異源性和高度的可變性,E1區和E2/NS1區是變異最大的部位。我國從丙型肝炎患者分離的HCV核苷酸序列與日本株相接近(同源性為92.6%),而與美國株差異較遠(同源性為80.9%)。HCV基因組變異率較高,不但有地區差異,同一地區不同人體之間也有差異,即便是在同一患者中,不同時期分離的HCV基因組也有差異。例如美國有人收集同一患者兩份血清,其間相隔13年,在測序分析中發現二者HCV有2.5%的核苷酸不一樣。

不少學者根據HCV基因nt序列的變異,將HCV分為數個型別,I型為美國、歐洲的主要類型,I型係日本、中國的主要類型。同型之間在nt序列的差異方麵小於10%,不同型病毒之間差異大於20%。病毒的變異對臨床及治療發生一定影響。HCV發生變異後,容易逃避機體的免疫清除作用,從而導致肝病慢性化,不同基因型的混合感染也可能是肝病慢性化和重型化的原因之一。

三、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的意義

丙肝病毒(HCV)基因分型因不同學者采用方法的不同,分型方法有異,但Simmonds和Okamoto的分類法已成為兩大係統。全世界廣泛存在的有5個基因型,即Ⅰ/1a、Ⅱ/1b、Ⅲ/2a、Ⅳ/2b和V/3a。在日本,流行優勢型為Ⅱ/1b型。在慢性肝病中,I型多見於進展性肝病,如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中Ⅱ/1b型占47%,Ⅰ、Ⅳ型各占18%,Ⅰ型為11%。我國HCV基因型與日本相近,對沈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蘭州、北京、南京、南寧、成都等地共1688份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型,絕大多數為Ⅱ型和Ⅰ型,少數為Ⅲ型。不同基因型對幹擾素治療的反應不一樣,Ⅲ型約80%對幹擾素-α有效,Ⅱ型20%~40%有效,這可能與Ⅱ型患者血清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滴度較Ⅲ型為高,肝損害較Ⅲ型為重有關。HCV基因組在感染者中突變頻繁,使HCV容易逃避宿主的免疫監視,這種基因變異常常導致HCV在大多數宿主體內持續感染。更深的意義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