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1)(2 / 3)

四、丙型肝炎的傳播方式

(1)輸血:輸入商品血液者發生丙型肝炎危險性較輸入誌願者血液者高5~10倍。前者發病率為38.5%,後者為6.4%。輸注毒品成癮者血液的人群中,丙型肝炎發病率遠高於輸注非毒品成癮者血液人群的發病率。輸入1個單位血液者,丙型肝炎發病率為6.9%,2~3單位血液者為10.3%,6~15單位血液者為12%。輸注30歲以下男性供血者的血液,丙型肝炎發病率(13.8%),較輸注30歲以上男性供血者血液的(5.7%)為高。輸注30歲以下或30歲以上女性供血者血液的丙型肝炎發病率分別為6.7%和5.6%。

(2)輸注血製品和衍生物:英國報道371例輸入美國Ⅶ因子後,72例(19.4%)發生臨床型丙型肝炎。我國也曾報道1起因輸注美國進口的Ⅷ因子而發生丙型肝炎暴發案例。國外還報道因輸Ⅸ因子或纖維蛋白原而發生丙型肝炎的。

(3)血液透析:我國慢性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53%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RNA)陽性。法國血液透析患者急性丙型肝炎年發病率為4.6%。美國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年發病率為5.8%,工作人員為0.8%。發生丙型肝炎的血液透析患者中,57.7%於發病前6個月內曾有輸血史,工作人員中43.7%有針刺暴露史。

(4)單采血漿還輸血細胞:國內外先後報道3次因單采血漿還輸血細胞過程中,交叉汙染而引起丙型肝炎暴發。

(5)毒品成癮者:經常反複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為自己注射毒品。

(6)工作中感染:衛生保健工作者、實驗室工作人員、處理血或血製品者以及與肝炎患者的接觸者中,丙型肝炎發病率較高,可能主要是經皮膚接種傳播(包括針頭刺傷及意外的職業性傳播)。

(7)器官移植:腎移植患者中發生丙型肝炎和死於丙型肝炎者均較高。

(8)性接觸傳播:丙型肝炎在男性同性戀者中的傳播率可達20%~50%,在異性戀者中的傳播為12%~21%。因此性濫是傳播丙型肝炎的危險因素。

(9)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懷孕後期。

(10)其他:與手術、拔牙、自體血充氧治療、文身、文眉文眼線、美容,或通過皮膚、黏膜潰瘍和隱性傷口均可傳播丙型肝炎。但蚊子叮咬能否傳播丙肝病毒尚未見報道。

此外,尚有15%~30%的散發性丙型肝炎患者未能證明有經皮或腸道外傳播的病史,對於這部分患者是否經腸道內傳播,尚待進一步證實。

五、丙肝病毒是否可以發生母嬰傳播嗎

丙肝病毒可以通過母嬰傳播。現已發現母親體內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能促使丙肝病毒傳播給下一代。妊娠後期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可促使母嬰間傳播。母親血清中測出HCVR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陽性者比HCVRNA陰性者更容易發生母嬰傳播,而母體內丙肝病毒核糖核酸含量越高,危險性越大。丙肝病毒的基因型影響HCV母嬰傳播率,丙肝病毒1b和3a是目前認為最常見的母嬰傳播基因型。

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圍產期傳播率為10%左右。有人報道,正常分娩較經腹剖宮產更易導致嬰兒HCV感染。1995年Paccagnini在研究中指出,丙肝病毒陽性母親所生嬰兒中,陰道分娩感染率高於經剖宮產的感染率。母嬰傳播也可能發生於子宮內,懷孕最後3個月感染者比懷孕中期3個月感染者更易出現顯性感染指標;其中56%嬰兒於生後4~8周,甚至半年後可出現暫時、波動性或持續轉氨酶增高。至於母乳喂養是否可傳播丙型肝炎,需增加群體數目,延長母乳喂養時間(6~10個月),以決定是否放棄母乳喂養等需提供確認資料。

六、唾液能傳播丙型肝炎嗎

國外有人收集已感染丙型肝炎黑猩猩的唾液3毫升,經皮接種於另一隻黑猩猩後,每周采血查肝功能及肝活檢1次,活檢標本送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檢查(接種前肝活檢證實肝髒無任何病理改變),被接種的黑猩猩雖無臨床症狀,也缺乏一般病理組織學方麵的改變,但電子顯微鏡檢查證實確已感染了丙肝病毒。由於在接種後21周所取的超薄肝切片中,顯示肝細胞的雙層膜結構發生液化和扭曲,內皮細胞中的球形顆粒呈結晶狀排列。這些超微結構的改變,與患丙型肝炎黑猩猩肝髒病理變化在形態上是一致的。上述結果提示,患丙型肝炎黑猩猩唾液中,可能含有丙肝病毒的傳染因子,並能經皮傳播給其他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