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係統性硬化症(硬皮病)是一種以皮膚各係統膠原纖維硬化為特征的結締組織疾病。累及內髒器官的係統性硬皮病又稱係統性硬化症。本病在結締組織病中僅次於紅斑狼瘡而居第二位。
硬皮病又稱為係統性硬化症,是一種臨床上以局限或彌漫性皮膚增厚和纖維化為特征的,可影響心、肺、腎和消化道等器官的結締組織疾病。如果病變既累及皮膚,又侵及內髒的,稱為係統性硬皮病;若病變隻局限於皮膚而無內髒損害,則稱為局限性硬皮病。
係統性硬皮病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各地發病率均不高。美國於1971年調查發現,每年新發生的係統性硬皮病病人為 2.7/100萬人,女性病人約為男性的3-4倍。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30-50歲多見,育齡婦女為發病高峰人群,兒童相對少見,局限性者則以兒童和中年發病較多。
【分類】
臨床上根據皮膚受累的範圍,將係統性硬皮病分為以下四型。
(1)係統性硬皮病 發病迅速,出現對稱性手、足及麵部皮膚變緊、變硬和變厚,並累及四肢近端及頸部,波及軀幹,伴有肺、心、胃腸道或腎髒等內髒損害。抗核抗體陽性,少數病人抗著絲點抗體陽性。其特點是皮損進展快,內髒損害出現早,預後差,10年存活率為40%—60%。
(2)局限型係統性硬皮病 皮膚病變局限於手指、前臂及小腿遠端和麵頸部,為對稱性皮膚變緊、變硬和變厚,伴有雷諾現象,後期可出現肺動脈高壓和截指樣改變。多數病人抗著絲點抗體陽性,部分病人表現為CREST綜合征。本型預後相對較好,10年存活率大於70%。
(3)重疊綜合征 彌漫型或局限型係統性硬皮病,合並一種或多種其他結締組織病。
(4)無皮膚硬化型係統性硬皮病 不到1%的係統性硬皮病病人僅有內髒損害而無皮膚硬化的改變。表現為;①食管活動障礙,十二指腸擴張,結腸袋形成;②雷諾現象、甲皺毛細血管擴張、食管活動障礙和少尿性腎衰;③以上症狀伴肺動脈高壓或肺間質病變。
【病理病因】
對於引起硬皮病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可能與多個致病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基礎和環境因素等。有報道,在係統性硬皮病病人的親屬中,同時出現患有該病或另一種結締組織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等;近年研究發現,HLA—Ⅱ(人類白細胞抗原—Ⅱ)類基因與係統性硬皮病免疫遺傳有關,因此認為遺傳基礎是致病因素。有人認為,本病在女性中發病率高,尤其是育齡婦女,因此性激素可能對發病有作用。目前已明確某些化學物品和藥品,可引起硬皮病樣皮膚改變,另外,係統性硬皮病發病率在煤礦、金礦和與矽石塵埃相接觸的人群中發病率較高,這些都提示係統性硬皮病的病因中,環境因素占有很重要地位。有資料充分支持係統性硬皮病存在廣泛的免疫異常。近年的研究發現,提示病毒抗原與自身抗原的交叉反應促使本病的發生,因此可能與感染有關。所以目前認為,本病可能是在遺傳基礎上反複慢性感染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後引起的結締組織代謝及血管異常。
【綜合治療】
一、綜合知識
局部型硬皮病是指一組皮膚有斑塊狀或條形硬變為特點的疾病。它不伴有內髒損害和血清學改變·,因此它不屬於係統性硬皮病。
在局部型硬皮病中,以硬斑病最多見,有、片或幾片損害,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腹、背為常見,其次是四肢和麵頸部。病變初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舶水腫性斑片,呈淡紅色或紫紅色。經數周或數月逐漸擴大硬化,中央部顏色逐漸轉淡黃或象牙色,外圍繞以紫紅色暈、表麵光滑幹燥,具蠟樣光澤,局部不出汗,上無毛發,經過緩慢,數年後逐漸變成白色或淡褐色萎縮性瘢痕。另有一種泛發性硬斑病,較少見,損害數目多,可分布於全身各個部位,但很少累及麵部;損害的性質、發生、發展類似硬斑病,然而病變麵積大,分布廣泛;雖無係統損害,但病人常有疲乏、虛弱、消瘦,並有關節痛、神經痛、腹痛、偏頭痛和精神障礙,部分病人可發展為係統性硬皮病。另一種深部硬斑病,或稱泛發性皮下硬斑病,其炎症和纖維化主要在皮下組織,表麵呈深褐色凹陷。滴狀硬斑病的皮損好發生於頸、胸、肩、背等處,為綠豆至黃豆甚至5分幣大,集簇性或線狀排列,呈珍珠母或象牙白色的圓形稍有凹陷斑,表麵光滑,周圍有紫紅色暈或色素沉著,以後變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