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消痰平喘,降氣止嘔,宣肺利水。代赭石平肝瀉熱,鎮逆降氣,涼血止血。旋覆花以宣為主,代赭石以降為要。二藥為伍,宣降合用,平肝鎮逆,下氣平喘,化痰消痞,治痰涎壅盛、氣機升降失常之咳喘痰多、胸膈痞悶及胃氣上逆之呃逆、噯氣、嘔吐等症。
【用量】旋覆花4.5~6克,代赭石10~15克。
五、厚樸花玫瑰花
厚樸花:苦辛,溫。入肺、脾胃、大腸經。能寬中利氣,化濕開鬱。
玫瑰花:甘、微苦,溫。入肝、脾經。可疏肝解鬱,行氣和血。
厚樸花又名川樸花,能寬中利氣,化濕開鬱。玫瑰花疏肝解鬱,行氣和血。二藥為伍,主治肝胃不和、胸脘痞悶、兩脅作脹、胃脘疼痛、噯氣納呆等症。
【用量】厚樸花3~4.5克,玫瑰花1.5~4.5克。
六、旋覆花枇杷葉
枇杷葉:苦,平。入肺、胃經。可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旋覆花消痰下氣,降逆止嘔。枇杷葉苦降,清肺止咳,和胃降逆。二藥為伍,既可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又可和胃降逆,下氣止嘔。主治咳嗽胸悶氣逆,胃脘痞悶,惡心欲嘔,不欲飲食。
【用量】旋覆花3~10克,枇杷葉3~10克。
七、枳實枳殼
枳實、枳殼同為香圓、酸橙等之果實,成熟者名枳殼,未成熟者為枳實。味苦,微寒。入脾胃經。
枳實破氣力強,可破氣消積,瀉痰除痞,治脘腹痞悶脹痛。枳殼作用緩和,以行氣寬中除脹為主,治胸脅作脹,脘腹痞悶。二藥為伍,可破氣消積除痞,行氣寬中除脹,用於腸胃氣滯,腑氣不通,脘腹脹痛,兩脅下氣攻。
【用量】枳實3~10克,枳殼3~10克。
八、黃連半夏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半夏:味辛,性溫,有毒。入脾胃、肺經。可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
黃連清熱燥濕,和胃止嘔。半夏化痰散結,降逆寬中。
黃連之苦降,可消痰濕所生之熱;半夏之辛開,能理痰濕之壅結,除熱中之濕。二藥為伍,辛苦合用,辛開苦降。調腸胃,理氣機、和陰陽,泄熱和胃,升胸除痰。用於痰熱互結或濕熱中阻所致之胸脘脹滿,心下痞悶,嘔逆欲吐,咳嗽痰黏,腸鳴泄瀉,腹部脹痛。
【用量】黃連3~6克,半夏6~10克。
九、丁香柿蒂
丁香:辛,溫。入肺、胃、脾、腎經。可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柿蒂:苦,平。入胃經。可降逆治呃,為止呃逆要藥。
胃寒伍丁香、生薑;胃熱伍蘆根、竹茹。
丁香溫中暖胃,行滯氣、降逆氣,有升清降濁之力。柿蒂性涼味苦,功專降逆止呃。二藥為伍,寒溫並用,辛開苦降,對因寒及寒熱夾雜之呃逆,療效較滿意。
【用量】丁香1.5~4.5克,柿蒂3~6克。
(第四節)養心安神
一、當歸白芍
當歸: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可補血調經,活血止痛。
當歸甘溫和血,辛溫散寒,辛散溫通,為血中氣藥,可補血養血,柔肝止痛,潤燥滑腸。當歸、白芍為伍,用於補血。但當歸性溫,白芍性寒;當歸補血,白芍養陰。二藥一陰一陽,有動有靜,與地黃、川芎組成四物湯,為補血和血通用。其中地黃滋膩,川芎走散,因此補肝多用當歸、白芍,以養血活血。鬱症用此藥對以補肝體。
【用量】當歸6~10克,白芍6~10克。
二、酸棗仁柏子仁
酸棗仁:甘酸,性平。入心、脾、肝、膽經。可養心安神,益陰斂汗。
柏子仁:甘辛,性平。入心、肝、腎經。可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酸棗仁甘平,入血養心,味酸入肝,善補肝膽之氣,治膽怯心煩不眠。柏子仁甘補辛潤,不寒不燥,能補心氣,養心血,治心脾兩虛之心悸失眠。二藥為伍,養心益肝,安神定誌,且可斂陰潤燥。治陰血虧虛,心肝失養之驚悸怔忡,虛煩不眠。
【用量】酸棗仁10~15克,柏子仁10~15克。
三、桂圓肉酸棗仁
桂圓肉:甘,溫。入心、脾經。可補心安神,養血益脾。
桂圓肉補脾養心益智,又可補血寧心安神,有病補虛,無病養身,為常用扶正補虛佳品。酸棗仁補養陰血,寧心安神。二藥為伍,補益心脾,養血和營,安神益智。宜於心脾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易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