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

精神衰竭

五十歲以上的人,精神衰竭十分普遍,但一般隻非常輕微,無須理會。然而,精神衰竭也可由某些疾患引起,例如癡呆,就會使精神極度衰竭。精神衰竭的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混亂及失憶。

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多人在某些情況下會感到精神不能集中,尤其是在計算、書寫和閱讀時,更易如此。患者常將其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嚴重性誇大,以解釋其他不足之處。

此症狀的常見成因是擔憂、緊張和焦慮。

精神混亂

輕微或短暫的精神混亂極為常見,尤其是在喝酒、從熟睡中突然醒來、精神疲勞、睡眠不足或服食鎮靜劑之後,更易發生。暫時的精神混亂也可由頭部損傷、腦震蕩或癲癇引起。如有上述任何情況,都應該去看醫生。

長期或永久性的精神混亂,可能是因嚴重疾患引起,如果患者已混亂得無法自己就診,其家屬或朋友應將情況告知醫生。

記憶缺失

記憶力衰退在醫學上稱為記憶缺失。對最近發生的事情、日期和新認識者的姓名不能記憶,這種情況在五十歲以上的人中越老越常見。雖然此症狀令人煩惱,但還不至於影響正常活動。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重要的事項寫下來,幫助記憶。

即時護理

·通常並無有效的恢複記憶辦法。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症狀影響正常活動。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憂慮、喝酒、服鎮靜劑、焦慮、老年。

較少見成因:癔病、腦震蕩(腦震蕩後症候簇)、酒精中毒、癲癇、動脈粥樣化、中風、癡呆、腦腫瘤(十分罕見)。

神氣呆滯

這是一種無精打采、怠倦的狀態,患者表現得對周圍的世界失去興趣。此種症狀亦可稱為不適、疲倦、沮喪及虛弱無力。神氣呆滯是很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這些病可輕可重;但因為這種症狀常常出現,所以很難確定是哪種病所致。況且這種症狀可作各種各樣的解釋,因此也難以據此斷症。隻有連帶有其他如發熱、體重減輕等症狀時,才可以判斷其成因究竟是心理問題,還是身體的毛病。如果完全沒有其他症狀,則神氣呆滯的成因可能隻是較輕微的疾患。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星期一早晨抑鬱感、宿醉、發熱、感染、焦慮、抑鬱症、失眠。

較少見成因:貧血、黏液水腫、嚴重的精神病,如抑鬱及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多種慢性疾病和感染。

幻想

參閱本頁症狀分類——行為異常。

抑鬱

多數人會偶爾感到情緒低落,這種情形若持續很久或比較嚴重,就是一種病態。

行為異常

成人或兒童都可能做出異常或極端的行為,這些異行對常與患者接觸的人有很大影響,遺憾的是,其成因往往難以確定。以下各種行為失常的成因,在本書第三部分有詳細說明,讀者可自行參考:焦慮、強迫行為、抑鬱症、癔病、妄想狂、恐懼症、自殺。

即時護理

·患者的家人或朋友應向醫生說明患者的異常行為,並確保患者不會傷害自己或他人。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幹擾,或可能危害自身或旁人。

可能成因

·焦躁行為

患者煩躁易怒、活動過度、焦慮不安或情緒極不穩定。

常見成因:極度擔憂、酗酒、濫用成癮藥物。

較少見成因:癔病、輕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濫用成癮藥物、興奮劑。

·攻擊行為

攻擊和憤怒是一個成年人處於危險、恐懼或憂慮情況下的正常反應。但若有異常的攻擊行為或喜怒無常,就可能是病態的表現。

常見成因:喝酒過多、極度恐懼或憤怒、焦慮、服食興奮劑、長期獨居。

較少見成因:癲癇、使用胰島素過量(糖尿病)、頭部受傷導致腦震蕩(腦震蕩後症候簇)、輕躁狂、精神分裂症、腦腫瘤。

·幻想與幻覺

患者聽到虛幻的聲音,看到不存在的事物,並完全相信這些都是事實。這可能是早期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內疚

即使是完全正常的人,也可能會感到極端內疚。

常見成因:死亡與喪親之痛、患者與某大災難有密切關連。

較少見成因:抑鬱症、恐懼症。

·煩躁易怒

這是對緊張及憂慮的正常反應。

焦慮、月經前緊張、失眠及疲勞都是常見成因。

·行為怪異

某些疾患可能引起明顯的異常行為,或使患者完全失去常性。

常見成因:喝酒過多、服食鎮靜劑或興奮劑。

較少見成因:癲癇、腦震蕩。使胰島素過量(糖尿病)、輕躁狂。

·妄想狂或迫害情結

不正常的感受,患者經常感到有人蓄意迫害他。

常見成因:獨居,特別是老年人。

較少見成因:精神分裂症、妄想狂。

恐懼

這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觸發一種強烈焦慮及異常恐懼的感覺,例如害怕空曠的地方、害怕登上高處,或害怕某些特定的東西,如蜘蛛、蛇、老鼠等。

困倦

困倦的成因很少會是嚴重疾患,通常都是因疲乏、醉酒,或服食鎮靜劑、安眠藥、止痛藥、麻醉劑、抗組織胺劑等藥物引起的,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是發作性睡病、體溫過低、腦炎或其他腦病的症狀。

失眠

不易入睡、夜間頻頻醒過來或早醒等都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是一般來說,最普遍的原因是憂慮。

至於兒童睡眠問題。

神經係統

平衡障礙

平衡發生問題而頭暈,通常隻是因姿勢或血壓輕微突變而起,但也可能是較嚴重疾病的症狀。

即時護理

·讓患者坐下或躺下,直到不再頭暈為止。

·不要駕駛汽車或勉強工作。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頭暈持續超過三十秒,或消失之後再出現。

·如因此影響日常活動。操作機械或高空工作的人尤須注意。

可能成因

·頭暈目眩

患者有搖搖欲墜的感覺,但大都於一分鍾左右恢複正常。

常見成因:突然站起、喝酒過多、服食安眠藥、昏厥、室溫太高。

較少見成因:短暫性腦局部缺血、頸椎腦底動脈供血不足。

·眩暈

患者覺得四周的景物旋轉不已,不能穩立,搖搖晃晃地偏向一邊走。

·共濟失調

患者行動笨拙,講話含糊不清,走路可能不穩。

常見成因:喝酒過多或服藥過量、疲勞。

較少見成因:中風、腦脊髓多發性硬化、舞蹈病、腦腫瘤、脊髓癆。

意識障礙

昏厥、眩暈、一時性黑蒙、抽搐、驚厥、憋氣、短暫性腦局部缺血及中風等,都屬短暫意識障礙。

暫時意識障礙的情況可分兩種:第一種是由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引起,患者麵色極度蒼白、出汗、脈搏微弱、血壓降低等。第二種是由腦的控製機能失調而起,患者除失去知覺外,還有抽搐動作、咬舌頭、呼吸有雜音、大小便失禁等,但脈搏、麵色和血壓則正常。事後可能會倦睡、行為古怪、肢體無力或說話困難。

即時護理

·抽搐或昏厥時,將患者置於半俯臥姿勢(昏迷側臥式)以使其舌頭伸前,避免堵塞氣管。無論是在家中、戶外或公共場所,都要盡量使患者保持溫暖及靜止不動。不可讓患者飲食。馬上召醫生或救護車。

何時去看醫生

·一失去知覺應立即送醫診治。如果患者很快清醒過來,並且是在家中,也許隻需打電話給醫生,聽取他的指示。

可能成因

·因腦血液供應不足而不省人事

常見成因:因懷孕、失血、站立過久等所致的昏厥;年老。

較少見成因:頸椎腦底動脈供血不足、心髒傳導阻斷、憋氣。

·因腦部控製機能失調而不省人事

常見成因:腦震蕩(腦震蕩後症候簇)、頭部損傷。

較少見成因:發熱抽搐、癲癇、分娩時新生兒腦部損傷、腦腫瘤、中風、短暫性腦局部缺血、蜘蛛膜下出血、腦膜炎。

虛脫

虛脫指失去知覺,是心髒和血液循環突然衰竭的現象。

麻木

寒冷或坐姿不舒適,都會引起短暫的麻木。長期的麻木,特別是連帶失去疼痛、冷熱和觸摸的感覺時。即需送醫診治;這雖然罕見,但可能表示分布於四肢的神經出了毛病。

有時,四肢麻木是血液供應突然或逐漸受阻引起的,成因包括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血管炎、動脈栓塞等。

即時護理

·盡量保持患肢舒適及溫暖。

何時去看醫生

·如麻木持久,而又無其他症狀。

·如果麻木連帶有劇痛或肢體變色,而變色是突然發生,又並非寒冷所致,就應立刻去看醫生。

麻痹

在醫學上,麻痹指肌肉無力,影響範圍和嚴重程度不一,並非像一般人所認為的完全失去活動能力。詳情可參閱症狀分類中有關患處所屬部位的說明。

發抖

發抖即震顫,以手和手指發抖最為顯著,但頭和腿也可能發抖。

循環係統

心悸

健康的人多在運動後或感到恐懼、焦慮時,才會心跳。除此之外,如覺心悸,可能是心髒病的症狀。

即時護理

·不宜。

何時去看醫生

·如心悸持續數小時。

·如除心悸外還有其他症狀。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運動、恐懼、服用某些藥物、焦慮。

較少見成因:心髒期外收縮、陣發性心搏過速;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纖維顫動、心房撲動、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促脈

要準確地數出脈搏次數,必須經常練習,即使如此,可能仍不準確。促脈或弱脈常因恐懼、發熱、休克、失血或運動而起。

如在休息時發生促脈或者不規則脈,就可能是嚴重心髒病的症狀。若有此情況,應及早診治。

大多數人在休息時的正常脈搏是每分鍾約七十次,如多出二十至三十次,通常都視為不正常。

參閱上文症狀分類——心悸。

呼吸係統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有三種主要類型:呼吸有雜音、呼吸疼痛和呼吸淺促。

呼吸有雜音

可分為兩種:呼氣時有喘鳴聲,及呼吸時有嘶嘶聲或呼吸困難。這兩種類型不易區分,但二者的成因不同。

即時護理

·讓患者在溫暖舒適、空氣流通的房間內休息。

·吸入蒸汽。

何時去看醫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盡快診治:

·患者是六個月以下的嬰兒。

·嬰兒或學步幼兒表現得煩躁不安,麵色灰白。

·顯著的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每當吸氣時,下部肋骨下陷。

·患者患有任何類型的心髒病。

·異物入耳、鼻、喉。

可能成因

·呼氣時有喘鳴聲

常見成因: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學步幼兒及兒童特別容易發生這種情形。

較少見成因:哮喘、細支氣管炎及某些病毒感染。

·呼吸時有嘶嘶聲

常見成因:哮吼、喉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較少見成因:會厭炎、某些病毒感染。

呼吸疼痛

呼吸時疼痛,是一種嚴重的症狀,由肺部、胸膜、胸骨、胸肌或胸膚的疾病引起。患者因疼痛而不敢盡量呼吸,所以呼吸短促,並常有咳嗽。

即時護理

·休息。

·服食適量止痛藥。

·用熱水袋熱敷胸部。

何時去看醫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盡快診治:

·劇痛。

·透不過氣。

·發熱或痰中帶血。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胸部損傷、胸部纖維組織炎。

較少見成因:骨折、胸膜炎、肺炎、氣胸、肺血管栓塞。

呼吸淺促

呼吸淺促有兩型:第一型是氣饑,患者感到得不到充足空氣,於是作深呼吸,但呼吸並沒有加速或變慢。這種症狀在成年人中很常見,是身體感到厭悶(處於擁擠或過熱的室內)或精神受到困擾(焦慮、考駕駛執照)時的反應。這種反應是正常的,不必介意。第二型是透不過氣,患者大致呼吸困難,猶如剛剛跑上樓梯一樣,呼吸加速。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於休息時,或做輕微體力活動後,則是呼吸係統或循環係統疾病的症狀。如加上麵色越來越蒼白,尤其有鼻出血或月經過多等不正常的失血現象,就很可能是貧血。

即時護理

·采用最舒適的姿勢靜坐。

何時去看醫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即診治:

·突如其來的呼吸困難,情況嚴重,連帶有胸痛或痰中帶血。

在下列情況下,應盡快診治:

·靜止不動時也感到呼吸困難。

·伴有其他症狀,比如咳嗽、足踝腫脹、發熱或曾經失血。

·已知患有嚴重疾病。

可能成因

·呼吸係統

呼吸困難連帶有咳嗽,呼吸引起胸痛,或近期曾患肺炎。

常見成因:身體虛弱、肥胖病、吸煙、哮喘。

較少見成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肺炎、支氣管、擴張症、結核病、肺血管栓塞。

·循環係統

夜間或躺臥時呼吸困難,可能連帶有足踝腫脹或呼吸無關的胸痛。

常見成因:身體虛弱、正常妊娠、肥胖病。

較少見成因:各種類型的心力衰竭、冠狀動脈栓塞。

咳嗽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防禦反射,有助於把痰及吸入的異物排出肺外。咳嗽的成因很多。

即時護理

·停留於溫暖的房間,保持安靜。

·如果咳嗽影響患者睡眠。或使患者感到疲倦,可服止咳藥。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痰中帶血。

·如果有胸痛、呼吸淺促或持續發熱等現象。

·如果咳嗽越來越嚴重,或持續兩三個星期以上。

·如咳嗽可能是因吸入異物而起。

可能成因

如果咳聲嘶啞或咳嗽時疼痛,通常是患哮吼、喉炎或氣管感染的症狀。百日咳患者在一陣咳嗽後,吸氣時會發出吼聲。咳嗽的成因,可從持續時間的長短判斷。

·不超過十天的咳嗽

常見成因:各種咳嗽、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積存黏液、流行性感冒、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

較少見成因:麻疹、百日咳、咽炎、喉炎、細支氣管炎、肺炎。

·超過十天的咳嗽

常見成因:吸煙、習慣性咳嗽、過敏症。

較少見成因: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哮喘、肺結核、肺癌。

打嗝

這是橫膈膜的不隨意痙攣性攣縮,常因吃下辣的或刺激性食物引起,也可能是其他刺激橫膈膜神經的情況所致。

消化係統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許多種疾病的症狀,其醫學名稱為厭食。這種症狀的嚴重性視患者年齡的大小而異。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患者是嬰兒,在並無明顯原因的情況下,食欲不振超過二十四小時。

·如果是青少年或成年人,食欲不振持續七天以上。如果患者有體重減輕、嘔吐、腹瀉、咳嗽或腹痛等現象,則須盡快診治。

·如果患者是獨居的老年人,因為在此情況下,可能引致營養不良。

可能成因

熱病和多種小兒疾病都可能導致食欲不振。雖然引起此症狀的疾病多半不大嚴重,但也有少數例外。

·食欲不振少於七天

這是較輕微感染和很多輕微疾病的常見症狀,例如:暈動病、宿醉、消化不良、胃腸炎、感冒、扁桃體炎及其他感染。如有其他症狀一起出現,常可確知病因。

·食欲不振七天以上

常見成因:妊娠、胃腸炎、喝酒及酒精中毒。

較少見成因:肝炎、腺熱病、結核病、潰瘍性結腸炎、胃癌及其他癌症、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厭食症、抑鬱症、濫用成癮藥物、肝硬化。

吞咽困難

很多人有過喉後部有大量黏液(咽部積存黏液)及氣哽的感覺。

如長期不能吞咽,或感覺胸骨後有食物黏附,持續七至十四天仍不好轉,就應診治。這可能是嚴重貧血、食道炎或食道癌的症狀。

惡心

這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診斷時需一並考慮患者其他症狀。

即時護理

·休息。

·服食解酸劑、止吐劑或抗組織胺劑。

·啜飲少量水。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惡心嚴重。隨後並有嘔吐。

·如果懷孕,或有其他症狀如腹痛等,就須去看醫生。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飲食過量、姿勢突然改變、妊娠、暈動病、偏頭痛、大多數的熱病、胃炎、胃腸炎。

較少見成因:很多種消化道病變和慢性疾病。

嘔吐

嘔吐是很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

成人嘔吐

即時護理

·臥床或靜坐休息。

·隻啜飲少量水。

何時去看醫生

·如有腹痛、嘔吐物帶血或含有咖啡渣似的物質。

·如嘔吐物中含有四個小時之前吃下的食物。

·如嘔吐持續四小時以上。

·如有嚴重腹瀉或肌肉痙攣。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過飽或喝酒過多、暈動病、胃炎、胃腸炎、妊娠、發熱。

較少見成因:幽門狹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

氣脹

這是一種常見、無害卻惱人的消化不良症狀,由過飽或吞下空氣引起。隻在連帶有其他症狀時,氣脹才成為診斷疾病的有用依據。

參閱本頁症狀分類——消化不良

胃灼熱

胃灼熱是飯後在胸骨後麵產生的一種灼熱感覺。多數類型的消化不良會引起胃灼熱,但有時如果嚴重,也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

消化不良

飯後任何輕微不適,多稱為消化不良,症狀包括胃部飽脹、上腹部不適、呃逆、胸骨後感覺灼熱(胃灼熱)、水及胃酸反流。

有時消化不良是由十二指腸潰瘍等較嚴重疾病引起的,不過多數消化不良隻是吃喝過度一類小問題所致。

即時護理

·坐在椅上休息。

·服食解酸劑或用一杯水調開半茶匙碳酸氫鈉(小蘇打)喝下。

·喝少量流質,不可喝酒。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症狀持續,或逐漸惡化。

·如果有腹痛、咳嗽、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現象。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進食太多油膩、煎炸的食物,喝酒太多。

較少見成因: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炎、食道炎、膽囊炎、膽結石、酒精中毒。

腸氣

參閱本頁症狀分類——消化不良。

肛門疾患

肛門疾患包括出血、排便時疼痛、肛門四周腫脹、發癢等。

即時護理

·將患處洗淨,徹底揩幹,塗些止痛或止癢劑。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排便時或排便後肛門出血。

·如果糞便中混有黏液。一般無大礙,但偶爾會是嚴重疾病的征兆。

·如果刺癢難忍而持久。

可能成因

·出血

常見成因:嬰兒和兒童——便秘、肛裂。成人——痔、肛裂。

較少見成因:嬰兒——腸套疊。

成人——結腸憩室病、結腸息肉病、腸癌、潰瘍性結腸炎。

·排便時疼痛

常見成因:痔、肛裂、分娩時造成損傷。

較少見成因:內痔、直腸脫出(尤多見於嬰兒)。

腹瀉

這種極普通的症狀,成因很多。

腹瀉可為急性(持續不超過七天)、慢性及複發性。急性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食物中毒引起。如連帶有腹痛,可能隻是並無大礙的腸絞痛所致,但也可能是較嚴重疾病的症狀。一般來說,慢性腹瀉的成因要比急性腹瀉的成因嚴重。

嬰兒及年老體弱的人。若患急性腹瀉。都特別容易因失水過多而造成不良後果。

即時護理

·臥床休息,多進流食。不少病例經這樣護理即可痊愈。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患者是嬰兒,或者是體弱的老年人。

·如果糞便帶血。

·如果腹瀉特別嚴重,或持續超過三天。

·如果同時還有其他人腹瀉。

·如果患者剛從外地回來。

·如患者居住地區的水源不潔,或當地常發生傷寒、阿米巴病、血吸蟲病、口炎性腹瀉或霍亂等病症。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飲食不慎、服食輕瀉藥、胃腸炎、輕痢疾、梨形鞭毛蟲病。

較少見成因:闌尾炎、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憩室病、腸癌、乳糜瀉、阿米巴病、囊性纖維變性、局部性回腸炎、大腸過敏。

糞便異常

包括顏色、形狀或稀稠度的異常。

黑色或焦油色糞便

除非患者服了含鉍或含鐵的藥物,否則糞便呈黑色或焦油色就是消化係統出血的症狀。

灰白色或陶土色糞便

假如同時排出的小便是深色,就可能是黃疸的症狀。嬰兒的糞便常有這種顏色,但多半正常。

灰白、大量、惡臭的糞便

這是梨形鞭毛蟲病的症狀。也有可能是乳糜瀉、囊性纖維變性或口炎性腹瀉,但較少見。

排出黏液

如持續排出黏液就應診治,因這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或腸癌的症狀。

寄生蟲

隨糞便排出的寄生蟲是白色的。線蟲纖細如線,長不足半寸(十三毫米),能活動;蛔蟲大小和形狀都像蚯蚓:條蟲的體節呈長方形或圓柱形,長五分之二至五分之四寸(十至二十毫米),不動,或微動,每次大便可排出數節。

排便疼痛

嬰兒和兒童排出糞便時肛門疼痛,常是肛裂的症狀。

至於成人,肛裂也是排便疼痛的常見成因,但也可能是內痔所致。嚴重腹瀉同樣可以引起肛門陣陣不適(裏急後重)。

大便障礙

一貫的排便習慣若有任何改變,應即告知醫生。

便秘

多數便秘是飲食不均衡或缺乏運動所致,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如有腹痛,或排便習慣有所改變達兩三個星期以上,便應去看醫生。

泌尿係統

尿及排尿問題

常見的排尿問題有:疼痛、尿頻、小便失禁、無法排尿、尿液異常等。

排尿疼痛

排尿疼痛的程度,從輕微不適到強烈灼痛不等。

即時護理

·喝大量流食。

·如有劇痛便應休息。

·服食適量止痛藥。

何時去看醫生

·如有劇痛,但沒有明顯的簡單成因,或懷疑可能懷孕或患上性病。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膀胱炎、性交。

較少見成因:性病、腎盂腎炎、泌尿道結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良性腫瘤(男性生殖係統腫瘤)。

尿頻

這種惱人的症狀,成因可輕可重。

即時護理

·不宜。

何時去看醫生

·如除尿頻外,並有疼痛或帶血。

·如有患上性病的可能。

·如夜間小便頻繁(夜尿症)。

若患者是老年男性,則可能是前列腺肥大症的症狀。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正常月經、喝水過多、妊娠、利尿劑、膀胱炎。

較少見成因:性病、糖尿病、腎孟腎炎、前列腺肥大症。

兒童小便失禁

嬰兒和幼兒小便失禁是正常現象,這種情況可持續到五歲。

成人小便失禁

成人常有輕微小便失禁。曾生育的婦女在咳嗽或大笑後,可能有輕微失禁(壓迫性失禁)。老年男性前列腺若肥大,小便後常會滴尿。

即時護理

·視成因而定。

何時去看醫生

·如症狀引起尷尬或不便。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妊娠、分娩、子宮脫出、年老、前列腺肥大症。

較少見成因:腦脊髓多發性硬化、脊柱損傷及其他神經疾病。

無法排尿

如果持續十五至二十小時無法排尿,便應立刻去看醫生。

尿液異常

·小便紅色可能是由食物或出血引起。

·小便深黃色是黃疸的症狀。

·小便呈藍或綠色,常是某些成藥引起的。小便有臭味或腥味,有時是感染的症狀。混濁的熱尿也表示感染,但如渾濁或沉澱是尿液冷卻後才出現的,則是正常現象。

大小便失禁

不能控製自肛門排出糞便稱為大便失禁,不隨意排尿稱小便失禁。

兒童大便失禁

這通常是一種行為失常的表現,常因恐懼或缺乏安全感而起,可能不易治療,應去看醫生。

成人大便失禁

即時護理

·熱水清洗

何時去看醫生

·這是一種討厭的毛病,應及早請教醫生或護理人員。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油性輕瀉劑。

較少見成因:癡呆、糞便嵌塞。

生殖係統

乳房疾患

各人乳房的形狀、大小和顏色都不同,隻有在發覺乳房有變異時,才須注意。有些正常婦女的乳頭可能下陷,看似沒有;這種缺陷很易改正,可以正常哺乳。

如為了美觀而要改變乳房大小的形狀,應先請教醫生。

何時去看醫生

·如發現乳房有腫塊,應盡快診治。

·哺乳期中若乳房疼痛,應即診治,因有可能是乳腺炎。

·如在哺乳期中乳頭皸裂、疼痛及發炎。

·如果乳房皮膚起皺,乳頭有排出物。

可能成因

·乳房腫塊

常見成因:乳腺纖維腺瘤、哺乳、乳房脹滿。

較少見成因:乳癌、結節性乳腺類、乳腺膿腫。

月經異常

月經異常包括月經不調、情緒低落、浮腫及偏頭痛。至於其他如痛經、經閉、月經過多、月經的一貫情況變異以及更年期後出血等。

月經不調

很多正常婦女都有月經周期或經血量不規則的情況,這現象雖惱人,但並不表示患者不能生育。如果希望受孕而未能如願,或可能是流產或絕經,應去看醫生。

抑鬱、傷感、易怒及緊張

麵部及雙手浮腫、偏頭痛

月經周期中體液的正常變化,會引起很多惱人但無礙的症狀。

陰道不正常出血

陰道及外陰疾患

陰道及外陰疾患的症狀,包括排出白帶、發癢、性交時疼痛、腫脹、生瘡等。

排出物

陰道有排出物並非一定不正常,例如大量排出的白帶,雖然惱人,但未必是疾病的征兆。不過排出物若呈黃色、帶血、有臭味或引起疼痛,就是感染的症狀。

即時護理

·注意衛生。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排出物有臭味,呈黃、棕或紅色,或有泡沫。

·如兼有尿頻或排尿疼痛等情形。

·如果性交時疼痛。

·如果懷疑患上性病。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正常白帶、受到如消毒劑或除臭劑等化學品的刺激、異物或月經棉塞遺留、念珠菌或滴蟲性陰道炎。

較少見成因:性病、萎縮性陰道炎、外陰癌、子宮癌、陰道癌。

發療或性交時疼痛

陰道發療或性交時疼痛大都由感染引起,成因跟上述“排出物”的相同。陰道潤滑液不足也可引致性交疼痛。

腫脹及瘡

分娩時陰道過分擴張,常會引起柔軟的腫塊,這可能是膀胱凸出或直腸凸出。其他腫脹及瘡,成因可能很嚴重。

即時護理

注意衛生。

何時去看醫生

·如發現陰道或外陰腫脹,應盡快診治。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膀胱凸出及直腸凸出,子宮脫出。

較少見成因:前庭大腺囊腫或膿腫、外陰或陰道癌、梅毒。

陰莖、包皮及尿道疾患

陰莖可能疼痛,有排出物,出皮疹和發療,形成潰瘍及小結,變形。

疼痛

排尿時陰莖尖端感覺疼痛,可能是陰莖內或身體內部有病的症狀。

即時護理

·服食適量止痛藥。

·避免性交。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陰莖疼痛。

·如兼有排出物或懷疑染上性病,應立刻診治。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膀胱炎、單純皰疹、尿道炎、淋病。

較少見成因:陰莖頭炎、關節炎性波體病。

排出物

即時護理

·不宜,但要避免性交。

何時去看醫生

·一有排出物或懷疑患性病時。應立刻診治。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尿道炎、淋病。

較少見成因:陰莖頭炎。萊特爾氏病。

皮疹及發療

即時護理

·不宜,但要避免性交。

何時去看醫生

·如有這些症狀或懷疑患上性病。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疥瘡、念珠茵感染、性病、單純皰疹。

較少見成因:遍及全身的皮疹。

潰瘍及小結(腫塊)

成人陰莖如有任何小結或潰瘍,都應看做性病或嚴重疾病的症狀,除非已證實有其他成因。

即時護理

·不宜。但要避免性交。

何時去看醫生

·如發現陰莖上出現潰瘍或小結。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陰肛部的疣,大都經性交傳染。

較少見成因:性病。

嬰兒若患有尿布疹,陰莖上也會出現潰瘍和引起疼痛,但並無大礙。

變形

包皮發炎(陰莖頭炎)或太緊的包皮回縮(學步幼兒及兒童尤多見),可能引起陰莖頭突然腫脹(包莖),應立即診治;一經治療,預後良好。

睾丸及陰囊疾患

睾丸及陰囊疾患包括全無睾丸或一側無睾丸、疼痛、腫脹及變形等。

無睾丸

醫生常於男嬰出生後檢查陰囊內有無睾丸。如一側或兩側皆無,該男童到五歲左右就可能要接受治療。

睾丸或陰囊疼痛、腫脹、變形

即時護理

·臥床休息。

·適當地承托睾丸。

·服食適量止痛藥。

何時去看醫生

·如疼痛劇烈,並且腫脹。

·如果腫而不痛。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疝。

較少見成因:睾丸炎、睾丸扭轉、陰囊水囊腫、男性生殖係統腫瘤。

其他

虛弱無力

參閱症狀分類中各相關身體部位的說明。至於全身疲勞。

打嗬欠

打嗬欠是一種因困倦而引起的常見症狀,並無害處,但有時打嗬欠的人會對此感到尷尬不安。

體重減輕

如果不是為了苗條而故意使體重減輕,這個症狀就必須加以重視,尤其是若有其他症狀。顯示可能患上嚴重疾病。

即時護理

·盡可能喝牛奶或奶類飲品,並進食富有營養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