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體重日減持續四星期以上。
·如果連帶有其他症狀,比如長期咳嗽、嘔吐、腹瀉或無月經。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節食、急性熱病或施過手術、慢性酒精中毒、年老及孤獨。
較少見成因:慢性胃炎、抑鬱症、精神性厭食症、胃癌,以及諸如結核、結腸炎之類的慢性感染。
發熱
發熱時會體溫上升、顫抖,感到乍冷乍熱。發熱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這種症狀十分常見,可有各種各樣的成因。
發熱表示人體正與感染作戰,患者除了需要休息外,還要服用適當的抗感染藥。兒童發熱,應該讓他留在室內;成人發熱,應該休息,停止工作。
一般人的正常體溫是華氏九十八點六度(攝氏三十七度),有些人可能高或低華氏一度(攝氏半度),亦屬正常。很多兒童在受到感染的初期,體溫可能高達華氏一百零四度(攝氏四十度),成人發熱時的體溫通常不會那麼高,但身體不適較嚴重。老年人即使患上嚴重感染,體溫仍可能不升高,這是他們抵抗力較差的緣故。
即時護理
·在暖和而不燠熱的室內休息。
·喝大量流食。
·服食幫助退熱的止痛藥。
·體溫超過華氏一百零二度(攝氏三十九度)時,可用溫水揩身。
何時去看醫生
·如嬰兒發熱,體溫升至華氏一百零四度(攝氏四十度),應該立即診治。
·如果一歲以下的嬰兒發熱。
·如成年人發熱持續三天不退。
·如還有其他症狀,顯示可能患上嚴重疾病。
·如患者曾和傳染病人接觸。
·如發熱外還嚴重顫抖及牙齒打顫,這種情況稱為寒顫,是肺炎、腎盂腎炎、瘧疾等的症狀,應告訴醫生。
可能成因
必須根據同時發生的其他症狀,才可診斷發熱的成因。
口渴
嚴重口渴持續超過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就應去看醫生,患者若是兒童,尤須如此。成因多是發熱,但也有可能是糖尿病。
出汗
人體借出汗而降低溫度。正常人出汗的多少因人而異,分別可能很大。體力勞動、天氣炎熱、恐懼、劇痛及發熱都可引起大量出汗。這也是用胰島素過量的症狀,糖尿病人應該留意。更年期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有時也會引起大量出汗。
肌肉疾患
參閱症狀分類中各相關身體部位的說明。
四肢或全身冰冷
關於手足感到冰冷,請參閱症狀分類中各相關身體部位的說明。
全身感到寒冷及顫抖,通常是因天氣寒冷而起,但也可能是體溫上升的症狀。
症狀分類——發熱。
有時,感到寒冷可能是體溫降低的征兆。
出血
如果出血是由受傷引起,其他出血的部位包括鼻(痣、其他皮膚瑕疵)及陰道。
較易出血的人
有些人比一般人易於出血及瘀傷,其持續時間也較長。這可能並無大礙,但如果鼻出血不止,或拔牙後流血不止,就需要去看醫生。如有容易出血的情況,也應診治。
陰道不正常出血
如有經閉、痛經、月經過多或異常等現象,不正常的出血,如在兩次月經之間、妊娠期間、產後、性交當中或性交後、更年期後等等,都要認真留意;然而情況大多並不嚴重,比如在兩次月經中間之日出血,就常發生於服食避孕丸的婦女身上。總括來說,大量出血比小量出血更需要及早治療。
即時護理
·臥床休息。
何時去看醫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即診治:
·患者懷孕或可能已懷孕。
·患者分娩後不久。
·兼有腰背痛。
在下列情況下,應盡快診治:
·疼痛劇烈或突然痛起來。
·更年期後陰道出血。
·不能確定血的來源。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自然流產、避孕丸、分娩開始時少量出血。
較少見成因:產前出血、產後出血、子宮癌、子宮頸癌、子宮外孕、子宮纖維瘤、月經異常參閱本頁症狀分類——嘔血或排出物帶血。
嘔血或排出物帶血
如在身體的任何排出物中發現有血,或是發現排出未稀釋的血,都應該把這種情況向醫生報告。
糞便帶血
來自大腸或肛門的血是鮮紅色的,可獨自排出,或混在糞便中。如果血來自消化道的較高部位,比如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大便的顏色就會因消化作用的影響而變為黑色或焦油色(不是紅色),稱為黑糞。
即時護理
·臥床休息,啜飲少量水。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排出黑糞或血,應該立刻診治。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嚴重的鼻出血、曾經服食鐵劑或者鉍劑(黑糞)、痔(紅糞)。
較少見成因: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肝硬化、胃癌或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病或結腸憩室病。
精液帶血
如果發現精液帶血,應該立即去看醫生。
痰中帶血
如果痰中帶血,或者呈淡紅色、鐵鏽色,或是咳血(咯血),都可能表示肺有病。至於嘔血,則很可能是消化係統疾病的征兆。
即時護理
·必須臥床休息,直至查明原因為止。
何時去看醫生
·盡快。
可能成因
·即使經過嚴密的觀察和檢查,也常常不能查出此種出血的成因和病變部位。
常見成因:急性鼻竇炎、鼻出血。
較少見成因:肺炎、肺血管栓塞、肺結核、肺癌。
小便帶血
排出的尿如為紅色或淡紅色(血尿),那麼除非食物中含有紅色色素,否則就是表示泌尿係統出血。有時即使經過住院全麵檢查,也不一定能夠找出血尿的成因。
何時去看醫生
·如果排出的尿呈紅色(即使是很淡的紅色),又肯定與食物無關,應該立即診治。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曾吃甜菜根或某些染了紅色的食物:膀胱火。
較少見成因:急性腎炎、泌尿道結石、損傷、腎癌或膀胱癌。
嘔血
嘔血通常表示消化係統出血。
嘔血則多因肺病而起。
口腔出血或鼻出血,血色鮮紅。如出血處在食道、胃或十二指腸,也會嘔出或在口腔中出現鮮紅色的血。如果血在胃中存留一小時左右才嘔出,則會呈咖啡渣般的深棕色。
有時在鼻出血後,患者可能不知不覺地將一些血吞下,在大約一小時後才把吞下的血再嘔出來。
即時護理
·臥床休息;不可飲食。
·用水漱口,洗淨口腔。
何時去看醫生
·除非確知嘔血不過是因鼻出血之類的小毛病而起,否則不管嘔血多少,都應馬上去看醫生。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齒齦或口腔出血、鼻出血。
較少見成因: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食道炎、肝硬化、胃癌或食道癌。
瘀傷
這表示皮膚組織變了色。
可能成因
常見成因:損傷。
較少見成因:血小板、微血管或血凝固因素的疾病。這一類疾病通常都是遺傳性的。
瘤腫
瘤腫或腫瘤,簡稱瘤,分良性和惡性兩大類。惡性瘤即是癌。人體內部生癌。按所在部位和器官各有不同症狀,皮膚生出的瘤腫大都是良性的。
腫脹
參閱症狀分類中各相關身體部位的說明。
僵硬
參閱症狀分類中各相關身體部位的說明。
言語障礙
若患者是兒童。
成人如突然說話困難,如發音含糊或不能運用適當字句,成因可能是中風、短暫性腦局部缺血、喝酒過多或吸毒。
說話帶明顯的鼻音,可能是鼻氣道有缺陷或阻塞之故。感冒、腺樣增殖體肥大及裂齶,都可引起這種情形。較少見的成因有鼻息肉、鼻中隔彎曲等。
傳染病
某些統稱病原體的有害有機體侵入人體後,人便會受到感染。病原體包括濾過性病毒、細菌、原生動物、列克次體、黴菌和寄生蟲。這些病原體都可經各種途徑,由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有人咳嗽或打噴嚏,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散入空氣,他人一旦吸入就可能受感染。身體的直接接觸,如接吻、性交等,也會傳播病原體。動物也可能是病原體的中間宿主,例如蚊子傳染瘧疾,鸚鵡傳染鸚鵡熱。不潔的食物、飲料或土壤,含有病原體,可經口或傷口進入人體。受感染的孕婦,在懷孕或分娩時,也會影響胎兒。
潛伏期
病原體一進入人體,馬上就繁殖,但要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候,繁殖至相當數量才引發症狀,這段時期稱為潛伏期。霍亂的潛伏期隻不過數小時,有幾種肝炎則長達五個月。
人體受到某種病原體侵襲,會產生抗體。痊愈後,抗體仍然留在體內,這樣人體就有了對抗那種疾病的自然免疫力。
人工免疫能刺激人體產生某些傳染病的抗體。疫苗所含的物質能使免疫係統對某種疾病產生反應,而不會引致病發。對所有傳染病都有效的疫苗尚未出現,但某幾種嚴重的傳染病已可借人工免疫術加以控製。
治療方法
治療是否有效,在於病原體而定。有些抗生素可消滅細菌,比如青黴素。細菌引起的傳染病有白喉、猩紅熱、結核病、百日咳、傷寒、多種肺炎、梅毒、淋病等。
原生動物及黴菌所引起的傳染病。通常可用藥物治療。但水痘、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單純皰疹、狂犬症、脊髓灰質炎、感冒等病毒傳染病,就沒有多少藥物和抗生素可以控製。
易患傳染病的人
·在傳染病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的人。
·未滿三個月的嬰兒。
·傳染病患者的家人。
·成人初患兒童期傳染病,比如麻疹,病情較為嚴重。
·孕婦不宜與德國麻疹患者接觸。
·老弱傷病可能喪失多種免疫力。
傳染病的主要症狀
·腹瀉。
·發熱。
·頭痛。
·皮疹。
緊急情況
·如果懷疑患上白喉。
·在狂犬症流行地區遭獸畜咬傷,或遭外地的動物咬傷。
如何預防傳染病
·兒童應遵照醫生指示,接受各種預防疫苗注射或接種。
·旅行前,查明所往地區是否有傳染病流行,並請教醫生。
·在傳染病流行地區應小心飲食。
精神係統
精神係統控製人的性格、行為和感情,與人體的循環係統、消化係統等生理功能並不相同。但這並不是說精神病不受生理因素影響,就像精神病並非無藥可治一樣。有些藥能對大腦產生作用。
我們都不免偶爾有精神上的困擾,少數人更經常如此。這些精神狀態可以視為反常,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了精神病。醫生是根據征候的綜合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來診斷的。
行為的改變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最早征象。我們從小就學習如何適應所處社會的行為模式;社會認許的行為模式和情感表露,範圍很廣。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一旦發生劇變,患者發覺自己與所處社會格格不入,就要請醫生診治了。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不為所處社會所容,因為大家對精神疾病多不了解,心懷恐懼;也很難像對待一般病人那樣對待精神疾病患者。但是躁狂抑鬱其實和斷腿一樣,不是患者的“過錯”。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同情了解,一味排斥隻能使病情惡化。
精神係統的疾病
精神係統的疾病可分三大類:神經衰弱、精神病和智能缺陷。
神經衰弱是指正常的思想或感情漸趨極端,以致幹擾日常生活。這種病症可輕可重,因人而異;患者常自覺不妥,也知道有什麼影響。以英國為例,神經衰弱占所有精神疾病的三分之二,其中尤以焦慮症最為普遍。其他神經衰弱病尚有癔病、恐懼症、抑鬱症等。
精神病是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一般所謂的癲狂大概是指這類病人。他們與現實脫節,與社會格格不入,自設藩籬。旁觀者很容易分辨這類病人。但患者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有病,更不會求醫診治。因此有時強迫患者進住精神病院是有必要的。精神病包括躁鬱病、屢發性嚴重抑鬱症、各種精神分裂症等。現有跡象顯示,精神病可能與患者腦部的化學變化有關。
智能缺陷或智力遲鈍,一般俗稱為弱智。這類疾病的成因很多,例如胎兒在子宮內感染某種傳染病,分娩時腦部受損傷,或先天遺傳因子不正常等。這類病症多於童年期顯現,大都無法治愈,與神經衰弱和精神病不同。
易患精神疾病的人
有些人因受遺傳、家庭背景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特別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收人低微的大家庭、失業、缺少密友或知己、父母不全、長期患重病及酗酒等,都是引起精神疾病的因素。極度精神緊張、寂寞,或生活方式劇變,如結婚、喪偶、退休等,也可能使精神疾病發作。
精神疾病的症狀
各式各樣反常行為,如神情呆滯、暴躁、過敏等,都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症狀,其他如焦慮、抑鬱等。
緊急情況
精神疾病少有真正緊急的病變。隻有在患者或他人生命受到威脅時,才需要采取緊急措施,比方說抑鬱症患者聲言自殺或企圖自殺,精神病患者恫嚇要傷害自己或他人等。這時醫生會將患者送入精神病院,有時社會工作者或警察也可以這樣做。
如何預防精神疾病
·生活正常,節製飲食,經常運動,睡眠要充足。
·關心社會、他人,以免產生孤獨感,或感到無聊。
·避免過度緊張。遇到問題應找出解決辦法,不可空擔憂。作息有度,定期休假,周末時放下工作,鬆弛神經。
·未經醫生許可,不應自行服食鎮靜神經的藥物。
神經係統 神經係統分為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中樞神經係統包括大腦、小腦、腦幹和脊髓;周圍神經係統包括分布於身體各部與腦幹和脊髓連接的神經。
自腦幹伸出十二對神經,稱為腦神經,例如主要分布在麵部的三叉神經就是。三叉神經一分為三: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分布於眼、鼻和頜一帶。三十一對脊髓神經自脊髓向全身組織分布,包括肌肉和皮膚。可見自脊髓伸出的大部分脊髓神經,並簡單繪出右側橈神經的起源及伸展至手部的情形。構成坐骨神經的脊髓神經,自脊髓下部伸出,經脊柱和骶骨伸至臀部的骨盆,然後伸展至足部,也簡單繪出來。
神經具有不少功能,最主要的兩種是將外界的情況傳達給大腦,即感覺功能;指揮肌肉對接收到的信息作出適當反應,即運動功能。感覺和運動功能由不同的神經纖維負責。有的神經隻有感覺神經纖維,有的隻有運動神經纖維,但大的神經多半兩者兼備,連接著身體各特定部位。另一組並未繪出的周圍神經係統,控製人身各種自律性活動,例如腸子的蠕動就是。
神經係統的結構
1.大腦
2.小腦
3.眼神經
4.上頜神經
5.下頜神經
6.腦幹
7.脊髓
8.橈神經
9.坐骨神經
10.腹側神經根
11.背側神經根
12.背側神經結節
脊髓 每一條脊髓神經由兩條神經根與脊髓相連。腹側神經(前)根將運動神經纖維由脊髓引至肌肉。背側神經(後)根有神經結節(可從隆起部分辨識),由感覺神經纖維組成,將外界的情況,如皮膚的感覺,經脊髓傳送至大腦。
神經係統
神經係統包括以大腦為主的中樞神經,以及連接身體各部的周圍神經。除了腦神經以外,所有神經都由腦而下,進入脊髓。脊髓是脊椎管內的一束神經。每條神經由脊髓經脊椎間隙分支出來,與身體的肌肉組織連接。
兩組特別的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控製諸如呼吸、心髒搏動、胃腸蠕動、生殖器勃起和射精、排汗、血壓升降以及血液循環等生理機能。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雖然相反,卻又相輔相成,從而作出精密的調節。例如,交感神經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則使心跳減慢;交感神經使瞳孔放大,副交感神經則使瞳孔縮小。
每條單獨的神經,都由一串帶有細長神經纖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構成,神經纖維由一層成分複雜的髓鞘包裹。如果髓鞘受到損傷,神經纖維傳達信息的功能就會紊亂。神經把信息從腦部傳遞至身體各部,速度每秒鍾可達三百二十八尺(一百米)。感覺神經傳達各種生理感覺至腦部,如痛感、觸感、冷熱感;運動神經則指揮肌肉,作出適當反應,例如感到痛、燙,即行將手縮回。
一般來說,大腦左側控製身體的右邊,右側控製身體的左邊。
神經係統的疾病
控製肌肉的運動神經發生病變,可能引致多種神經係統疾病,例如運動神經活動增加會引起癲癇;腦外傷或腦膜炎會引起抽搐。大腦運動神經中樞的功能嚴重減退會引致不省人事。
神經係統疾病的輕重,視乎病源及病人的身心健康情況而定。
最常見的兩種毛病,一是昏厥,原因是腦部血液暫時供應不足;另一是精神緊張性頭痛。
另一種常見的毛病是神經痛,刺痛感常在麵部沿整條神經發作。
其他神經係統疾病,計有多發性硬化,是影響腦和脊髓的一種慢性病;柏金森氏病,即肌肉顫搐;脊柱裂,是脊柱的先天性缺陷。
易患神經係統疾病的人
·並非某種特定行業或生活方式的人才特別容易患上這類疾病。但是曾經有過這類疾病的人則應留意複發的征象,從速醫治。
·有些病症與遺傳有關,如癲癇、肌營養不良,以及某幾類運動失調等。
神經係統疾病的主要症狀
·虛脫。
·抽搐。
·頭痛。
·發抖。
·不省人事。
·頭暈。
緊急情況
·三十歲以上的人若向來無癲癇,突然癲癇發作,可能腦部有腫瘤。
·劇烈頭痛、頸或背僵痛、嘔吐和發高熱,可能是腦膜炎的征象。
·轉動頭頸時眩暈或不省人事,可能是中風、短暫的局部腦缺血或腦底頸椎動脈供血不足,表示流到腦基底的血液受到障礙。患者還可能出現手足無力和複視。
眼的構造
1.虹膜
2.瞳孔
3.睫毛
4.淚腺
5.鼻淚管
6.眼肌
7.視神經
8.視束交叉
9.視束
10.視輻射線
11.右視皮質
12.結膜
13.角膜
14.水狀液
15.水晶體
16.睫狀體
17.玻璃狀體液
18.鞏膜
19.脈絡膜
20.視網膜
21.視網膜黃斑
22.盲點
眼 光線經眼球正麵的透明角膜到達水晶體。角膜與水晶體之間充滿水狀液。瞳孔在虹膜中央。光線強,瞳孔自動縮小;光線弱就自動放大,適當地調節落在視網膜上的光線量。光線通過水晶體在視網膜上聚焦。眼球內部主要是玻璃狀體液,眼球的形狀基本上由玻璃狀體液造成。
視網膜滿布特別的細胞(感光受器),將光波轉變為神經衝動,經視網膜上另一種細胞。沿視神經傳送至視束交叉。
腦部左右兩側,各有特殊的部分,辨識由眼球傳人的信息,稱為視皮質。左右視皮質,各自接受由雙眼傳人的部分信息。舉例來說,左眼傳來的信息在視束交叉處一分為二,一部分隨左視束和視輻射線傳至左腦,另一部分則傳至右腦。右眼的情形也一樣。
眼球受周圍的眼肌控製而轉動。淚腺不斷分泌出的淚水,使角膜保持濕潤,又經鼻淚管流入鼻腔內。
眼球截麵結膜是貼在眼瞼內和眼球表麵的一層薄膜。眼球的最外層有鞏膜和角膜。中間的一層有脈絡膜、虹膜和睫狀體。睫狀體可以調節水晶體的形狀,取得適當的差距。脈絡膜包含色素和血管。最內層是視網膜,滿布感光細胞。視神經自盲點出眼球伸至腦部。視網膜黃斑是視覺最敏銳的地方。
眼睛
眼包括眼瞼、結膜、角膜、鞏膜、瞳孔、虹膜、水晶體、水狀液、玻璃狀體液、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等部分。
眼瞼有保護眼球的作用。眼瞼內側由一層滿布血管的結膜覆蓋著。結膜後麵是角膜和鞏膜。光線由透明的角膜進入眼睛。
進入眼內的光線量由虹膜中央的瞳孔控製,接著光線就由虹膜後麵呈凸透鏡狀的水晶體聚集。角膜與水晶體之間充滿水狀液。
光線由水晶體經玻璃狀體液在視網膜上聚焦。玻璃狀體液是膠狀透明物質,組成眼球的大部分。視網膜是感光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層,位於眼球的最內層。視網膜和鞏膜之間是由血管組成的脈絡膜,為視網膜供應養料。
視網膜後麵的視神經,將光的信息傳送至腦部,由此產生視覺。
眼的疾病
最常見的眼疾是異物人眼。塵埃、內翻的睫毛或小昆蟲飛進眼內,都會使眼睛刺痛,甚至紅腫。
其次是結膜炎,即覆蓋眼白的結膜紅腫,並有分泌物排出。
再次是屈光異常,多因光線折射過程出現毛病,以致不能在視網膜上聚集;也可能是因為散光(影像畸變)或近視、遠視等。
瞼腺炎也是較常見的眼病,又稱麥粒腫,即在眼瞼邊緣出現結膿的硬囊。
不大常見的眼疾有眼瞼炎,即眼瞼發炎;白內障,即水晶體渾濁,使視覺模糊不清;斜視,即眼睛對不準目標;結膜下出血,即眼白表麵呈現紅色血斑;飛蚊症,是由於血液流入眼球產生視線出現黑色絲狀遊移物體的感覺。
易患眼疾的人
·斜視兒童。兒童或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出現斜視,應及早請眼科醫生診治,否則斜視眼睛的視力會減退,甚至失明。
·使用高速電鑽或焊槍的工人,如果不佩戴護鏡或眼罩,極易使眼睛受傷。
·父母兄弟姊妹中有患青光眼的,應定期檢查眼睛。青光眼的眼內壓力反常增加,可能引致失明。
·糖尿病患者治療不當,可能引致視力衰退。
·工作上需要長時間用眼力的人,應注意工作環境的光線是否充足。
眼疾的主要症狀
·失明及視力衰退。
·眼瞼不適。
·眼痛。
·眼睛發紅。
緊急情況
·異物人眼難以弄出時。
·腐蝕性酸或苛性堿燒傷。任何化學物品誤入眼中,應即用清水衝洗。
·“弧光眼”,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致眼部嚴重疼痛,多因在使用氧乙炔焊炬時不佩戴眼罩所造成。
·突然性劇烈眼痛。
·突然失明。
如何預防眼疾
·應遵照醫生指示,戴上合適的眼鏡或隱形眼鏡。要想糾正視力不良。除戴眼鏡外別無他法。
·未經醫生許可,不可用紗布塊或眼罩覆蓋紅腫或疼痛的眼睛,否則會引致感染。
·應遵照醫生指示使用眼藥水、眼膏或藥液,不應隨意自行購買使用,否則會傷害眼睛。
·使用高速電鑽、氧乙炔焊炬或鑿子時,應戴上護鏡。喜歡修理家庭用具或汽車的人,更應謹記。
·切勿在光線不足的地方閱讀或做費眼力的工作。上了年紀的人更應注意。
耳朵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道,聲波由外耳道傳至鼓膜。自耳孔至鼓膜的長度約為一寸(二十五毫米)。鼓膜的另一邊,有一含空氣的小腔,名為中耳;中耳位於眼窩之後,深入頭顱,四周皆為硬骨組織。耳咽管連接中耳和鼻腔後部的鼻咽,有助調節中耳內的空氣壓力。聲波通過鼓膜由聽小骨傳至內耳。聽小骨三塊相連的小骨,即鐙骨、砧骨、錐骨。內耳構造複雜,有含液體的空間和迂回曲折的管道,統稱迷路。前庭和三條半規管有保持平衡的作用。內耳的另一部分,看起來像個蝸殼,名為耳蝸。耳蝸接受中耳傳來的聲波刺激,轉變為神經衝動傳至腦部。
聲音所經的途徑 聲波進入外耳道使鼓膜振動。鼓膜所產生的振波,由附著在鼓膜內側的錐骨接收後,繼續傳至砧骨及鐙骨。鐙骨緊貼著內耳的前庭,將振波傳至耳蝸中的液體,由耳蝸中的特殊感覺細胞將振波轉變為神經衝動,再由聽神經傳至腦部。
耳朵
耳分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聽小骨和耳咽管;內耳包括耳蝸及保持平衡的三條半規管。
耳廓收集聲波,聲波經外耳遭到達鼓膜。聲波是氣壓中的輕微波動,可使鼓膜振動。鼓膜要對聲音產生反應,中耳內的氣壓就必須與外耳道的氣壓相等,而連接中耳和咽喉後部的耳咽管,就有調節氣壓的功能。有時候我們會有空氣在耳咽管內流動的感覺,特別是在飛機升降、爬山或潛水時。這種輕微的“耳塞”感覺,就是調節不平衡氣壓所致。
耳垢是外耳道的分泌物,可保護外耳道免受細菌感染。外耳道壁的纖毛能將耳垢逐漸推出。耳垢既然有保護外耳道的作用,平時無須特意把耳垢挖出。
耳除了是聽覺器官之外,也是保持平衡感覺的器官。內耳有三條充滿內淋巴的互通半圓形小管,即半規管。頭部轉動時,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產生動搖,刺激特殊感覺細胞。將信號傳至腦部。
耳的疾病
年紀大了,聽力多少會有點衰退,經常受巨大的聲響刺激,聽力衰退就特別厲害。全部或部分失聰,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後天患病所致。聲波傳達受阻(如外耳道為耳垢堵塞)或聽神經傳達受阻,都可以造成聽覺失靈。
耳很易受細菌感染,引起疼痛,有時情況可能很嚴重。不可忽視。外耳道受感染可引起外耳炎,中耳則生中耳炎。嚴重的中耳炎如果擴散至乳突。就引起乳突炎。中耳化膿若不治療,可能會引起鼓膜穿孔。不過抗生素可以很快就治好感染。有時外傷也會引起鼓膜穿孔。
耳鳴,即耳內產生各種雜聲,可能是多種疾病的症狀,必須請醫生做詳細檢查,但不一定能查出原因。
內耳與身體保持平衡的感覺有關,因此半規管有毛病會引起頭暈,像梅尼埃爾氏病就是。
易患耳疾的人
·兒童。一萬名兒童中約有一名是天生耳聾的,稱為先天性聾症,可能是部分或一側聽覺失靈,也可能是聽覺完全失靈。病因大都不明。但婦女懷孕最初十三個星期感染德國麻疹、患有其他疾病,或孕婦服食某種藥物,都有影響。此外異物入耳、中耳炎和乳突炎也很常見。
·遊泳和潛水的人。水滯留在外耳道,易生外耳炎。
·老年人。有些人五十歲就開始聽覺衰退。
·長期在噪音環境中工作的人,鼓膜易受損傷。
耳疾的主要症狀
·聾。
·頭暈。
·耳部疾患,特別是疼痛、流膿、出血、耳鳴。
緊急情況
·流膿或出血。
·因異物入耳而感疼痛。
·長期耳痛不止。
·突然喪失聽覺。
如何預防耳疾
·兒童或成人持續兩周聽覺失靈,應請醫生診治。
·在噪音環境中工作的時候,應該使用耳塞。
·未經醫生檢查,不可自行使用助聽器。
·切勿自行以硬物掏挖耳垢,以免鼓膜及外耳道受損。
·切勿讓兒童玩可以塞進耳孔的玩具。
·異物人耳,不可自行取出,應請醫生治療。
循環係統心髒是循環係統的中心。心髒肌壁收縮時,心髒右半邊將血液排壓到肺動脈幹,而心髒的左半邊則將血液輸入人體最大的動脈——主動脈。肺動脈幹內的血液流入肺動脈,來到肺部,排出二氧化碳,吸取氧;含氧的血液自肺部回流人心髒的左邊,再經主動脈,輸送至遍布人體各部的動脈分支。最後,血液經過人體最細微的血管(微血管),把氧輸送至各組織。至於缺氧的血液,就進入細微的靜脈分支(小靜脈),開始回流,彙集成較大的靜脈,經過最大的兩條靜脈,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回到心髒右邊。心髒右邊的血液又受排壓至肺動脈,就這樣周而複始,循環不息。
循環係統的結構
1.心髒
2.肺動脈幹
3.右肺
4.腎髒
5.主動脈
6.冠狀動脈
7.頸總動脈
8.頸內動脈
9.頸外動脈
10.顏麵動脈
11.大腦動脈
12.頭肱動脈
13.鎖骨下動脈
14.腋動脈
15.肱動脈
16.橈動脈
17.尺動脈
18.腎動脈
19.髂總動脈
20.股動脈
21.膕動脈
22.脛動脈
23.連接微血管的動脈分支
24.與小靜脈連接的靜脈分支
25.隱靜脈
26.股靜脈
27.髂總靜脈
28.腎靜脈
29.下腔靜脈
30.頭靜脈
31.肱靜脈
32.腋靜脈
33.鎖骨下靜脈
34.頭肱靜脈
35.頸內靜脈
36.上腔靜脈
循環係統
循環係統由心髒、動脈和靜脈的大小血管組成,血液運行其中,來往身體各器官和組織。動脈的高壓係統,將血液從心髒擠出送至較大的動脈,再流經動脈分支和微血管。這時血液與微血管壁外的組織液之間就產生氣體和化學的交換作用。血液提供氧和其他養料,又將二氧化碳和別的廢料由循環係統帶走。接著,微血管中的血液進入小靜脈,經靜脈的低壓係統回流至心髒。
血液能夠運行至腦、腎等重要器官,全靠動脈中血液的壓力,稱為血壓。血壓的高低由下列五個因素決定:心髒的送血量、動脈內的全血液量、血液的黏稠度、動脈的彈性、末梢血管的抗力。
循環係統的疾病
最常見的心髒和循環係統疾病都因血管硬化而起。血管硬化即動脈管壁起變化,妨礙血液運行。如果腦動脈或心髒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會中風或心髒病猝發;部分阻塞則會出現心絞痛、頭暈、視力障礙、虛脫等症狀。
腿部動脈嚴重硬化,可因供血不足而出現壞疽。
心髒瓣膜受血液中的細菌或病毒感染發炎,也會妨礙血液流通。有時調節心節律的機能受到幹擾,可引致心跳過速或不規則。這可能是先天的,成年人則可能因控製心跳的神經或血液供應失常所致。
心跳速度和心節律,也受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影響,如氧、二氧化碳、鈣、鈉和鉀的含量。
一般的疾病和細菌感染,都可影響心肌。心髒和循環係統的功能,往往也受焦慮、恐懼等情緒變化影響。
易患循環係統疾病的人
·嬰兒。孕婦服用藥物(甚至阿斯匹林)、吸煙,以及懷孕初期感染某種疾病,特別是德國麻疹,都可使嬰兒患上先天性心髒病。
·吸煙者。吸煙危害全身動脈血管,更危害心髒冠狀動脈。
·中年人和老年人。人體其他部位的疾病也會影響心髒。嚴重的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以及阻塞氣管的毛病都增加了心髒的負擔。
循環係統疾病的症狀
參閱症狀分類下條列目。
·呼吸困難,特別是氣促。
·胸痛。
·四肢或全身發冷。
·虛脫或昏厥。
·皮膚、口唇發紺。
·疲倦。
·心律紊亂,如快慢不均、間歇停頓等。
·踝部腫脹。
緊急情況
心髒和循環係統的緊急病變,應立即請醫生診治,但在醫生到來之前,可先進行急救。
·讓呼吸急促或心絞痛的人坐起來,不可躺著。
·應使不省人事,但仍然有呼吸的人側臥,切勿仰臥。
·應立即為不省人事和停止呼吸的人施行人工呼吸和心髒按摩。
如何預防循環係統疾病
·保持適中的體重。
·多做運動。
·飲食有度。
·切勿吸煙。吸煙危害心髒和動脈,孕婦吸煙則影響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