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車也稱司南車,是用來指示方向的兩輪車。它的發明,是我國古代機械製造方麵的一項重大成就。可惜的是,馬鈞製作的指南車,既沒有實物保存和流傳下來,它的製造方法也沒有記載。因此,曆代都曾有人進行過研究製造。特別是宋代的燕肅,在重新製作指南車方麵成就最為突出。根據《宋史》中關於燕肅等人製造指南車的記載,我們可以推知,這種指南車的結構,同馬鈞所製造的指南車,可能大致上差不多。

除了指南車之外,馬鈞還創製了一種能夠連續射出石頭的軍事器械,名叫“發石車”,也可稱之為射石機。提到射石機,還得從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說起。當時,魏國與蜀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蜀國丞相諸葛亮創製了一種武器,利用機械力量連續發射箭矢,稱為“連弩”。據說每次能射出10枝箭,殺傷力強,對魏國將士的威脅很大。馬鈞看到連弩後,認為這種武器巧妙固然巧妙,但是還不夠完善;如果再改進一下,可以將殺傷力提高5倍。他沒有去改進連弩,而是創製了一種輪轉式射石機。原來有一種單發式射石機,每次隻能射出一塊石頭,而且射出的石頭往往被敵方城樓上懸掛的濕牛皮擋住落地了,因此威力不大。馬鈞經過研究後,將這種射石機加以改製。他製作一個木輪,將幾十塊石頭掛在木輪上,利用機械力不斷地轉動木輪,然後割斷拴石頭的繩子,於是石頭就接連不斷地向敵方的城樓射去,其速度如閃電一般,十分厲害。在製造射石機的過程中,馬鈞曾在車輪上懸掛幾十個磚頭瓦塊做過試驗,能夠射出幾百步遠。這種輪轉式射石機,在當時來說,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遠射程的先進攻城武器。

雕刻精巧的木偶,是我國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這些木偶不會動彈,隻能作為擺設,以供觀賞。可是,經過馬鈞的巧妙構思和製作,木偶卻能夠活動起來了。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有個朝臣向魏明帝進獻了一套玩雜技的木偶。這些木偶雕刻得非常精巧,可就是不會動。魏明帝想到了馬鈞,看看他能不能設法讓這些木偶活動起來。在召見馬鈞時,魏明帝問他:“你能夠使這些木偶自己動起來嗎?”馬鈞回答道:“能!”魏明帝又問:“你還能進一步做到使這些木偶進行表演嗎?”馬鈞又作了肯定的回答。於是,魏明帝便讓馬鈞去進行製作。

馬鈞接受了這項任務,並不輕鬆。他把木偶帶回家後,反複觀察,仔細琢磨。經過一番苦心鑽研和設計,製作出一個又一個能夠表演各種動作的活動木偶。他先用木材造成一個小戲台。在戲台下麵安裝上木頭齒輪,利用水力推動齒輪。再用木材做了各種各樣的男女木偶。這些木偶在戲台上,通過機關與台下的齒輪相連接。當齒輪轉動時,便帶動了台上的木偶,那些木偶就開始表演起來了。木偶們的表演豐富多彩,有的擊鼓,有的吹簫,有的舞劍,有的倒立。至於翻筋鬥、疊羅漢、春米、鬥雞的,樣樣都有。甚至還有木偶扮做官員,表演坐堂的樣子。真是變化多端,好不熱鬧。魏明帝和群臣觀賞到這種奇妙的木偶雜技表演,都感到十分開心。

馬鈞創製的這種有趣的活動木偶,被人們稱之為“水轉百戲”。活動木偶的製作,不僅給人們增添了歡樂,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表現出馬鈞對機械傳動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掌握,反映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