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畢用泥活字版印出來的書,“墨若漆光”,非常漂亮。

為了提高印刷效率,畢設置了兩塊鐵板,交替著使用。當第一塊版在印刷時,就開始用第二塊版排字。

畢在印書時,有時也遇上一些生僻、不常用的字,他就馬上找來一些膠泥,製成小方塊泥幹坯,再刻好所需的字,拿到草火中一燒,一會兒就做成一個泥活字印。畢的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迅速。畢還做了很多木架,分成一個一個的格子,專門用來存放不用的泥活字。為了使用時查找起來方便、快速,畢把自己製成的泥活字都按字的韻母分成若幹類,並按類排列得整整齊齊。每一韻部的泥活字都貼上紙,並做上記號。揀字時先看記號,再根據記號查出所需泥活字。

畢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他創製的泥活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副活字。德國人穀登堡在畢泥活字的基礎上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要比畢整整晚枷多年。活字印刷術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化的又一重大貢獻。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

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優點:速度快、印書經濟合算、書籍質量好、可減輕勞動強度。

畢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雖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由於畢是一個普通的工匠,地位卑微。書坊主人也認為他是不務正業。畢發明出來的泥活字印刷術被視為不值一提的“雕蟲小技”。他耗盡心血製作的一套活字也沒能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畢積勞成疾,鬱悶而逝,臨終前囑托家人妥善保管他的泥活字。

畢去世幾十年後,他精心製作的泥活字傳到了大學者沈括手中,沈括將其視為珍品,仔細地收藏起來。並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詳細地記錄了畢發明印刷術的經過。

泥活字印書,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但這種技術卻由於後人一直不斷地仿效,得到繼續發展。活字的材料也不斷進步,由泥活字、木活字一類的非金屬活字,逐漸過渡到銅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一類的金屬活字。

從元朝開始,直到清朝,不斷有人仿照畢的方法,製造泥活字。

畢曾嚐試用木材來做活字,結果失敗了,才改用了膠泥來製造活字。元初科學家王禎成功地製作木活字,他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己設計並指導工匠用梨木、棗木製作了3萬多個木活字,並印了《旌德縣誌》一書。為了推廣木活字印刷,王禎把他製作木活字的方法寫成一本《造活字印書法》,附在《農書》的後麵,詳細地介紹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方法。王禎的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早的係統敘述活字印刷術的文獻。

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很快傳到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後來,印刷術傳到了歐洲。西方人繼承並完善了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德國人古登堡創造並采用了鉛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很快由德國傳到世界各國。

17、18世紀,歐洲在經曆工業革命後,把機器應用於印刷行業,鉛活字印刷走向了機械化,從而西方告別了印刷技術的手工時代。到19世紀,這些技術又傳入我國,很快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術。

當今世界,雖然照相排版印刷工藝日益廣泛應用,但傳統的鉛版仍通行世界各地。這種印刷工藝自15世紀發明以來就成為世界上最基本、最常用的印刷方式。究其根源,其基礎奠定人正是我國的畢,其基本原理與畢的泥活字原理完全相同。

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播揚四海,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