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雷奈·利奈克斯:聽診器的發明者(1 / 3)

我們經常體檢,現在常用的檢查內髒的簡便儀器是聽診器。

它有一個“盒子”,是涼涼的金屬製品,用來貼在想診斷的部位,有兩根長長的管子掛到醫生的雙耳,就像聽錄音機時的耳機。如果帶上它,可聽到肚子內部的聲響。

據說,有一位醫生,他是間諜。後來被當地反間諜機構查出來,當搜查他的竊聽器時卻沒有找著。原來這個醫生用他的聽診器靠近在牆上,用來偷聽屋內情況,如果人們在交談,自然可以聽得很清楚。

在聽診器沒有被發明出來以前,醫生診斷病情用的基本上是一種方法,傳統的搖動或用耳朵直接聽。

如果診斷胸膜炎,就要去搖動病人的身體,時而把耳朵貼在胸腔上聽。這種辦法很麻煩而且又不十分準確。況且還很不方便,比如說男女之間,就較為麻煩。

一個偶然的遊戲,刺激了一個簡單而又實用的發明。

據說在1809年,法國醫生雷奈·利奈克斯在巴黎。一天,天氣很好,他在廣場上散步。

一群孩子在做遊戲。廣場邊上有一根很粗很圓的大木頭,被刨了皮不知要做什麼用。一個孩子在木頭的一邊,耳朵緊緊地貼在木頭的截麵上,在認真地聽著什麼。

忽然他高興地喊了起來:“聽到了!我聽到了,你敲了6下!”

利奈克斯循著孩子的目光看去,木頭的另一端也有一個孩子趴著。

於是,他走過去看他們究竟在幹什麼。隻見孩子的手裏拿著小釘子。他問到:“親愛的孩子們,能告訴我你們怎樣玩嗎?”

這幾個小朋友做示範給他看。原來很簡單,不過是一人敲一人聽而已。

利奈克斯於是伏在木頭的一端,他聽到了清脆的敲擊聲。突然,他想到了什麼,眼睛一亮,說:“這下好辦了!”

利奈克斯迅速回到了醫院,恰好有患者來檢查。他於是卷了一個紙筒,用耳朵貼近一端,另一端去聽病人的心跳及呼吸,比早時清楚一些,他高興極了。

從此,利奈克斯按照這個模糊的思路開始試驗。他找來各種材料,不同種類的木頭,不同種類的金屬,空心棒、實心棒,等等。

經過試製,利奈克斯做出了“胸部檢查器”,就是現在聽診器的雛形,是用橡膠管做成的並且帶了兩個喇叭狀的聽筒。

利奈克斯發明了聽診器,可以比原來清楚許多倍地聽到胸腔與腹腔的聲音。但是聲音各不相同,不同的位置不一樣,一樣的位置每個人也不盡相同,至於怎樣確定病因,則是診斷學上急於解決之事。

利奈克斯認真研究,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悉心記錄各種資料,歸納總結出疾病所對應的聲音以及一些誤診情況。

1819年,利奈克斯發表了專著《心肺病與聽診法》。這樣,聽診器與診斷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從此,聽診器成為初步診斷方便、快捷且實用的工具。

1826年,利奈克斯染上結核病,不幸逝世,年僅45歲。

第37章埃利阿斯·霍威:改變了世界製衣行業的人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要素。因為有了現代製衣業,人們不僅不再擔心寒冷的威脅,而且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縫紉機,製衣行業工人擺脫了原始的手工縫紉的緣故。縫紉機的出現,是製衣行業劃時代的大事。對此,我們應該感謝美國發明家埃利阿斯·霍威,是他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縫紉機由理想變成了現實。

1819年7月9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裏,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這個男嬰就是日後成為著名發明家的埃利阿斯·霍威。

霍威出生後,因家裏貧窮,生活上很艱苦,也沒受過多少教育。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他隻上了3年小學,然後,就不得不到附近的農田去勞動,以維持生計。也許老天有意跟他過不去,他生來腿腳就有點兒不太好,行走不便,不適合搞農業。看到這種情況,他父親隻好在他年齡再大些的時候,把他送到一個棉花機械製造廠裏,讓他學門手藝。

1835年,16歲的霍威離開家庭,開始到機械廠去做工。霍威雖然腿腳不太好,但他心靈手巧,工廠裏有關機械製造方麵的事情,他一學就會。隨著對工廠生產環節的熟悉,他對機械技術越來越感興趣,而且還產生了自己搞機械發明的念頭。

霍威之所以想搞機械發明,其最大動力是為了擺脫貧困,用自己的智慧使生活變得好起來。為了謀生,他在好幾個機械廠工作過,但不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化,他搞機械發明的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後來,他到了波士頓,在波士頓市內一家機械工廠的服務店裏當店員。這家店裏經常有哈佛大學的教授們前來光顧,討論一些有關機械方麵的問題。這種情況,給霍威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