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教授對霍威談到有關機械應用的問題。他說,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縫東西的機器,如果誰能發明出這種機器,誰就能發大財。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霍威牢牢記住了教授的這番話。聯想到自己在機械廠的所見所聞,他覺得教授的話完全正確。他在棉花機械廠工作過,知道早在上個世紀,跟人們穿衣有關的紡和織的每一環節都已經實現了機械化,但把織成的布縫成衣服這個環節還是手工。這種狀況,使得製衣行業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且也使得該行業分工粗糙,製成的衣服款式單一,不夠精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發明出縫紉機來,用機器縫衣,就能改變這種局麵。縫紉機一定會受到社會的歡迎,而自己也會因此擺脫貧困。
沒多久,霍威結了婚,接著又連續生了幾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生活更加拮據,妻兒也跟著受苦。麵對生活的重壓,霍威又想起了那位哈佛大學教授的話,聯想到自己熟諳機械技術的特長,再看看窮困潦倒的家境,早日脫貧的願望終於使他下定了決心,要自己動手,研製出縫紉機來。
但是,要研製出縫紉機來,對於一個像他這樣既無文化,又無資金的窮工人來說,又談何容易?在他前麵,也不是沒人嚐試過,但始終沒有成功。要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縫衣技術的發展史。
人類縫衣技術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針的發明。發明有針眼的針,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技術進步之一,其重要性可與火的發現相提並論。有了帶針眼的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縫製衣服,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象征。
針的出現早得驚人,其年代可上溯到4萬年前。從針的發明到縫紉機的出現,中間經曆了漫長的時間。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人韋森霍爾發明了一種雙尖針,這種針的針眼在中間。他於1755年獲得了這種針的專利權。他的同胞托馬斯·聖於1790年獲得了另一種裝置的專利權。托馬斯·聖的發明在許多方麵具有現代縫紉機的特點,但它沒有帶針尖和針孔的針,因此不能作為縫紉機來用。如果韋森霍爾和托馬斯·聖兩人都把注意力轉向機器縫紉而又互相吸取對方發明的長處的話,縫紉機是有可能在18世紀末葉以前問世的。
到了19世紀30年代,法國聖艾蒂安的一個叫坦莫尼爾的窮裁縫,設計出了一種比較原始的縫紉機。這種縫紉機雖然主要是用木頭做的,相當笨,但它已經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坦莫尼爾用它來給軍隊縫製軍衣。但是很不幸,他的發明引起了製衣行業工人的恐懼感,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於是對坦莫尼爾群起而攻之,洗劫了他的手工工場,砸毀了他的縫紉機。坦莫尼爾隻身逃脫,幸免於難。麵對挫折,坦莫尼爾沒有氣餒,他對自己的縫紉機進一步做了改進,於1848年在英國和美國獲得了專利。但遺憾的是,對於他的專利,無人問津。他設計的縫紉機由於還存在許多缺陷,在市場上無法出售。1857年,坦莫尼爾在貧困中去世。
現在,輪到霍威了。霍威研製縫紉機的時間,差不多與坦莫尼爾同時。對於坦莫尼爾的進展,他絲毫不知,他們是相互獨立完成各自的發明的。一開始,霍威想不出該如何設計縫紉機。他發現,這件事的難度比他原來預料的要大得多。但霍威不是那種碰到難題就回頭的人,一旦選定目標,他就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霍威設計了一個又一個方案,但這些方案都失敗了。1844年的一天,他經過一家織布店,店裏織布機上穿橫線的梭子來回擺動的情形吸引住了他。他想,如果能將這種梭子和有孔的尖針結合起來,就有希望把縫紉機發明出來。可是,該如何讓它們結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突然產生了一個關鍵的念頭:傳統上針眼都是在針尾處,如果把針眼移到針尖處,再使用兩根線,通過滑梭縫合,不就可以了嗎?想到這裏,他立即動手做實驗。經過百折不撓的努力,1845年,經曆了長達5年的摸索之後,他終於試製出了一台理想的縫紉機。這是一台曲線鎖式縫紉機,縫紉速度可達300針/分,遠遠超過了人工。1846年,他獲得了縫紉機發明專利權。為了在市場上推廣他的縫紉機,他還舉行了一次縫紉機與人工表演比賽。比賽結果,他的縫紉機比5名熟練縫紉女工縫得還快。
縫紉機發明成功了。霍威心想,這下子大概可以脫貧了吧?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表演比賽他是贏了,但他並沒有得滿分,觀眾們對他的縫紉機印象不是太好,覺得太複雜了。聽說他還申請了專利,人們覺得他是在瞎胡鬧,誰如果掏大價錢買這個專利,那他一定是白癡。製衣行業的工人擔心由此引起失業,也對他的發明持敵對態度。
本以為縫紉機發明出來以後能夠發財,他為此還欠了賬,沒想到結果是無人問津。麵對這種結局,霍威感到很失望。既然在美國推廣不開,那就換個國家試試,也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那麼到哪個國家呢?他一下子想到了英國。他想,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紡織機械發展得最快的國家。曾經引起了18世紀產業革命的珍妮紡紗機就是在英國被發明出來的。紡織業的迅速發展,使得英國人對與之相關的織物機械也應該很關心。再者,英國和美國都是英語國家,到那裏沒有語言障礙。還有,英國曾經長期統治美國,因此兩者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很多方麵都很相似,到那裏去,比較容易適應。想到這裏,他下定決心,準備到英國去推廣這種新式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