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頭狼”任正非(14)(1 / 2)

荀子在《勸學》中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意思就是告訴大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輕易實現,有誌者必須堅持不懈、不斷完善自己。

對於任正非來說,他雖然讓華為公司已經成為了國際化大企業,產品遠銷亞太、中東、非洲、歐洲、北美,但他非常明白,華為與世界一流電信設備企業還有一定的距離,華為要走的路依然很遙遠。其實,一直到現在為止,北美市場仍然是任正非的一個心病。

正如許多想進入美國市場的新興企業一樣,華為剛來到這個世界工廠、全球最富裕的地方時,顯得很是水土不服。開始的時候,它試圖采用狠打狠拚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進入美國市場,而不是像世界許多知名企業那樣,與當地的企業合作。然而,現實遠比想像的複雜。在世界其他市場,華為以自己的科技優勢和低價競爭策略贏得了不少訂單,但這一手段在北美卻無法奏效。

2001年,當華為的業務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普萊諾開張時,它試圖盡可能地融入當地的環境中。華為人與律師事務所、房地產經紀商共用一座辦公樓,這座樓裏甚至還設有女式內衣公司Victoria’s Secret的地區辦事處。在華為美國公司的一樓接待大廳裏,一麵得克薩斯州州旗和一位美國接待員在共同迎接訪客。

然而,美國之旅遠比任正非想像的艱難,美國人甚至很難準確念出華為公司名字的讀音。比如華為在普萊諾的新房東就一直將公司的名稱念為hoo—way,而公司的潛在客戶甚至是公司的一些美國員工對“華為”的發音也千奇百怪。因此華為決定為美國的新公司另取一個名字,它選定了“Futurewei”這個詞,然而新取的詞被接納程度並不高。

另外,由於美國各地口音的差別,也使從中國派來的華為人與當地人的交流存在困難。負責華為北美研究和工程業務的林海波承認:

“得克薩斯人所講英語中一些單詞的意思與我們在中國學英語時所了解的含義完全不同。”

除了語言交流上的困難外,華為與美國人習慣的公司體製、價值觀標準等許多方麵都存在差別,這對華為在美國的業務產生阻力。

2003年,任正非終於改變了它在北美最初的策略,與北美著名電信製造商3Com公司展開合作,成立了華為3Com公司,而且占有了合資公司51%的股份。但華為3Com仍沒有給華為帶來預期的成績,截至2004年12月31日,華為3Com的收入是2.16億美元,淨虧損1450萬美元。華為在華為3Com方麵獲得的收益跟投入遠不成正比。

關於這次失敗的原因,諾盛電信谘詢高級分析師楊小鵬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華為作為一家綜合性的強勢廠商,不可能再把數通領域的合作模式移植到其他領域。北美運營商更加看重品牌的力量以及與設備商既往的合作曆史。而顯然,3Com在該方麵並沒有彌補華為的短板。

2006年2月,華為和北電網絡宣布,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聯合開發千兆“超寬帶”產品。這是有史以來中國電信設備商與外國電信巨頭最大規模的一次合作。更具曆史意義的是:此前世界主要電信設備商與中國電信企業成立的合資公司多數以中國市場為銷售目標,而像華為北電合資公司這樣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並不多。

如果此次合資能成功,對於華為無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合作夥伴是北美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之一,實力強大。其次,據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寬帶接入設備市場總銷售額達90億美元,其中包括華為強項產品IP—DSLAM業務部分。2005年華為在這項業務上的全球銷售額是10億美元,如果合資成功,這個數字還可以大大提高。

所有關心華為的人滿以為它這次終於拿到了一把打開北美市場的“金鑰匙”,誰知這個滿載希望的計劃又一次擱淺了。北電網絡在2006年第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北電和華為已經決定“不再繼續”合資開發千兆“超寬帶”接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