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一種說法:搞自主研發是“找死”,不搞是等死。華為選擇“找死”之路,有人說此舉與任正非的行伍出身和愛國情結相關,因為任正非在民族工業方麵早就有這樣的論斷:“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中國要發展,就必須靠自強。技術自立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科技支撐體係,工業獨立是一句空話,而沒有獨立的民族工業,就沒有民族的獨立。”
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找到了生存之路。在走穩走好後,為了使路越走越寬,華為又做出不少努力。例如2001年,任正非壯士斷腕,以60億元的價格將旗下的電氣業務部安聖電氣有限公司出售給美國的愛默生電氣,同時宣布投資4億元進行3G移動通信設備的開發。諸如這樣大手筆的舉措在華為發展史上數不勝數。
如今,華為有2萬多名雇員,而其中的46%都屬於研發部門;每年,華為至少撥出10%的銷售收入投資研發。截至2006年6月,華為累計申請專利超過14000件,連續數年成為國內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有人曾問華為掌門人任正非:“華為一年銷售462億元人民幣的秘密是什麼?”任正非的回答是:“因為華為一年申請到的專利超過1000件!”這樣回答滿帶自豪卻並無過分之嫌。的確,華為自己獨立研發的特定用途集成電路躋身全球前列,生產的通訊產品都基於自己的產權產品,所以它的產品思路不容易受人製肘,能夠從發端到終端、從單個芯片到通訊網絡,全麵考慮顧客的需求。
因此,有人稱華為的成功即是其研發之路的成功。其實,不單是華為,目前與華為合稱為“中國通信設備業最顯眼的兩麵旗幟”的中興,也是在自主研發中找到出路並成功的。而且,更確切地說,將“第一桶金”用於自主研發本來就始自中興現任董事長侯為貴。
20多年前,深圳憑著特區的優勢發展加工貿易,這裏聚集了一大批加工企業,中興也是其中的一員。中興最初的發展道路並不那麼順暢。開始一部電話機能賣幾十塊錢,但加工費隻有幾毛錢,200多人的加工型企業,一天的利潤隻有200塊錢,營利能力不如一個修鞋工。而對於這個企業來說,從每天200元到不久後的每天20000元的利潤,僅僅是一個概念轉變的問題。當年在要不要由加工型向研發型轉變問題上,侯為貴與他的創業夥伴們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但在侯為貴的堅持下,中興最終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並在1987年7月擁有了第一件自己的產品一一一台通過技術鑒定並取得郵電部頒發的入網許可證的交換機。而第一台國產數字程控交換機ZX500也於1989年在中興的工廠內誕生。目前,中興已有1萬多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除了國內市場更將觸角伸向美國、瑞典、韓國、印度等,成為國內通信製造業的旗幟型企業。
事實證明,自主研發是在“找死”中求生存。與中興等國內企業相比,可以說走自主研發的道路並不是任正非的新奇招數。但我們可以說任正非帶領華為人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堅決、更穩健。據報道,聯想集團副總裁郭為曾到華為就技術研發問題向任正非“取經”。任正非則勸他根本不要做研發:“你不要做研發,你的長項不是做市場嗎?你把銷售做好了,我的產品研發出來都交給你來賣。”郭為問任正非為什麼不讓他做研發,任回答說:“研發,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鬧還不如不做,因為這個東西是很費錢的一件事。”且不管郭為事後的決策如何,單純從任正非此次強調“費用”來看,華為的研發規模確實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模仿的。
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來料加工”,到成為支撐國際標準製定的重要力量;從在跨國通信設備巨頭的夾縫中生存,到戰線延伸到歐美核心市場;從創業初艱苦的環境、微薄的工資,到今天被來自名校的求職者踏破門檻……華為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通信設備業最顯眼的旗幟之一。著名谘詢專家薑汝祥博士說:“華為的技術積累,使其有實力向通信產業鏈條的中央靠攏,並有能力在國際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而我們要說的是,任正非在將華為推上自主研發之路時體現出了令人欽佩的勇氣,而這樣的勇氣是其製勝的根本,也是一般經營者難以擁有的。
53.以質量打通“隧道”
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就好比是隧道未建成前的兩個不相連的空間,在一個空間已遊刃有餘之後,想跨入另外一個空間時,眼前突然變得黑暗,而要見到光明,就是要盡快打通這條隧道。對於華為來說,打通隧道的關鍵工具就是“可靠的質量”。
從當前市場形勢來看,質量已成為企業獲取有利競爭地位的重要招牌。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已認識到這一點,並紛紛提出提高質量的口號,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讓質量上路”的口號,福特公司的口號是“質量是第一件工作”,摩托羅拉則提出“讓顧客全麵滿意”的口號。其實,在質量管理上,日本可謂最有先見之明。為了鼓勵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早在1951年日本就設置了國家質量獎一一戴明獎,每年將該獎頒給一家在質量管理上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因此,在國際市場上日本產品的質量是有口皆碑的。事實上,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電子類產品成功打入美國市場,靠的就是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