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捧殺(1 / 2)

經過一段時間的招兵買馬,特種兵人數達到了五千餘人。而且實力遠遠超過當時的官兵,以一對十有點誇張,但是以一對三卻是非常的輕鬆。有了這五千騎兵,我也就有了行走天下的底氣。沒有足夠的實力,說什麼經天緯地的大事純粹是吹牛,有了實力才有幹大事的信心和決心,才敢規劃未來的宏偉藍圖。

洪武十八年,我來到了江西地麵,這時候的江西開始流竄出一夥號稱張士誠舊部的匪患,他們依靠宜春閣皂山作為根據地,打家劫舍,擾亂鄉民,搞得宜春地界天昏地暗。雖然大明朝已建國近二十年,但自古以來吏治既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也是一個國家的頭疼大事。因此宜春的吏治與元朝統治時期並沒有多大改觀。閣皂山周遭山脈連綿,土地貧瘠,地廣人稀,人民生活極其困難,因此一旦有人挑頭鬧事,必定會萬眾響應,這也是生活所迫,為了活命誰還在乎是誰的天下,隻要有口飯就行。總比等死要強。不到一年的功夫,閣皂山聚集了兩千多人,為首的是張士誠的一個族弟,名叫張舍,在張士誠政權時期曾做過宰相之職。武功也是了得,可謂文武雙全。張士誠政權滅亡後,張舍領著十幾個幸存下來的張士誠舊部流落到閣皂山,隱姓埋名生活了近二十年,他們從張士誠販鹽時就跟隨著他。對張士誠造反的那套非常的熟悉,包括如何拉攏人馬,如何製造聲勢,甚至造反的老套路挖地挖出刻字石碑那一套也照搬過來。老百姓不管那一套,隻要你有本事弄來糧食,我就跟你幹,什麼嚴刑峻法,都不如吃飯重要。當然搞些什麼順應天意,造反有理的前期活動也無所謂,那都是當官的事,你有啥本事就可勁的折騰,我就是來混飯吃的,你咋說咱就咋幹。

之所以選擇洪武十八年起事是因為這一年天下大旱,江西也不能幸免,官府不是撥糧賑災,反而增加了苛捐雜稅,弄得民不聊生。盡管當政者在事發後處理了一些官吏,但是老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並沒有多大改觀,出外乞討者十之有五。

張舍是一個非常有領導才能的人,他不光會拉攏人還善於發現下屬的長處,起事後,隊伍裏來了一個算命的先生叫陳敬,張舍從陳敬的眼神中一眼看出此人不凡,將來必有一般作為。於是待若上賓。在不久的奪取宜春縣糧倉行動中證實了張舍的識人之術的確不凡。當時還隻有千把人,由於連年歉收,僅僅依靠打家劫舍已經不能養活近千人的隊伍,雖然張舍這幾年也積攢了一些銀兩,但真要是養著近千人吃飯,花銀子就像流水一樣,根本就維持不了多久,而且他也不是大發善心,拿自己的銀子養閑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把朱元璋踢下來。讓自己也過一把做皇帝的癮,順便也解決自己後代的吃飯問題。那就從小事做起一步步來吧。以目前的兵力攻城掠地有點不自量力,那就先從小地方開始,攻打一個縣城試一試自己的鋒芒。眼前有宜春縣城也就沒必要舍近求遠另找地方了。他們的目標不是占領縣城,(占了也沒啥用,隻能是當明軍的活靶子,還是山裏更適合一些)而是相中了宜春縣的糧倉。也正因為有這個糧倉的存在,宜春縣內才駐紮著一個二百人的官兵隊伍。離宜春縣五十裏還有一個宜黃縣,如果在奪取過程中拖得時間太久,造成兩地合圍,這支隊伍也就完了。如何才能在風險最小的狀況下奪取糧倉讓張舍大費腦筋。作為一支不入流的雜牌軍,靠的是趁手的短兵器,如何進入宜春城內才是成敗的關鍵,強攻縣城自然是下下之策。

一天晚上,張舍正在發愁,陳敬來到了議事廳。對張舍說他有一計,可輕鬆取得糧倉。

第二天一大早,一夥四五十人的民工隊伍拉著一車柴草到了城門口,進城是要盤問的。領頭的就是陳敬,說自己是城裏某某財主家的管家,要翻蓋房屋,從鄉下請來的泥瓦匠。那時候泥瓦匠是手藝人,沒啥社會地位,大都集中在鄉下,農閑時進城給官府或富貴人家蓋挑簷掛瓦的房子討生活。平時經常有泥瓦匠進城謀生活,所以守城官兵並沒有仔細盤問。呼呼啦啦拉著一車柴草就進城了。到了下午城門一換崗,又進去一夥四五十人的泥瓦匠,這回拉的不光是柴草,裏麵還藏著短兵器。第二天又有一夥泥瓦匠進城,守城的就不在盤問,隨他們去了。這蓋房子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稀裏糊塗的一天百來人一天百來人,接連七八天,放進了七八百人。事前早就買通了城隍廟的主事和尚,這夥人進了城就直奔城隍廟。到了第八天晚上,七百人一下湧進了糧倉,守衛官兵糊裏糊塗的就做了刀下之鬼。百十來人負責守住城門,隻許進不許出,免得有人報信招來其他地方的官兵。在陳敬的安排下,張舍順順當當的沒費一兵一卒,奪取了糧倉。

張舍並非善類,哪會蝸居山林一輩子,他一直的夢想就是恢複張士誠的大周政權。此人與陳友諒有一拚,不知他是如何獲得張士誠的信任的。張士誠雖然後來投靠了元朝政府卻也是形勢所*。其本性並不壞,一個善良的人絕對不會容忍一個心懷叵測的人在身邊的,這是一個不壞的人做事的原則。但是張舍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後麵的也就順理成章的放開膽子幹了。張舍取得糧倉後並沒有打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反在打家劫舍的事業上走的越來越遠。慢慢的也有了些餘糧,可以養活更多的苦難百姓加入了,而且他發現人越多買賣做得越順,餘糧也越多,也許當年的朱元璋就是受這種規律的影響才一直發奮圖強最終成就了今天的偉業,當然他手裏的糧食更是數量龐大了。就這樣鍥而不舍的發展下去,一年後,隊伍竟然擴充到五千人,由此可見人在饑餓麵前往往會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其實這也不能怪後來加入張舍的苦難百姓,沒活路的時候誰還去估計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