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偃革興文,製定文治總國策(3 / 3)

這樣抬舉虞世南,目的就是號召文武大臣學文致治,開辟社會新局麵。唐太宗君臨天下23年,共任宰相28人,除裴寂、蕭瑀、陳叔達等6人是高祖時的遺留舊相外,其他22人中,山東11人:魏征、高士廉、房玄齡、溫彥博、戴胄、馬周、高季輔、張行成、崔仁師9人為出自士族或寒族的文人。李績、張亮二人出身寒微,由軍功發跡,出將入相;關中5人:長孫無忌、楊師道、杜淹出自顯赫貴族;李靖、侯君集以軍功至高位,亦由將入相。至於岑文本、劉洎、王珪、褚遂良、許敬宗5人,均來自南族名門之後,博涉經史,多負才名,又深諳梁陳文獻典章。所以胡三省對此加以評論曰:“太宗以武定禍亂,出入行間,與之俱者皆西北驍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選弘文學士,日夕與之商榷議論,”“有是鮮有敗事”。太宗時確立的三省互相製約的中央政治製度,就是他與文士們反複商量討論、審定而成的產物,此後三省行政長官多用文人,這些文人,多數出自科舉。唐貞觀時代確立的文人執掌中樞的政治局麵,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史上文人政治的先河。此後的宋、元、明、清各朝,雖略有變動,但基本上沿用唐朝舊製,這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政治製度由門閥蔭襲製進入科舉入仕製,影響極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