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年老多病,退職讓賢之後,依然以諍諫為己任,規勸唐太宗的不足之處,至死方渝,從而博得“人鏡”、“千秋金鑒”的英名,世代流傳。
長年勞累,超負荷運轉,嚴重損害了魏征的健康。祖上曾有過的高血壓的各種症狀在魏征身上迅速反映出來,最突出的是視力模糊,使他難於正常履行職責。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魏征要求辭去職務,太宗說:“黃金當它還是礦石的時候有什麼值得珍貴的呢?全靠高明的工匠冶煉之後將它做成器具,人們才把它當成寶物。我現在把自己比作金礦,而將你比作高明的工匠。你雖然有病,還沒到衰老的程度,怎麼能就這樣告退呢?”然而,此時此刻的魏征確實病了,他常感到力不從心,早在一年前的貞觀九年(635年)就打算請辭,但恰逢太宗的父親、太上皇李淵病逝,不管太宗在內心深處對他父親的真實感情怎樣,他都必須不勝悲痛,才得稍補殺害兄弟、逼父讓位的內疚之情,同時掩人耳目。所以太宗在父親去世後,即將國家大事完全交太子承乾處理,自己則一心守喪以示傷痛;後經群臣多次請求,才勉強答應主持政務,一般事務仍由太子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征怎麼好提出辭職呢?貞觀十年(636年)正月,太宗開始主政,而魏征的健康也每況愈下,於是便在六月請辭,開始太宗不同意,經多次請求,不得已才答應免去侍中,任為特進。特進是正二品文散官,散官一般沒有具體職責,隻享有相應待遇。但魏征任為特進後,仍要主管門下省工作,具體日常行政事務他可不問,但有關國家大政方針、重要決定及判決流放以上的徒刑,都必須向他報告。另外,關於俸祿賞賜以及警衛、屬員等,都和職事官一樣,這是對魏征的特殊優待。
魏征辭去相職後,也沒能完全休息,他以帶病之軀,潛心著述。貞觀七年(633年),“五禮”修定雖已完成初稿,但由於初次修定,而且時間緊迫,難免不甚完備,太宗又下令繼續修改,令左仆射房玄齡、侍中魏征、禮部尚書王珪主持,並邀著名學者顏師古、孔穎達、李百藥等參加,使之完善。現幾年過去了,此事尚未完成,魏征即集中精力抓緊進行,僅幾個月時間終於在貞觀十一年(637年)三月定稿,名為《貞觀禮》。
《貞觀禮》共100卷,計《吉禮》61篇,《賓禮》4篇,《軍禮》20篇,《嘉禮》42篇,《凶禮》11篇,共138篇。《吉禮》用於祭祀天地、鬼神、山川,《賓禮》用於朝覲、聘問、會盟,《軍禮》用於征戰、田獵,《嘉禮》用於婚嫁、宴飲、慶賀,《凶禮》用於喪葬、災禍。吉、賓、軍、嘉、凶,合稱“五禮”,基本包括了當時政治、軍事以及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麵,成為人們活動與交際的行為準則,對社會安定影響深遠,保證了“貞觀之治”的形成。
《貞觀禮》披沙揀金,集古今禮製之大成,甚為時人稱道。魏征自始至終參與了這項工程的全過程,曆時近9年,他和王珪均以修定“五禮”得封一子為縣男,另顏師古、孔穎達、李百藥等亦因功晉爵為子。現《舊唐書》卷46《經籍上》載“《大唐新禮》(即《貞觀禮》)100卷,房玄齡等撰”。署名房玄齡因他是左仆射,地位最高,實際上他是掛名。兩《唐書》本傳均不記他有修禮事,所有修禮的人都獲賞,唯不及房玄齡,表明魏征是《貞觀禮》的真正撰著者,他為此書的撰寫竭思盡慮,作了深入研究,費了大量心血,他的研究成果,除了融合在《貞觀禮》中之外,另有他個人獨立撰著的《類 禮》20卷。魏征認為,西漢戴聖所傳授的《小戴禮記》(即收入今本《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編排混亂,不合規範,特地加以整理,將內容相同的放在一起,以類相從,刪去重複,擇善而從,采納前代學者的注釋,深思熟慮多年才完成這部著作。太宗讀罷認為很好,賜物(絹布等)100緞,命人抄寫多部賜給太子及諸王,將魏征所進原本送皇家書庫珍藏,這更表明了魏征在唐初禮製建設中的作用和貢獻。
擺脫了繁雜的行政事務,魏征得有餘力從事安邦治國的理論研究。這事他已準備多年,在主編《群書治要》時,他對前代各家各派的治國思想作了全麵考察;在主持撰寫“五代史”時,他對曆代興亡作了深刻的曆史反思;現在,他決定對貞觀以來的施政得失做係統的理性思考。這時他敏銳地發現,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口增加,國力增強,四方朝貢,周邊少數民族尊太宗為“天可汗”。文治武功的成就,使太宗逐漸滋長了驕逸之心,特別是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後病逝後,太宗的變化尤為顯著。
長孫皇後於隋仁壽元年(601年)生,小太宗3歲。13歲與太宗結合,在共同生活的23年中,二人一起經曆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歲月的煎熬。那時太宗受到建成、元吉的夾攻,李淵和後宮對太宗多有不滿,長孫皇後小心侍奉父皇,對嬪妃恭敬順從,盡力替太宗彌縫,真正起到了內助的作用。玄武門事變時,太宗帶領將士入宮,出發時長孫皇後親自慰問鼓勵,隨從士卒莫不感動,人人意氣風發,竭力死戰,對政變的成功,起到重要積極作用。
太宗即位後,長孫氏作為皇後,格外節儉樸素,服飾用具都隻是夠用而已。自古以來,在一夫多妻家庭,妻妾們的爭風吃醋,最是難辦,許多糾紛由此而生,但長孫皇後卻毫無嫉妒之心。太宗出身貴公子,生來好色,長孫皇後對此卻很寬容,她不僅不惱怒爭吵,還主動為太宗物色美人,對此,太宗從內心感到無比溫馨。
太宗常對長孫皇後談到關於對臣下的賞賜和懲罰的事情,她總是回答說:“婦人幹政,對國家不利。我是婦人,怎麼敢過問國家大事。”太宗堅持要同她討論,她便不回答。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早就是太宗的好朋友,又由於幫助太宗登上皇位立有大功,深得太宗信任,太宗打算任命他掌管朝政,皇後堅決反對,每有空就對太宗說:“我已經身在皇宮,尊貴到極點,實在不願意兄弟侄兒們都在朝廷任事掌權,漢代的呂家、霍家敗亡,那可是深刻的教訓,特別希望你不要用我的兄長為宰相。”太宗不聽,仍用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皇後又悄悄讓長孫無忌要求辭職,太宗不得已才同意了,改任從一品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皇後才高興起來。
太宗有子14,女21,長孫皇後為他生了3男4女。長樂公主行五,因是長孫皇後所生,太宗格外喜愛。貞觀六年(632年)下嫁時,命有關部門準備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出一倍。魏征進諫說:“從前漢明帝打算封他的兒子,他說:‘我的兒子哪能和先帝的兒子一樣呢?可以按楚王、淮陽王的一半封賜。’前代史籍都把這事作為美談。天子的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實在因為比公主地位尊貴。感情上雖然可以有親疏的不同,但禮儀上同為正一品就不應有等級的差別。如果讓公主的禮儀超過長公主,道理上恐怕講不通,希望陛下考慮。”太宗認為這意見很好,就把魏征所說的話告訴皇後,皇後很感歎地說:“曾經知道陛下您敬重魏征,可一點不了解原因,今天聽到他的諍諫,原來是他能以禮義使人君克製自己的感情,真是一心為國的忠良之臣啊!我和陛下剛成年便結為夫妻,承蒙您以禮相敬,情深義重。但我每當進言,也要先看您的臉色,還不敢輕易冒犯您的威嚴,何況作為臣下,感情疏遠,等級森嚴呢?所以韓非稱勸誡帝王是難事,東方朔也說這事很不容易,確實是有原因的。忠言逆耳利於行,對國君來說最為緊要,采納忠言國家就太平,拒絕它朝政就將混亂。真誠希望陛下仔細考慮,那天下百姓就萬分幸運了!”於是請求派宮中使者帶了500匹帛,到魏征家裏去賜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