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政變未遂,即告流產。事敗之後他對太宗說:“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認為承乾的話也有道理。若立魏王泰,便表明儲君的地位可以靠謀求而得到,很可能影響到其他諸子而導致互相攻殺。若立了魏王,承乾和晉王李治都將難以活命。在長孫無忌等人的支持下,太宗改立嫡三子晉王李治為太子,這場廢立風波才被宣告結束。
參加承乾政變的侯君集,原是秦王府的僚屬。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他是重要謀臣之一,後來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在平定高昌的戰鬥中,又立下了汗馬功勞。隻因攻下高昌後私取財物,曾被太宗詔令下獄,從此“誌殊怏怏”,直至慫恿承乾謀反。承乾事敗後,侯君集被斬決,籍沒其家。據說在杜正倫被貶之後,承乾曾派侯君集給他送過金帶,因此,杜正倫遂被流配。
侯、杜的案件,株連到了已故的魏征。因為他曾以“才任宰相”推薦過他們二人,故當這二人獲罪以後,有人便趁機攻擊魏征“阿黨”,又說他曾經錄寫了前後諍諫言辭往複,給史官看過,等等。太宗由此對魏征產生了懷疑,解除了公主與魏征長子叔玉的婚約,派人推倒了自己親手所撰、親手所書的墓碑,對魏征家人的照顧也就淡薄了。
魏征曾不厭其煩地反複提醒過唐太宗,不要偏聽讒言,胡亂猜忌臣下。但未曾料到,所擔心的事情竟這樣突然降臨在他的頭上。下葬不滿4個月,就橫遭停婚、撲碑之禍,真是一個大悲劇!
釀成這一悲劇的原因,自然與當時的政治背景不無關係,但讒言告訐起了重要作用,則是不容置疑的。唐太宗原來“兼聽則明”,使企圖離間君臣關係的讒佞之徒無機可乘。但自廢立太子風波之後,他開始猜忌臣下,誅殺功臣,讒人乘隙而入,“毀短百為”,竟使與太宗關係非同一般的魏征也未能幸免,的確發人深思!
貞觀十八年(644年)冬,唐太宗不顧大臣的勸阻,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直至次年秋天才班師回朝。這次禦駕親征,曠日持久,雖然俘獲了許多人口,但並未達到目的,將士死傷十分慘重。太宗深為懊悔,惆悵地說:“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沒等回到京師,即把魏征的家屬召到途中的駐所,賞賜慰問他的妻兒,並且以少牢祭祀了魏征的陵墓,重新樹立了墓碑,厚待魏征的家人。魏征蒙受的不白之冤,終於由太宗的醒悟而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