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平生致力於朝綱肅正,吏治清明,不遺餘力地反對“告訐”,臨終之前,猶留下“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的遺言。唐太宗頭腦比較清醒,頗能兼聽納下,以杜讒邪。特別在貞觀初期,他打擊讒人告訐,態度是相當堅決的。一些人多次造謠中傷,誣告魏征,都未能得逞。盡管太宗後來有所退步,但他和魏征始終保持著君臣加摯友、君臣加師友的密切關係。
魏征死後,唐太宗給以很高的榮譽和許多特殊的待遇,把他譽為“人鏡”,追思不已。一些人妒火中燒,“毀短百為”。對於這些讒言,太宗開始根本就不聽。日子久了,聽得多了,也難免不為所動。特別是魏征死後,朝中的大背景發生了較大變化,廢立太子的一場風波株連到了魏征,竟導致了太宗對魏征的信任發生動搖。
如前所述,魏征等人出於維護唐王朝政局安定的目的,堅決反對廢太子承乾而立魏王泰。太宗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暫且放棄了廢長立次的企圖,並且讓魏征做了太子太師,同時又加強了對太子承乾的教育,以觀後效。他曾向太子左庶子杜正倫交了“底”,對杜說:“我兒疾病,可事也。但全無令譽,不聞愛賢好義,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若教示不得,須來告我。”杜正倫本是一個直言敢諫的良臣,少善屬文,隋時與其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隋代舉人秀才總共隻有10餘人,正倫一家就出了三個秀才,甚為當時稱美。貞觀元年,魏征表薦正倫“以為古今難匹”,於是擢授兵部員外郎,因諍諫深受褒獎,遷中書侍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爵南陽縣侯,“出入兩宮,參典機密,甚以幹理稱”。杜正倫聽了太宗的囑咐以後,更加盡心盡力地勸諫太子痛改前非。但是承乾根本聽不進去,正倫無奈,便把太宗的話說出來,“冀其有懼,或當反善”。不料承乾卻“抗表奏聞”,從而加劇了李氏父子之間的矛盾。太宗遷怒於杜正倫,把杜正倫貶為穀州刺史,又改為交州都督。
魏征病逝後,太子承乾“悲不自勝”,他所期寄的一線希望破滅了。眾親信慫恿他謀反,三月,承乾與同謀者“皆割臂,以帛試血,燒灰和酒飲之,誓同生死”。密謀引兵攻入西宮大內。正當他們策劃發動政變之際,唐太宗第五子齊王佑在山東齊州率先發動了叛亂。承乾自鳴得意地對其親信紇幹承基等人說:“我宮西牆,去大內正可20步耳,與卿為大事,豈比齊王乎!”但是,齊王佑的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紇幹承基因與齊王案牽連被捕入獄,便告發了承乾謀反一事。唐太宗立即采取措施,廢黜承乾為庶人,處理了他的同謀者,漢王元昌(太宗弟)賜死,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開化公趙節(高祖女長廣公主之子)、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皆伏誅,太子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等,以不能諍諫而被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