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乾隆——太上皇的獨角戲(3)(2 / 2)

唐順宗即位,病喑,乃立廣陵王純為皇太子,命權勾當(擔當)軍國事。明年,立為皇帝,是為憲宗,而順宗稱太上皇。元和元年,憲宗上尊號曰:“應幹聖壽太上皇”。

宋徽宗宣和七年,以金兵之逼,先命皇太子為開封牧,尋詔皇太子嗣位,自稱道君皇帝,太子即位,是為欽宗,尊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靖康元年,徽宗避金兵至鎮江府,金兵退,還京師,明年,金人以二帝北行。

宋高宗自元懿太子薨,訪太祖子孫“伯”字行內者育於宮中。紹興二年,得伯玖,賜名瑗,後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為皇子,更名瑋。三十一年,金海陵入寇,瑋從高宗至金陵。已而海陵被弑,金兵退,高宗自金陵歸。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改名(慎)。高宗久有傳位之意,至是乃降禦劄:“皇太子可即位,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遣中使召太子入禁中,太子趨避殿側,高宗勉諭再三,於是高宗出禦紫宸殿,宰臣奏事畢,高宗還宮,百官移班殿門外,拜詔畢,複班殿廷,內侍掖太子至禦榻前即位,是為孝宗。孝宗是時猶側立,不敢坐,內侍扶掖至八九,乃略坐,宰相率百官稱賀,孝宗遽興,宰相升殿固請,孝宗愀然曰:“此大位,恐不克當。”高宗即駕往德壽宮,孝宗步送出祥曦門,冒雨掖輦,至宮門不止,高宗麾謝再三,令左右扶還,顧曰:“吾付托得人,無憾矣!”自是每五日一朝德壽宮,百官月兩朝。高宗誥:“每月四朝。”孝宗上高宗尊號曰:“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孝宗終身備極孝養,兩宮無纖毫閑隔。至淳熙十四年,高宗崩,年八十一,凡為太上皇帝者二十四年。孝宗行三年之喪。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詔:“自今禦內殿,令皇太子侍立。”十六年二月,詔:“傳位皇太子,以德壽宮為重華宮。”是日,孝宗吉服禦紫宸殿,行內禪禮,百官稱賀畢,內侍請太子坐,太子固辭,內侍扶掖,乃即位,是為光宗。光宗是時微坐複興,丞相率百官賀禮畢,樞密院奏事,光宗仍立,聽班退。孝宗反喪服,禦後殿,光宗侍立,尋登輦,同詣重華宮,光宗還內,上尊號曰:“至尊壽皇聖帝”。

宋光宗紹熙四年七月以後,因疾不能朝重華宮,明年,孝宗疾甚,光宗仍不能朝,孝宗崩後,亦不能過宮行喪,乃立子嘉王為皇太子。趙汝愚密請太皇太後於禫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為太上皇。至日,眾官扶太子入素幄,披黃袍,太子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須臾,催仗訖,百官班定,內侍扶掖,乃即位,是為寧宗。寧宗詔:“建泰安宮以奉太上皇,自是五日一朝。”尋詔:“以秋暑,太上皇未須移禦,即以寢殿為泰安宮。”上尊號曰:“聖安壽仁太上皇帝”,慶元六年崩。

明英宗土木之變,陷於也先,皇太後諭立皇長子見深為皇太子,命郕王(英宗弟)輔之,代總朝政。後議者謂時方多難,宜立長君,皇太後亦遣太監金英傳旨郕王,宜早正大位。於是郕王即帝位,是為景帝。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後也先送英宗歸,景帝奉迎之,禮甚簡,將至京,始備法駕於安定門外,英宗自東安門入,景帝迎拜,英宗答拜,各述己意,遜讓良久,乃送英宗於南宮,群臣就見而退。後群臣請朝英宗萬壽聖節及元旦,景帝皆不許,已又廢太子見深為沂王,而立己子見濟為皇太子,又殺侍英宗之太監阮浪等。皇太子見濟尋卒,禦史鍾同等請複儲,皆被杖,並伐南城中高樹,英宗危甚。及景帝不豫,石亨、徐有貞等迎英宗複位。

以上皆曆代太上皇故事。

北朝諸君固無足道,唐、宋則名分典禮各著稱史冊。然洪容齋謂:“唐四君:順宗以病不能臨政;高祖以秦王殺兄弟;明皇幸蜀,太子擅立;惟睿宗傳位,發於誠心,然至先天二年,太平公主被誅之明日,始盡行歸政,則猶有不得已者。惟宋高、孝兩朝,為千古所未有雲。”此固確論也。然南宋國僅偏安,嗣君又非親子,究不得為大全。

惟我高宗純皇帝,當大一統之運,臨禦六十年,親傳寶位,猶時勤訓政,享年至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禪後,極尊養之,誠無一日不親承色笑。視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數焉。然則兩宮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備,真開辟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然帝非漢人,亦不得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