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帝,本漢高祖有天下後,奉其父太公之稱,非太公有天下傳於子而有是稱也。漢書高帝詔曰:“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今公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尊號,今上太公‘“太上皇’。”蔡邕曰:“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顏師古曰:“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政治,故不曰帝也。又三國誌王肅議曰:‘漢總帝王之號,號曰皇帝,有別稱帝,無別稱皇者。高祖時,其父見在,而使稱皇,則皇是稍輕者也。’裴鬆之注:‘漢祖尊其父為皇,其實貴而無位,高而無民,比之於帝,實稍輕也。’其以天下傳子而稱太上皇帝者,各史所載共十四君,今記於左:按左傳:‘晉景公有疾,立太子州蒲為君,會諸侯伐鄭。’史記‘趙武靈王傳國於子惠文王,自稱主父。’此實內禪之始,然未有太上之稱,故不列也。他如晉司馬倫遷惠帝於金墉城,號曰太上皇。唐高祖立隋代王侑,尊煬帝為太上皇。此皆僭亂革易時事,名同而實異,更不可列入內禪之內也。
呂光(後涼)即天王位,年號龍飛,在位十年,以老病,立子紹為天王,自稱太上皇帝。
後魏(北魏)獻文帝即位後,雅薄時務,常有遺世之心,在位七年,年十七,即內禪。使太保陸馥、太尉源賀奉皇帝璽綬冊命皇太子升帝位。(是為孝文皇帝,時年僅五歲)群臣奏曰:“昔三皇之世,淡泊無為,故漢高祖尊其父曰太上皇,不統天下。今皇帝幼衝,萬幾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帝乃從之,遂徙居崇光宮,采椽不斲,土階而已。國之大事,仍以奏聞。孝文帝每月一朝崇光宮,後改稱寧光宮。其後討蠕蠕、拾寅等事,獻文帝仍躬禦戎車。承明二年崩,年二十三。
北齊武成帝即位五年(年二十八歲),以天文有變,太史奏當有變易,祖珽乃上表言:“陛下雖貴為天子,未是極貴,按春秋元命苞‘乙酉之歲,除革舊政。’今太歲在乙酉,宜傳位東宮,應天道。”乃上魏獻文帝禪子故事,帝從之。乃傳位於皇太子緯,是為齊後主。(時年十歲)大赦改元,百官上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仍以奏聞。然是時,武成帝仍往來晉陽、鄴都,凡除拜生殺,仍自主之。後主天統四年崩,凡為太上皇帝四年。
後主緯,隆化二年(時年二十一),自晉陽戰敗回鄴,以周師日逼,乃傳位太子恒(時方八歲),改隆化二年為承光元年,尊後主為太上皇帝。後主先走青州,幼主亦東走,又禪位於任城王湝,以太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守國天王,不數日,父子俱為周所執。
後(北)周宣帝以大象元年(時年二十一),傳位於皇太子衍(時年七歲),詔曰:“朕以寡薄,隻承鴻緒,上賴先朝得一之跡,下藉群後不二之心,興隆國本,用宏天曆。皇太子衍,地居上嗣,正統所歸,遠憑積德之休,允協無疆之慶。朕今傳位於衍,乃睠四海,深合謳歌之望,傳子一人,高蹈風塵之表,萬方兆庶,諒朕意焉。”於是自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皇帝衍稱正陽宮,朝廷政事,仍宣帝處分。大象二年崩,年二十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乃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是歲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新唐書本紀書法如此,但言:“皇太子即位”,而不言“高祖傳位”,以見其迫於勢之不得已也。以下皆唐書。)
唐睿宗在武後時已立為帝,後中宗歸為帝,睿宗仍為相王。中宗為韋後及安樂公主所弑,韋後臨朝,臨淄王隆基(睿宗子)率兵討亂,誅韋氏及安樂公主,於是睿宗即皇帝位,立臨淄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立為皇帝聽小事,自稱太上皇聽大事。明年詔歸政於皇帝,是為玄宗。
唐玄宗享國既久,嚐欲傳位於太子,楊國忠等甚懼,使楊貴妃銜土祈哀,乃不果。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反,帝避亂至馬嵬,太子從行,父老請留太子討賊,帝許之,遣壽王瑁及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治兵於朔方。因裴冕、杜鴻漸等請,遂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尊玄宗為上皇天帝,遣使奏聞,玄宗遣韋見素、房管、崔渙奉皇帝冊至靈武。肅宗複兩京,至德二載,迎玄宗歸至鹹陽,備法駕於望賢驛,玄宗禦樓,肅宗紫袍,望樓拜舞,玄宗降樓,撫肅宗,肅宗泣辭黃袍,玄宗自為衣之,肅宗伏地固辭,玄宗曰:“天下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殘齡,即汝之孝也。”肅宗乃受,玄宗居興慶宮。幹元元年,玄宗入禦宣政殿,授肅宗傳國受命寶及符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肅宗又上玄宗尊號曰:“聖皇天帝”。上元元年,肅宗病,李輔國矯詔遷玄宗於西內。寶應元年,玄宗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