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平之戰

後周的建立,宣告了自後唐以來中原地區連續由沙陀等外來民族將領為皇帝的王朝的終結,意味著又一次由漢人皇帝進行統治的王朝的恢複。郭威是一個標準的武人,但卻重用李穀等有才能的文人官僚,製定了一係列減輕人民負擔、恢複農業生產的政策。他自己就曾說過:

朕起於寒微,備嚐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

對此,他的確比較注意節儉,戒除奢侈。所以,雖然他在位隻有三年,但在此期間,中原社會漸漸恢複了平靜,社會秩序也日趨安定,過去流往江南等地的人口,又重新回到了原處。

郭威死後,他的養子柴榮繼承了帝位,這就是被稱作五代第一名君的後周世宗。當時,周世宗三十四歲,正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隻是,此時他還並不引人注目,大臣們對他的才能還不了解。但周世宗一即位,就經受住了巨大的考驗。在山西獨立稱帝的北漢劉崇,看準後周帝位交接這一政局不安定的時機,在契丹的援助下,率領軍隊大舉入侵後周。消息傳來,世宗立即決定親征。但是朝廷大臣中,多數人認為,敵人來勢凶猛,應該持慎重態度,反對世宗親自出征,其中四朝元老馮道的態度最堅決。大臣們反對的理由是,皇帝年輕,缺少戰鬥經驗,而北漢、契丹的軍隊又聯合行動,對後周的形勢十分不利。然而,這對於血氣方剛的周世宗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大臣們的反對,反而更堅定了他的鬥誌,他決心徹底打掉藐視自己、膽敢入侵的北漢劉崇的囂張氣焰。於是,他力排眾議,毅然親自出征。後世史家認為,假如世宗聽從群臣意見,優柔寡斷,畏縮不前,後周很可能重蹈後晉的覆轍,被契丹滅掉。

在世宗的督促、激勵下,後周軍隊迅速地向北行進,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與北漢軍隊遭遇。後周軍隊分左、中、右三路分列布陣。但戰鬥一開始,右路軍一觸即潰,指揮員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帶領騎兵望風而逃,步兵則丟棄武器投降了北漢。情況十分嚴重,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後周軍隊。在危急關頭,世宗率領侍衛部隊親自上陣督戰,“躍馬突入敵陣”。在世宗臨危不懼的精神鼓舞下,將士們奮不顧身,爭先恐後地衝進北漢軍隊的陣營。這時,還是禁軍殿前軍的一名將校、負責禁衛周世宗的趙匡胤,也大叫著“國家安危,在此一舉”,躍入敵陣,奮力拚殺,把敵軍陣營衝得七零八落。這樣一來,形勢大變,後周軍隊士氣大振,奮勇直前,北漢軍隊全麵崩潰,劉崇慌忙逃回晉陽。契丹派來的增援部隊,看到後周軍隊勇猛頑強的戰鬥情形,不禁膽怯起來。結果,不戰而退,撤回本國去了。這次以後周大獲全勝而結束的戰役,曆史上稱為“高平之戰”。正如王船山在《宋論》中指出的,這是一場關係到後周生死存亡的大決戰。

二、禁軍的整編

高平之戰,周世宗憑著堅強的意誌,經受住了巨大的考驗,越發增強了當皇帝的自信心。而通過這次戰鬥,他的威望大大提高,朝廷上已經不再有公然反對他的人。在鞏固了皇帝的地位以後,周世宗的下一個目標,是實現統一中國的夙願。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必須強化軍隊。當時,直屬皇帝的軍隊就是禁軍。在每個王朝滅亡以後,新成立的王朝也把禁軍接替過去,由於士兵不加淘汰,長期留任,年複一年,年老體弱的越來越多,又非常驕橫傲慢,不聽上司的命令,一旦發生戰爭,遇到敵人,還未交戰,不是臨陣脫逃,就是棄槍投降。對禁軍的這些弊害,世宗在高平之戰一開始就深有覺察,一回到都城,他就立即著手整頓禁軍。世宗曾對侍臣說:“百戶農夫未能贍一軍士,且兵在精而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軍升在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於是對禁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罷免淘汰年老體弱之人。另外,為了削弱軍閥的實力,改變勇猛的士兵都被各地藩鎮雇傭的情況,世宗下令把天下勇壯之士召募到都城,選擇其中最優秀者,特別編成一軍,稱為殿前諸班,統領指揮這支軍隊的將領叫殿前都點檢。擔任這次選拔殿前諸班兵士的,是在高平之戰中立了大功,升任為殿前都虞候的趙匡胤。這樣,直屬皇帝的禁軍,從原有的侍衛馬軍、侍衛步軍加上最精銳的殿前諸班,成為一支“近代無比”、“所向無敵”的強大軍隊。這一稱作“三衙”的三軍禁軍製度,後來完全被宋代所繼承,成為支撐君主獨裁體製的堅強柱石。

三、佛教團體的整頓

周世宗在對軍隊進行改編後,接著實施的一項政策,是大規模地整頓佛教團體,製定佛教團體規則。佛教在隋唐時期十分興盛,唐末武宗時期,由於受到“會昌廢教”的巨大打擊,除了南方的禪宗外,其他地方的佛教每況愈下,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佛教團體依然繼續膨脹,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尤其是法律給予僧尼具有免除徭役的特權,農民們為了逃避徭役,紛紛入寺為僧。那些逃亡的士兵,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以及犯了罪的人也都把寺院作為藏身之地。因此,假冒的、濫竽充數的僧尼數量急劇增加。顯德二年(955)五月,世宗命令對這些佛教團體進行大整頓,對那些不在朝廷敕額內的寺院,全部停廢,嚴格禁止隨便剃度為僧;一定要出家的,必須經過父母親同意。另外,在出家當僧尼時,建立嚴格的受戒製度;又在州縣的治所,每年對僧尼造冊登記,掌握僧尼的數量。采取了這一係列措施的結果,保存了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寺院,停廢寺院三萬零三百三十六所,登記在籍的僧人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人,女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人。據估計,當時被勒令還俗的僧尼不下幾十萬人。緊接著,同年八月周世宗又發布了民間佛像等銅器在五十天內一律輸官的命令。如前所述,當時軍隊的士兵都是雇傭兵,要保持強大的兵力,必須給將領士兵以充足的供應和賞賜,這就要有足夠數量的金錢。但是,唐末以來,曆代王朝常常苦於銅錢不足。為了使銅的實際價值高出銅錢的麵額,很多人把銅錢熔化製成器皿或佛像出售以獲取暴利,這使貨幣更加不足。於是,世宗頒布了回收銅器的政策,把銅器、銅像收集起來改鑄成銅錢,其中數量最多的是佛寺中的佛像。世宗毅然決定銷毀佛像鑄錢的做法,在朝廷上下引起強烈反響,很多人表示反對。對此,世宗在與侍臣的一次談話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