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雖然包含了軍事學的各個方麵,但是關於進行和指導戰爭的論述,則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其他各個方麵,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孫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中卷有《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形篇》、《行軍篇》;下卷有《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孫武研究軍事是從研究戰爭入手的,對於戰爭的看法,孫武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武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在戰前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訃”(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作全麵的分析比較,這樣“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就是孫武“知彼知己”,綜合分析對比敵我力量的“廟算”知勝的思想。

孫武提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要求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唐朝著名軍事家李靖,在《李衛公問對》中就曾經說過,古代兵法千章萬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武認為,隻有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才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孫武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還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武認為,要使敵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形勢,就要采取“動敵”“示形”即主動擺脫敵人,尋機殲滅。

孫武說:“兵無常勢”,如同“水無常形”一樣,隻有“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才可以說用兵是入了“神”。孫武所說的靈活多變的作戰指導,主要表現在正確使用兵力和靈活多變的戰法兩個方麵。

在正確使用兵力方麵,他要求戰爭指導者要“識眾寡之用”,要根據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戰術。

在戰術運用上,孫武主張“奇正”多變。他認為,雖然打仗的一般規律,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但是奇正之變,是變化無窮的。他要求戰爭指導者,戰術要靈活多變,計謀要不斷更新,使敵人無法識破軍事部署上奧妙之所在。這樣才能穩操勝券。

孫武在《孫子兵法》開卷的《計篇》中,把“智信仁勇嚴”的良將,以及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精兵,看作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是達到“全勝”的根本條件。

孫武關於爭取戰爭“全勝”的種種論述,無一不同賢良將帥的指揮才能和精神素質有關。因此,他對將帥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歸納起來就是“智信仁勇嚴”五條:“智”,多謀善斷:“信”,賞罰互信:“仁”,愛護士卒;“勇”,勇敢堅定;“嚴”,法令嚴明。

孫武認為,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軍隊,是奪取戰爭“全勝”必不可少的條件。

《孫子兵法》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兵書,孫武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和應用,它是我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曆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