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偉大的統治者慈禧太後(21)(2 / 3)

14日早晨,朝庭發布了一道以光緒帝名義擬定的詔書,其中描述了8月以來光緒帝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命各省總督推薦技術高明的郎中到宮中為他診治。“但是他們的藥方並未奏效……光緒帝依然病痛不斷,呼吸不暢、胃絞痛、腰腿疼痛、食欲不振。當光緒帝活動時,便會呼吸困難,氣喘、咳嗽。除此之外,還伴隨著顫栗和高燒,使得光緒帝難以入眠,體力漸漸不支。我們為此十分焦慮,現在各省總督、巡撫被命令尋找技術高明的郎中,不論他們是否有官銜,他們都可進京。如果他們當中有人治好光緒帝,那麼他們將會獲得無限的榮耀,推薦醫生進京的官員也將得到嘉賞。”

但這些“技術高明的郎中”再也沒有展現他們才華的機會了。根據第二天各國公使收到的以溥儀名義發布的照會我們得知:在14日下午5點至7點之間,光緒帝“龍禦歸天”了。晚上,朝庭又發布了一道詔書,光緒帝生前並未留下一個子嗣,“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作為同治帝後人,自然也應繼承光緒帝皇位。”

“溥”字輩作為“同治帝之子”是非常不合乎常理的,但是1875年,慈禧太後將“載”字輩的載湉推上皇位時,這一切便解釋得通了。慈禧太後12日與軍機處商議時,另一“溥”字輩皇位候選人溥倫近來的進步倍受青睞,也有很大希望奪得皇位。但作為光緒帝兄弟的醇親王似乎更受慈禧太後喜愛,後來慈禧太後還讓醇親王到她病榻前,並告訴他,她不僅不討厭他(因為慈禧太後沒有將醇親王之子許配給她的親信榮祿之女,被醇親王誤以為慈禧討厭他),而且還為他兒子的將來鋪好了路。

此時的溥儀隻有五歲,距他成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而醇親王必然將要接過慈禧太後的班,作為攝政王,為其保駕護航。在皇上尚未成年的這一段時間裏,在攝政王的輔佐之下,才能穩固江山。如果是溥倫繼承皇位,則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時候,雖然醇親王在人們眼裏是膽小怯懦之人,但他對於未來還是滿懷希望的。

隨著光緒帝的駕崩,一個時代隨即落幕。讓光緒帝一生飽受摧殘的罪魁禍首慈禧太後,在光緒帝駕崩後不到24小時,也駕鶴西去了。11月12日時,慈禧太後全身就已經嚴重的麻痹,甚至連臉上的肌肉都難以控製。太醫們一直奮力救治她,但她心裏已清楚,自己的最後一刻很快就要到來了,在光緒帝駕崩的時候,慈禧太後的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但是隨著14日晚一道另立新君的詔書的發布,對於慈禧太後的身體狀況,人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但第二天早上,病痛又卷土重來,慈禧太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從她給新君的一份詔書中可看出慈禧在彌留之際的心境。這份詔書具體內容如下:

“此時,我已病入膏肓,我知道我將不久於人世。從此以後,朝中所有事物交由攝政王處理。當遇到重大問題之時,攝政王應與新任皇太後裕隆商議。”

在發出這份詔書後,慈禧太後很快便不省人事,15日下午3點,慈禧太後駕崩,她所留下的還有一份給所有大清子民的告別信:

“我此生最大榮耀就是在鹹豐帝駕崩後收到立載淳為君的詔書。我的兒子同治帝載淳在舉國叛亂不斷之時,登上了帝位。那時,太平天國起義、撚軍叛亂、貴州叛亂輪番來襲,嚴重擾亂了大清的秩序。沿海各省陷於慌亂之中,而當地人民也被巨大的困難和窮苦包圍。與東宮太後慈安一道,我們扛起了朝廷的重擔,為朝事日夜操勞。遵照鹹豐帝生前指示,在我倆與各地官員和軍隊的通力協作下,努力確保了這些地區的和平。在朝中,我舉賢納才,悉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平複了飽受洪水和饑荒危害的大清子民的痛苦。在老天的眷顧之下,叛亂終於平息,大清又回歸了和平。

同治帝駕崩之後,光緒帝繼承其位,但在這時國家形勢仍然嚴峻,人民飽受苦難折磨。在內憂外患不斷,災難從未停息的情況之下,理應由我承擔起改革的重擔。在我發布立憲詔書的前一年,我就已經說過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幸運的是,我一直身體安康,精力充沛。但不曾想到,自從今年夏天以來,我時常感覺不適。然而,國事繁忙,我無法停下來休息。漸漸地,我開始失眠,胃口也不太好,直到我身體徹底垮掉的那天,我從未休息過一日。

在光緒帝病危的這段日子裏,我更是悲傷不已。我再也無法振作起來,而這時我的身體狀況也十分糟糕了,恢複原狀的希望也已全部破滅。

現在,國家正處在緩慢地變革之中,而新君仍然年幼,還需要指導與幫助。攝政王和大臣們必須協助新君,以穩固大清根基。

新君必須忘掉悲傷,孜孜以求,讓大清傳統發揚光大。這也是我迫切希望的。對我的哀悼有27日便足矣。請將這份詔書公之於天下,讓所有大清子民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