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偉大的統治者慈禧太後(23)(1 / 3)

盡管對於慈禧太後的政治才能並不是所有人都欣賞的,但是反對她的曆史學家都不得不承認,慈禧太後所推行的政策大多數都是成功的,即使在人們看來是非常瘋狂的與義和團聯合的時期。慈禧太後做決策的指導思想主要是突然襲擊、攻其不備的機會主義,雖然不是人人都讚同,但她確實是救了中國。光緒帝一心救國,厲行改革,雖然成效有限,但也使得西方人等待中國解體的願望破滅。在慈禧太後去世後,關於“中國解體”的傳聞也甚囂塵上。

毫無疑問,慈禧太後是幸運的,雖然遭受非議,但仍然緊握大權。這不僅在於慈禧太後的機智靈敏,還在於她對不同意見不同派別人的合理利用,而又是誰給予了慈禧太後最大的幫助呢?這些人正是慈禧太後親自挑選來幫助她管理朝政的人。而這些人之間並不是朋友關係。改良派、溫和派、保守派共同聚集在一起,隻為了協助慈禧太後服務中國,維護中國完整、統一。

關於慈禧太後早期對中國進行內部改革的態度此前已經談論多次了,這裏便不再贅述。1898年,她憎恨改革,不久之後,又突然宣布要進行改革。因此,外國人此前說她不是一個真正的改革者,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雖然她怒斥康有為,禁止報刊自由言論,但與全國上下許多麻木不仁、反應遲緩的人們相比,慈禧太後內心還是開明進步的。如果把她對康有為的反對以及1902年後她所推行的令人驚歎的新政結合起來看,我們無法相信慈禧太後真的是那個耐心等待時機成熟、在人們覺醒提出改革要求後才推行改革的人。在1898年時人們並沒有覺醒,並沒有改革的訴求,因此光緒帝才會遭遇反對。而義和團在1900—1901年間的慘敗卻讓公眾情緒產生了可喜的變化,這也促使慈禧太後開始著手去推行一場真正的變革。這也使得在康有為之後的改革者受到了慈禧太後的關注,我們隻能說,曆史真的是會戲弄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類似於光緒帝企圖在三個月內把極端頑固的保守派變為開明進步的改良派的這樣不切實際的詔書發布了。中國所需要的正是慈禧太後這樣的改革者。正如慈禧太後在詔書所說“開始一場循序漸進的變革。”而如此循序漸進的變革自然會給中國帶來利處多多?。在了解慈禧太後進行新政的基礎是多麼的堅實之後,在慈禧太後帶領著所有大清子民在改革之路上前行時,難道我們還能否認她的真誠嗎?

在慈禧太後在世的時候,宓吉先生在《英國人在中國》中對其性格特點進行了精辟的總結。他說:“慈禧太後目標明確、意誌堅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並且能夠坦然麵對各種挫折……如果她顛覆千年傳統,違背倫理綱常所推行的變革能夠成功,那麼我們必須承認,她是一個成功的女性。”

這些便是慈禧太後的優點,也許有人會更願意把這稱為慈禧太後的魅力,不論是慈禧太後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不會否認她的機智靈敏、圓滑老練,在一些西方人所寫的書中我們可以找到大量慈禧太後機智靈敏、圓滑老練的例子。

接下來我將講述一個關於慈禧太後的故事。

1882年年初,李鴻章的老母親身患重疾,而李鴻章由於公務繁忙,一直沒有回到家鄉看望老母親,因此李鴻章向慈禧太後請假,希望能夠回去見老母親一麵。慈禧太後批準了,還賜給李鴻章八盎司人參帶回家給老母親?。但不幸的是,在李鴻章回到家前,他的老母親就駕鶴西去了。隨後,李鴻章打算為母服喪戴孝27個月,並向慈禧太後遞交了辭呈,辭掉內閣大臣和總督的職務。慈禧太後並沒恩準他的辭呈,而是在回複說,隻允許服喪戴孝100天,100天後回朝複命。慈禧當時是這樣勸服李鴻章的:“對於母親而注釋:①6月27日,在回複一份關於建議加強中西對話,在中國推行憲政的奏折中,朝廷對變法給予了肯定,並嚴厲地指出,變法時間不得少於九年,因為在大清推行憲政的時機還未成熟。② 在慈禧太後去世前一個月,當聽聞袁世凱身體抱恙時,也將人參賜給了他。實際上,慈禧太後很樂意賜予他人中藥。1888年,清軍到海南鎮壓原住民暴亂時,聽聞當地的惡劣天氣讓全體官兵感到不適,她便賜予他們十大盒“靈丹妙藥”。言,隻有兒子服務於國家,為國家鞠躬盡瘁,才能安慰她在天之靈。”

1900年,袁世凱母親去世時,慈禧太後麵對同樣的情況,也是同樣的處理辦法。

若不是慈禧太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冷酷無情地對待光緒帝,也許在她的子孫後代眼裏,她一直都會是一個滿懷柔情的長輩,而那些外國女士也會在接觸過慈禧太後後給予其正麵評價。她的親戚也不會抱怨她忙於朝事而忽略了他們,尤其是她的侄女們。她為她的侄女們牽線搭橋,安排了美滿的婚姻。與此同時,慈禧太後對格格們也關懷備至,例如,慶親王的女兒們,她常常對她們噓寒問暖,同時,她還收養了恭親王的女兒,給予其尊貴的身份。慈禧太後還把一些寡婦收為她的侍從,這雖然嚴重違背了滿漢傳統,使慈禧遭受到強烈攻擊,但慈禧的堅持使得這些寡婦擁有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在閱讀了幾個外國觀察家對宮廷生活描述的第一手資料後,我發現越來越難以判斷謠言中那個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後的真實麵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