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百代詞祖,獨創詩風(1 / 1)

李白的詩歌,並不遵循詩歌的範例,而是自我創作,不拘詩歌的韻律,天才絕倫。有些詩歌,打破詩歌創作的傳統,隨心所欲,詩歌字數也不嚴格遵守詩歌的規律,長短不一,錯落有致,而且詩的表達頗具詞意,它似詩似詞,又亦詩亦詞。這是詩歌在向詞過度。因此李白的這些詩歌,表達了詩歌向詞轉化的一個方向。

李白的詩歌最像詞的是《三五七言》:“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烏棲複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這首詩的詞曲均為李白所創,詩表達了難以控製的相思之情。這首詩的表達方式與宋代詞具有相似性。白居易、劉禹錫、溫庭筠等人的詞,也是繼承了李白詞的創作,從而在中唐時代使詞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李白的詩歌,類似詞的還有一些,如《登高丘而望遠海》《戰城南》等,這些詩歌,無論從表現方式,還是從詩歌的韻律來看,從神韻上看,都具有宋代詞的特點。所以,將李白的詩歌稱為百代之詞祖,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表現方式比詩歌更加靈活多樣,所涵蓋的內容更加豐富,傳達的感情更加生動傳神,更能打動人心。由於詞在客觀上具有比詩更加靈活更加自由更加豐富的內涵,因此更適合李白要求自由表達的創作思想和觀念。所以,李白在詩歌創作中,出於表達的需要,不自覺地向詞方麵轉化,從而造就了李白詩歌向詞方麵傾斜的特點。

由於李白的詩歌學習民歌的特點,創作了大量的樂府詩歌,所以李白所創作的詩歌接近民歌,必然要求李白的詩歌更加具有民歌的特點,而民歌因為其表達方式的靈活多樣,更加帶有詞的特征,所以李白詩歌帶有詞的特征是必然的。這是李白學習民歌的結果。

另外,由於李白學習屈原的詩歌創作,對騷體多有模仿之作,如《遠別離》《鳴皋歌送岑征君》等詩,由於學習屈原的詩騷,因此詩歌明顯帶有詞的特征。這為宋代的詞開創了範例。

李白對詞的創造,體現了他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一方麵由於他在詩歌上的傑出成就,他將浪漫主義詩歌推到了無與倫比的頂峰,另一方麵他開始看到了詩歌的體製對於內容表達所帶來的局限性,要求從詩歌的體製上有所突破,所以在詩歌的表達上不拘泥於常規,天才獨創,以他巨人式的創造力終於突破了詩歌原來的表達方式,並以新的表達方式得到了世人的承認。這是惟有李白這樣的文化巨人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是其他人,不一定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所以說,李白在文化上的貢獻不僅僅是詩歌的,而且在詞方麵,也起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開拓者的重要作用。

李白成為百代詞祖,這或許是文學曆史發展的必然。因為曆史到了盛唐時代,文藝高度繁榮,要求百花齊放,同時也要求在詩歌的形式、內容等方麵進行創新。李白作為盛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不斷在詩歌的形式、內容等方麵進行了全新的開拓,從而將他這種不受詩歌形式的約束漸漸演變為詞。因此,李白成為百代詞祖,也是文學曆史發展的必然。

自李白之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也都非常重視詞的創作。白居易作有《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盛火,春來江水綠如蘭,能不憶江南。”這是詞的名作。劉禹錫亦作有大量的《竹枝詞》《楊柳枝詞》等,其中有兩首《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其詞雲:“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顰。春過也,笑惜豔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樽前,惟待見青天。”白居易、劉禹錫兩位中唐時代的偉大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開創了依曲填詞的先河。

經過李白的首創,白居易、劉禹錫、溫庭筠等人的倡導,詞經過唐代的探索階段,到了宋代就變得盛行起來,並且成為宋代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其中,李白是有開創之功的。